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2 views20 pages

CP Bank Mp07 F3a Read T

本试卷为中国语文模拟试卷,包含两篇阅读材料,考生需回答相关问题。试卷旨在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涉及段落结构、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等内容。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并交回试卷。

Uploaded by

christychiu10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2 views20 pages

CP Bank Mp07 F3a Read T

本试卷为中国语文模拟试卷,包含两篇阅读材料,考生需回答相关问题。试卷旨在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涉及段落结构、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等内容。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并交回试卷。

Uploaded by

christychiu10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20

中國語文

卷一

考生姓名
考生編號
座位編號
中國語文
試題庫.模擬試卷
(中三 單元一至五)
試卷一 閱讀能力

60 分鐘完卷

考生須知:

本試卷共有兩篇,所有問題均須作答。
「閱讀材料」乃本試卷設問的依據,共有語體篇章一篇及文言篇章一篇。 考生得分
為便於設題,部分篇章或經刪改。
測試結束,「閱讀材料」必須與考試卷一同交回。 第一篇 /58

第二篇 /42

總分 /100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9 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四個層次。試指出各層次由哪些段落組成,然後概述每層次的內容大意,完成下表。(15 分)
層次 段落 內容大意
作者點出(1)
一 第1段

作者敍述(3)
(2):
二 第 至 段

(4): 作者記述(5)

第 至 段 。

作者記述(7)
(6):

第 至9段

2. 第 3 段的詩句反映了作者的甚麼經歷和感受?試分析及說明,完成下表。(10 分)
詩句 經歷 感受
漫天烽火失閒愁, (1) 國難當前,生活艱難,作者感歎無憂無慮的日子已
只為飢軀不自由。 不復再。

無路請纓紓國難, (2)
作者逃難到古宜當小學老師。
柳侯祠外月如鈎。

千重雲水買重山, (3) 離開故地,身處偏遠之地,與世隔絶,自覺身處世


又上巉岩最險灘。 外桃源。

休道桃源堪避亂, (4) (5)


暮朝猿淚濕青衫。

《》 第 2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3. 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塗滿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6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在古宜日漸頹廢是因為校舍過於殘舊。 ○ ○ ○

(2) 作者說自己煮字療飢是因為他對經商沒有興趣。 ○ ○ ○

4. 本文的第 5 段對於文章結構起了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5 分)

5. 為甚麼作者在第 5 段要強調「當然也忘記了十歲的蕭嫻」?假如刪去此句,對全文的主題表達有沒有影響?試略加說明。(5 分)

6. 「可是我已不可能改變煮字療飢的命運了」(第 7 段)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3 分)

A 借代 A B C D
B 借喻 ○ ○ ○ ○
C 誇張
D 層遞

《》 第 3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7. 下面的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有甚麼作用?(3 分)
我說想離開香港一個時期,她就勸我不如到加拿大,那裏有她們的親戚關係,可以為我安排住處,可以安靜地做我想做的研究工作。還有甚麼
比這更好的選擇呢?還有甚麼人能比這位學生更尊重老師、愛護老師的呢?(第 8 段)

(1) 修辭手法:
(2) 作用:

8. 第 9 段的「崇高的傳統美德」所指的是甚麼?試以四字詞作答。(2 分)

9. 作者在第 9 段中表示「這聲音如此遙遠,又如此親切,令我的思想感情也遙接到千載的古代去了」。為甚麼作者會有這樣的感受?(4 分)

10. 現今不少人認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只有買賣知識的關係。試以本文的「師生情」作比較,談談你的看法。(字數不多於 10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5 分)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第二篇 100

《》 第 4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11. 解釋以下句子中附着重號的字詞。(8 分)
(1)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 . 化:

(2) 人不學,不知道。 . 道:

(3)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 善:

(4) 故曰:教學相長也。 . 長:

12. 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6 分)
(1) 《》

(2)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13. 作者在第 1 段提及哪些治理國家的方法?它們分別有甚麼效果?試完成下表。(8 分)


治國方法 效果

發慮憲,求善良 (1)

(2) (3)

(4) (5)

14. 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塗滿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6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古代的君主都非常重視教育。 ○ ○ ○

(2) 作者認為教導別人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 ○ ○ ○

《》 第 5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15. 下面的引文運用了甚麼說明手法?它們說明了甚麼道理?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7 分)

引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第 2 段)

引文 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甚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第 3 段)

(1) 說明手法:

(2) 說明的道理:

(3) 好處:

16. 綜合全文,作者認為教育有甚麼功能?(3 分)

17. 《師
》寫

生教學相長」?試加以說明。(4 分)
























-全卷完-

《》 第 6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中國語文
試題庫.模擬試卷

試卷一 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考材

考生須知:

(一) 「閱讀能力考材」為本試卷設題的依據。

(二) 為便於設題,「閱讀能力考材」文章或曾經刪改。

《》 第 7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閱讀材料
第一篇
1 「人間有情」,我想記下這難以用價值觀加以衡量的一段師生情誼。

