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應試題目
論仁、論孝、論君子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5)
1 試根據《論仁》,判斷以下陳述。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孔 子 認 為 人 面 對 順 逆 環 境 的 態 度 與 仁 德 有
關。
(2) 孔子認為智者不能辨識仁德的好處。
(1) 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長期身處窮困處境便會不擇手段,長期面對安樂便會
驕緃放肆。故此說正確。
(2)「智者利仁」是指智者能運用仁或實行仁,智者能辨是非利弊,如不能辨識
仁德的好處,不可能有「利仁」的選擇。故此說錯誤。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0)
2 在《論仁》,孔子提出「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並指出他們在「造次」、
「顛沛」的時候也必定秉持仁德。孔子這樣說,最主要的目的甚麼?
提出君子比起小人更能堅守仁德
強調君子能夠持續不懈堅守仁德
指出君子持守仁德不受處境影響
強調君子不應為了温飽違背仁德
A 、
B 、
C 、、 A B C D
D 、、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4)
3 在《論仁》,孔子回答顏淵說「克己復禮」就是「仁」。根據文意,判斷以
下陳述。
C 無從
孔子認為: A 正確 B 錯誤 判斷
(1) 這樣實行仁德,有顯著的成效。
(2) 這種行仁方式需要他人支持才可成功。
(1) 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就有「天下歸仁」的成效,強調成效迅速而
巨大。故此說正確。
1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2)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強調行仁純由自主決定,毋須他人協助。
故此說錯誤。
4 《論仁》第 3 則中「顏淵曰:『請問其目。』」,在文章結構上有甚麼作
用?
A 帶出轉折
B 承上啟下
C 作為對話起首 A B C D
D 總結整段對話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2)
5 顏淵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他說話時心情如何?
A 因未理解仁的定義感到慚愧
B 對孔子解說仁的話感到敬服
C 因受到孔子啟發而決心改過 A B C D
D 對孔子解說仁的話仍存疑慮
(參考 2019 閱讀題 5)
6 下文引錄自《論仁》,以下哪些項目能描述這段話的特色?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語氣堅定
直抒義憤
善用正反論述
善用工整對偶
A 、
B 、
C 、、 A B C D
D 、、
孔子此語只是客觀陳述義理,不帶憤激之情,故錯誤。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18)
7 在《論孝》,孔子運用了甚麼手法說明孝道就是「無違」的看法?
開首立論 A B C D
先破後立
例子說明
運用對比
A 、
B 、
2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C 、
D 、
先答「無違」,直陳論點;後再舉例:以禮「事之、葬之、祭之」。
8 在《論孝》中,孔子對孝道有甚麼看法?
雖勞苦仍存敬意而不懷怨恨
不應該指出父母所犯的過錯
侍奉父母必須始終合乎禮節
奉養父母衣食所需就已足夠
A 、
B 、
C 、 A B C D
D 、
《論孝》第 7 則中孔子說「事父母幾諫」,意思是子女應對父母耐心委婉
地規勸,而並非不提他們的過失。
《 論孝 》第 6 則中孔子說人會 飼養犬馬 ,如 果對父母 「不敬,何以 別
乎」,就是指懷着尊敬之心奉養父母比供給物質重要。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9 據《論孝》,孔子認為當父母有過失時,子女應怎樣做才合乎孝道?
對父母的言行不滿也要啞忍
即使父母未從善如流,也要以敬相待
要以委婉態度規勸父母
即使很勞苦,也不應冒犯和抱怨
A 、
B 、
C 、、 A B C D
D 、、
10 據《論孝》,為甚麼孔子認為子女對父母的年紀會有複雜的感受?
怕父母年老體弱,侍奉之日愈少
害怕父母在生時,侍奉雙親不周
因為父母得享高壽,而感到欣喜
因父母受鄉里敬重,而感到欣喜
A 、
B 、
C 、 A B C D
D 、
3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4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11 據《論君子》,君子應有莊重容止,原因與哪些項目有關?
A 威嚴、學問
B 利祿、威嚴
C 利祿、職位 A B
C D
D 學問、職位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指君子要有莊重的儀容舉止,否則就沒有
威嚴,所學的也不穩固。
12 據《論君子》,君子對自己有甚麼要求?
能批評他人的惡行
實際行動多於空言
具備真實才能
獲得他人認同
A 、
B 、
C 、 A B C D
D 、
君子雖「不成人之惡」,但不一定會出言批評。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故理想中應與引以為恥的情況相反:行動多於言論。
「君子病無能」,故理想中應具備真實才能。
君子「不病人之不己知」,故不在乎他人評價。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7)
13 《論仁、論孝、論君子》中運用了不同的描寫手法來突顯君子的形象。下
列引文運用了甚麼描寫手法?試根據文意選擇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
A語言 B行動 C肖像 D心理
描寫 描寫 描寫 描寫
(1) 君子不憂不懼。
(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4) 君子……禮以行之。
(2) 要「成全」他人的美事,不能單憑內心可致,必須以行為助人。
(參考 2019 閱讀題 4(i))
14 《論仁、論孝、論君子》屬甚麼體裁?
