中三單元九 修身立德 文言選讀(六)
中三單元九 修身立德──文言選讀(六)
課文試題──《論四端》
詞語解釋
1 試根據《論四端》的內容解釋以下文句中帶‧的字詞。(10 分)【解釋】
‧
(1)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運:運轉
‧
(2)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入:掉入 / 落入
‧
(3)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要:博取
‧
(4) 非惡其聲而言也。 惡:厭惡
‧
(5)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端:開端
‧
(6)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猶:如同
‧
(7) 自賊者也。 賊:傷害
‧
(8) 泉之始達。 達:流出
‧
(9) 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 保住
‧
(10) 不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
句子語譯
2 試根據《論四端》的內容,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10 分)【解釋】
(1)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憑着憐恤別人的心來實施仁政。
(2)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不是為了要結交小孩子的父母。
(3)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由此看來,人如果沒有同情憐憫的心,簡直不是一個人。
(4)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有這四種善端,卻認為自己不能行善的人,是自暴自棄。
(5)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假如不能擴充這四種善端,就連父母都不足以侍奉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1
中三單元九 修身立德 文言選讀(六)
主旨段意
3 試概括《論四端》的段落大意。(6 分)【整合】
段落 段意
(1) 提出論點,指出 人皆有不忍別人受苦的心 ,
1
並提出 以仁心行仁政,便可以治理好天下 。
(2) 以「孺子將入於井」為例,論證 人人都有不忍別
2 人受苦的心 ,並推論到 人皆有仁、義、
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 。
(3) 指出 仁、義、禮、智四種善端
3 是與生俱來的, 擴充四端,推行仁政 ,
就能治理好天下。
4 試歸納《論四端》的主旨。(3 分)【整合】
本文借孺子將掉入井,人皆感到驚懼和憐憫,(1 分)論證人與生俱來都有
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
(1 分)並指出君主只須發揚這四種善端,
以不忍別人受苦的心推行仁政,便能治理好天下。(1 分)
理解分析
5 孟子以甚麼例子來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論點?試結合《論四端》
的內容加以說明。(3 分)【整合】
孟子以「孺子將入於井」一事為例來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論點。
(1 分)孟子指出假如人們突然看見一個小孩將要墮進井中,心中一定會驚
懼同情,
(1 分)說明這是一種本能反應,而不是人們想藉此結交那個小孩的
父母,也不是為了在鄉里朋友間博取名譽,更不是厭惡那個小孩的哭聲。
(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
中三單元九 修身立德 文言選讀(六)
6 試根據《論四端》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孟子寫人們「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感到驚懼和憐憫時,刻意排除
了哪些導致這種反應的原因?(3 分)【整合】
孟子排除了要結交小孩的父母;
(1 分)要在鄉里朋友之間博取名譽;
(1
分)厭惡那個小孩的哭聲三個原因。(1 分)
(2) 承上題,為甚麼孟子要排除這些原因?(3 分)【引申】
這些原因代表了私心,孟子排除這些原因,是要說明人們為「孺子將入
於井」而感到驚懼和憐憫,並非源於利益,而是基於人有「不忍人之心」
,
(2 分)使論點更具說服力。(1 分)
7 在《論四端》中,孟子怎樣從正反角度論述發揚四端的重要,試加以說明。
(2 分)【整合】
角度 說明
(1) 如果能夠擴充仁、義、禮、智四種善端,便足
正面
以安定天下。
(2) 如果不能夠擴充四端,就連父母都不足以侍
反面
奉。
8 《論四端》中,孟子說「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旨在說明仁、
義、禮、智四種善端的甚麼特點?試用一個四字詞概括出來。
(1 分)
【整合】
與 生 俱 來
9 根據《論四端》,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與「不忍人之政」有甚麼關係?
試加以說明。(2 分)【引申】
孟子認為君主如果有「不忍人之心」
,便會施行「不忍人之政」
。(1 分)例如
古代的聖王有體恤憐憫別人的心,不忍心令百姓受苦,因此能愛護人民,以
憐恤人民的政策來治理天下。(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3
中三單元九 修身立德 文言選讀(六)
10 試根據《論四端》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不忍人之政」是一種怎樣的治國方法?(1 分)【整合】
「不忍人之政」就是愛護百姓,以憐恤人民的政策來治理天下,即孟子
所說的「仁政」。
(2) 為甚麼孟子說「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1 分)【引申】
因為君主憐恤和愛護百姓,施行仁政,百姓必定會擁戴君主,並以君主
為榜樣,互助互愛,這樣君主治理天下便好像在手掌上運轉小物件一般
容易。
11 試根據《論四端》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2分)【整合】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孟子認為當時的君主沒有施行仁政。 ⚫
(2) 孟子認為人們明白四種善端是與生俱來
⚫
的道理便已足夠。
答案分析:
(1) 雖然孟子只舉「先王」行「不忍人之政」作例子,但沒有說明當時君主的施
政情況,因此答案為無從判斷。
(2) 孟子認為人們除了要知道四種善端是與生俱來外,還是擴而充之,因此答案
為錯誤。
12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古義和今義。(6分)【解釋】
‧
(1)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古義: 此 今義: 正確 / 表示肯定
‧
(2)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古義: 傷害 今義: 小偷
‧
(3)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古義: 侍奉 今義: 事情
© 牛津大學出版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