2 讓時光倒流,屈指一算那是三十年代的後期。華南的重鎮廣州陷於日寇空襲及軍事循粵 漢鐵路進攻之下。廣州呻吟了,人也倉皇逃難了。我手提
一個藤匣,裏面只有幾件破舊衣物,雜入人羣中登上開往港九的火車到了香港,然後轉乘港輪西上梧州、柳州。那時還年輕,甚麼苦都可以忍受,既然
不能在廣州半工半讀了,逃難了,就另找出路吧。

3 憑着一位親戚的介紹,要我遠上桂 黔邊界溶江河畔的古宜鎮去做小學教師,月薪是二十塊大洋。還有甚麼好選擇呢?為了棲身有所,我於是乘坐
小小的苗船,歷三日兩夜而到達古宜。古宜是一個商業小鎮,憑藉水路交通,上溯黔北的古州,下至長安及柳州。桂北山區所需要的民生物資,就是通
過這小小苗船的運載而來的,許多山貨也順流運去。古宜小學是一間破廟改建,居於小鎮之巔,學校後面是一片操場,是一片叢林,溶江就流經校外而
過。遠離了都市,躲進了山區,抗日的烽火照不到,抗戰的訊息傳不來,這裏是世外桃源。當時我曾寫了兩首七言絕句詩,記下難以磨滅的感受—
漫夭烽火失閒愁 只為飢軀不自由
無路請纓紓國難 柳侯祠外月如鈎(一)
千重雲水萬重山 又上巉岩最險灘
休道桃源堪避亂 暮朝猿淚濕青衫(二)

4 古宜小學有學生兩三百,多是小鎮人家的兒女。但也有一部分來自柳州及外地的,他們的父母因經商關係,與古宜的人有交情,為了躲避日寇的
空襲,就把兒女送到古宜入小學讀書,於是一個梳着小辮,年齡不過十歲的蕭嫻就成為我教授的學生了。蕭嫻是讀高級班的,個子不高,清秀的臉龐常
常浮着笑意,在班裏的功課是很出色的,因此給我的印象也是深刻的。她出生於柳州,隨父母到古宜經商才入學讀書的。我在古宜只教了兩個學期的書,
就感到苦悶、徬徨,難以忍受了。夜間,山風呼嘯,溶江的水嗬嗬作響,古廟顯得格外淒清。於是相約因避難來自上海、柳州的幾位同事老師,攜酒到
校後叢林間席地而飲,月光淒冷地透過林梢照着我們這夥年青的教師,我們豪飲之後就放聲哭了,國土淪亡之痛,前途渺茫之哀,使得我們難以抑制感
情。我在這樣的以酒澆愁中,日漸頹廢了,也不想呆下去了,終於離開古宜,再走向烽火人生。離開古宜的那一天,小同學們列隊到江邊送別,我激動
地揮淚,同學們也哭了,似乎從此一去,不再見面,有如永訣一般。蕭嫻也來相送,我只看見她面有淚痕,不再浮笑意了。

5 自從古宜別後,四十多年來在外東西南北流轉,早已忘記了那個小學、那些學生,以及月光下豪飲的場景。當然也忘記了十歲的蕭嫻。

6 一九七八年,我從廣東奉調到香港工作,於是「重作馮婦」。所謂馮婦,就是再轉回新聞這一行。在很多年的晨昏顛倒生涯中,慣於在凌晨三時才
下班休息、沐浴、入睡。有一個晚上,已是凌晨兩點的時分了,突然來了一個電話,電話中是女性的聲音,一口粵語聲調。
「你是曾老師嗎?」
問到老師,多年來常有我在大學教學時的學生找我,口稱老師,所以我不以為有甚麼特殊。「你還記得我嗎?我是古宜小學的蕭嫻呀!」啊!蕭嫻
這名字喚回我的記憶了,四十多年的睽別,這個十歲女孩怎麼到了香港呢?她又是怎樣知道我在報社工作呢?於是在驚喜交集中我與蕭嫻見了面,那是
一個餐廳間。見到的不是過去浮着笑意的幼稚的臉龐,卻是五十多歲的婦人了。相對之下,我含着淚花,她也含着淚花,數十年的悲歡離合往事湧上心
頭,互相敍述了那不平常的過去。她與一位樸實商人結婚,隨夫婿來了香港,創立了家業,如今是半山區一間豪華大廈的主人。多年來她以賢妻良母的
身份,相夫教子,盡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婦女所稟賦的德能,不僅幫助丈夫持家,還把兒女教養成人,出外留學,回港從商,各以專長為家庭謀福利,
為繼承父親的事業在盡責經營。