A 記人體小說 A B C D
B 記事體筆記
C 記言體小說
5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D 語錄體散文
(參考 2018 閱讀題 7)
15 《論仁、論孝、論君子》內容多偏重哪些方面?
A 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跡
B 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
C 記述孔子說理的長篇議論 A B C D
D 描寫孔子在列國所見景物
6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逍遙遊(節錄)
1 據《逍遙遊》(節錄),莊子認為惠施跟誰有思想僵化的共通點?
A 客
B 吳王
C 宋人 A B C D
D 越人
莊子認為惠施以為大葫蘆瓜無用而把它打破,宋人只會把令手部皮膚不裂開的
藥物用於家族漂洗事業,不懂把它用在軍事之上,可見二人均不懂得充分利用
手上事物,思想僵化。
2 據《逍遙遊》(節錄),客把宋人的「不龜手之藥」運用到戰場上,最終
獲得勝利,是因為他考慮到:
戰場環境
敵軍戰略
戰士難處
雙方兵力
A 、
B 、
C 、、 A B C D
D 、、 l ¡ ¡ ¡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12)
3 試根據《逍遙遊》(節錄),判斷以下陳述。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莊子藉講述宋人使用「不龜手之藥」的故事來
諷刺惠施剖𤬄作瓢,弄巧反拙。
宋人沒有發掘不龜手之藥的「大用」,與惠施用大瓠不得其法雖有可比之處,
但兩者都並非「弄巧反拙」,故此說錯誤。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1)
4 在《逍遙遊》(節錄),莊子敍述了「不龜手之藥」的故事以說明道理,此
處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
A 寓言
B 借代
C 引用 A B C D
D 反語
7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這是莊子杜撰一個故事以寄託道理,而非引用別人言論,所以是運用了寓言,
而非引用。
(參考 2015 年閱讀題 16)
5 據《逍遙遊》(節錄),樗樹的形態有甚麼特點?
樹冠廣闊濃密
樹幹上有贅瘤
樹枝彎彎曲曲
樹根綿長厚重
A 、
B 、
C 、、 A B C D
D 、、 ¡ l ¡ ¡
(參考 2015 年閱讀題 8)
6 在《逍遙遊》(節錄),惠施從哪些方面來判斷樗樹是否有用?
材料質感
外觀形狀
健康程度
專家反應
A 、
B 、
C 、、 A B C D
D 、、 ¡ l ¡ ¡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都是從外觀形狀着眼。
「匠者不顧」是專家反應。
(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4)
7 《逍遙遊》(節錄)寫樗「立之塗,匠者不顧」,莊子運用了甚麼手法來
強調樗的「無用」?
A 行動描寫
B 間接描寫
C 肖像描寫 A B C D
D 靜態描寫
8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參考 2015 年閱讀題 16)
8 據《逍遙遊》(節錄),狸狌這種動物有甚麼特性?
聽覺敏銳
伺機而動
暴躁易怒
靈活敏捷
A 、
B 、
C 、 A B C D
D 、 ¡ ¡ l ¡
「卑身而伏」是埋伏,故正確。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0)
9 在《逍遙遊》(節錄),莊子先後描述狸狌的特性及結局。作者這樣寫的
含意是甚麼?
A 指出技藝不精而且盤算不周,終會敗亡
B 慨歎世事無常,智者和愚者終同告敗亡
C 諷刺善變的人雖面面俱圓,仍不免於難 A B C D
D 說明恃着機巧聰明去犯險,終自招滅亡 ¡ ¡ ¡ l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15)
10 在《逍遙遊》(節錄),莊子建議惠施在甚麼環境種植大樗樹?
林蔭處處
空無一物
土地肥沃
廣闊無邊
A 、
B 、
C 、、 A B C D
D 、、 ¡ l ¡ ¡
9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6(i))
11 在《逍遙遊》(節錄),莊子指出大樗樹有甚麼優點?
可供人在樹下休息
可用來做房子的棟樑
能保全天年,避免外來侵害
能符合標準,枝幹端正生長
A 、
B 、
C 、、 A B C D
D 、、 l ¡ ¡ ¡
(參考 2015 年閱讀題 9)
12 在《逍遙遊》(節錄),莊子列舉「狸狌」、「斄牛」、「大樹」三種事物,
說明甚麼道理?
世俗眼光中的「有用」,反而可能變成負累。
世俗眼光中的成敗得失,並無絕對的標準。
世俗人評為「無用」的事物自有重大的價值。
世俗對理想生活方式的嚮往,只是自欺欺人。
A 、
B 、
C 、、 A B C D
D 、、 l ¡ ¡ ¡
是莊子在《齊物論》中的一個觀點,但《逍遙遊》(節錄)中並未陳述
此一論點。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5)
13 以下哪一項最能概括《逍遙遊》(節錄)的特色?
A 論證引經據典,論據充分。
B 事例分析縝密,邏輯嚴密。
C 寓言富想像力,觀點獨特。 A B C D
D 論說多含悲歎,情感澎湃。
14 《逍遙遊》(節錄)運用了哪一種寫作形式來達到辯論的效果?
A 夾敍夾議
B 一問一答
C 欲揚先抑 A B C D
D 正反論證
10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15 莊子身處各國君主積極延攬有才之士的戰國時期。在《逍遙遊》(節錄),
他反駁惠施時所說的「無用」觀點,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暗含了甚麼深層
意思?
A 表面無用、不受注目的人才能安享天年。
B 只要得賢君賞識,無用者也能成就大業。
C 無用者裝作有用,終會被揭穿和殺害。 A B C D
D 無用之人其實大智若愚,君主應多招攬。
莊子眼見當時不少獲延攬的聰明才智之士,往往被君主利用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就如身手敏捷的狸狌反而死於機關陷阱中。因此他認為要免除禍患、安享天年,
便要像不能捕捉老鼠的斄牛般表面上沒有用處,不為世俗重視。
11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勸學(節錄)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17)
1 在《勸學》(節錄),荀子以從蓼藍中提煉出靛青為喻,說明甚麼道理?
A 經過學習可以改善自我。
B 人易受同伴影響而變壞。
C 能否提升能力視乎資質。 A B C D
D 學習成果會受天性影響。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2(i))
2 在《勸學》(節錄),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來說明學習的效果?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對比
對偶
比喻
誇飾
A 、
B 、
C 、、 A B C D
D 、、 ¡ l ¡ ¡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10)
3 據《勸學》(節錄),荀子認為君子需要具備甚麼素質?
廣泛學習
善察人心
智慧高明
行為合宜
A 、、
B 、、
C 、、 A B C D
D 、、
荀子認為君子應經常自我省察,而沒提及鑒察他人心性,故選項錯誤。
12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0)
4 在《勸學》(節錄),荀子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用了兩個與時間有關的詞語。作者這樣寫,最主要的目的是甚麼?
A 以反襯突顯學習的效能遠勝單純的思考
B 以層遞突顯經過學習後可更快解決問題
C 以對比突顯學習較單純思考更需要努力 A B C D
D 以比喻突顯學習的成功率高於單純思考
「終日」強調長時間,「須臾」強調短時間,而「須臾」所學更勝「終日」所
思,可見「學」的效益遠勝「思」。
5 據《勸學》(節錄)第 2 段,荀子認為「學」有甚麼好處?
A 超越個人局限,成為君子。
B 學得一技之長,報效國家。
C 掌握做人道理,成為人師。 A B C D
D 擴闊眼界胸襟,悠然自得。
(參考 2019 閱讀題 15)
6 《在勸學》(節錄),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說理手法?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
A 對比論證
B 類比論證
C 引用論證 A B C D
D 演繹論證
荀子從「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分別帶來風雨及蛟龍,推論出多行好事 ,
養成崇高品德的道理,再進一步推論出為學必須積累而不可停止的觀點。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3)
7 在《勸學》(節錄),荀子以哪些事物為喻,以說明學習需要不斷累積?
青出於藍
堆土成山
磨石成劍
匯水成淵
A 、
B 、
C 、 A B C D
D 、 ¡ ¡ ¡ l
13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3)
8 在《勸學》(節錄)中,運用甚麼事物比喻藉恆心和專心可以突破天資限制
的道理?
駑馬
蛟龍
螾
騏驥
A 、
B 、
C 、 A B C D
D 、 l ¡ ¡ ¡
「駑馬」跑得慢,但只要不停步走上十天,也能跑完千里路;「螾」沒有爪
牙和強健筋骨,但因用心專一,所以能穿過土地。可見天資高低並不重要,只
要努力和專心就能取得成果。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9 在《勸學》(節錄),荀子以雕刻朽木和金石作比喻,以說明甚麼道理?
A 人經後天學習可轉惡為善
B 學習要堅持不懈才可成功
C 人才未經學習終難成大器 A B C D
D 學習可發展人原有的潛質
10 據《勸學》(節錄),螃蟹為甚麼「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身上沒有可以挖土的工具
喜歡捕食洞穴中的蛇和鱔
未能善用牠的六足和二螯
不夠專心,未能挖土築巢
A 、
B 、
C 、、 A B C D
D 、、 ¡ l ¡ ¡
14
文言增潤二 儒道雙輝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10)
11 在《勸學》(節錄),荀子對學習者提出了甚麼建議?
謙虛向學
專心致志
持之以恆
積少成多
A 、
B 、
C 、、 A B C D
D 、、 ¡ ¡ ¡ l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5)
12 綜合《勸學》(節錄)全文,文章有哪些寫作特點?
兼備駢散,善用排偶
想像奇詭,超乎現實
反覆論證,層層說理
多方比喻,對比鮮明
A 、
B 、、
C 、、 A B C D
D 、、 ¡ ¡ l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