7 問到蕭嫻怎會找到我的?她說是從一位親戚口中打聽到的。「老師,你不是常寫文章嗎?我的親戚看到了,對我說,曾老師還在人間,而且在香港

《》 第 8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就這樣我就找到你了。」至於我這個老師的經歷,蕭嫻聽來是如此傳奇故事了,除了為我唏噓歎息之外,也為我這種書生的窮境同情。此後,她邀我與老
伴去她的家作客,會見了她全家老幼。她的丈夫特別熱忱,對老師表現了真誠的尊重,他們的兒女,也以老師見稱,令我十分感動。自從蕭嫻重逢之後,
每逢年節佳日,她夫婦必邀我與老伴相聚,或餽贈禮物。我雖然經濟拮据,也曾以禮尚往來的形式與他們交往。她夫婦也曾勸我投筆從商,可是我已不
可能改變煮字療飢的命運了。他們常耽心我們這些文化人難測的遭遇。「老師,幹文字活會犯錯誤呀。」但是「著書都為稻粱謀」,龔自珍也了解舞文弄墨
是情非得已呢。

8 蕭嫻的耽心終於應驗了。在一次不平常的事變過程中,我離開了十餘年日夜工作的崗位,要另謀安身立命之道了。蕭嫻看到我墮入了窘境,不僅
與她的夫婿安慰我,也表示願意幫助我解脫窘境。我說想離開香港一個時期,她就勸我不如到加拿大,那裏有她們的親戚關係,可以為我安排住處,可
以安靜地做我想做的研究工作。還有甚麼比這更好的選擇呢?還有甚麼人能比這位學生更尊重老師、愛護老師的呢?於是我就決定遠渡重洋,到加拿大
的温哥華來了。離港前夕,她一家為我餞別,她還為師母準備了一襲過冬的寒裝,因為北美的氣候是很冷的,多倫多更冷。

9 北美曾是我舊遊之地,對温哥華並不陌生。這個花園城市聚居了不少來自香港的移民,住了下來就有如身在香港。如今,我與蕭嫻又睽離了。過去
的四十多年隔絕,並未讓年光隔斷師生之情,她以崇高的傳統美德叨念老師,而能於飽經世變之後重見。今後呢?地球在科技控制之下縮小了,訊息更靈通
了。當我到達温哥華的第三天,蕭嫻的越洋電話就來了:「老師,在温哥華能適應嗎?你和師母要保重啊!有甚麼困難,隨時告訴我們,不要客氣,我就只
有你這個小學時代的老師了!」從電話裏,我似乎聽到帶有輕泣聲音!這聲音如此遙遠,又如此親切,令我的思想感情也遙接到千載的古代去了。
曾敏之《》
第二篇
1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3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
注釋:
慮憲:思慮。
謏聞:小有名聲。
就賢體遠:親近賢士,體恤與自己關係疏遠的人。
《》《》《》
典:經常。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學說。

《》 第 9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 第 10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試題庫.模擬試卷
試卷一 閱讀能力
評分參考
評核重點

1. 理清文章結構
2. 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文章的內容
4. 分析文章的結構:過渡銜接
5. 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6. 分析文章的修辭手法
7. 分析及評價作者的觀點
8. 解釋文言字詞和句子的意思
9. 認識說明的方法:定義說明、分類說明、比喻說明

《》 第 11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參考答案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9 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四個層次。試指出各層次由哪些段落組成,然後概述每層次的內容大意,完成下表。(15 分)
層次 段落 內容大意

一 第1段 作者點出(1) 師生情誼的主題,並帶出後面的往事(3 分)。

作者敍述(3) 在古宜小學生活和任教的往事,寫出自己對於年幼 蕭嫻的印象,以及離開古宜


(2):
第 2 至 4 段 時 , 學 生 在 江 邊 送 別 自 己 的 情 況 ( 3 分 )

(1 分)

(4): 作者記述(5) 數十年後與蕭嫻重聚的經過 ,並寫出自己與 蕭嫻一家的親密交往 ( 3 分)


三 第 5 至 7 段
(1 分) 。

(6): 作者記述(7) 身陷窘境時,蕭嫻提議並幫助自己前往加拿大,期後她更 來電慰問作者,表達


四 第 8 至9段
(1 分) 了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3 分) 。

考核能力:重整
評核重點:理清文章結構

2. 第 3 段的詩句反映了作者的甚麼經歷和感受?試分析及說明,完成下表。(10 分)
詩句 經歷 感受
漫天烽火失閒愁, 國難當前,生活艱難,作者感歎無憂無慮的日子已
(1) 作者在抗日戰爭時面對漫天烽火。(2 分)
只為飢軀不自由。 不復再。
無路請纓紓國難, (2) 日軍侵略祖國,作者自覺報國無門,意志消
作者逃難到古宜當小學老師。
柳侯祠外月如鈎。 沉。(2 分)
千重雲水買重山, (3) 作者位於地小偏遠的山區,無法與外界聯繫。 離開故地,身處偏遠之地,與世隔絶,自覺身處世
又上巉岩最險灘。 (2 分) 外桃源。
休道桃源堪避亂, (4) 作者逃難到世外桃園的古宜,常常哭訴國難。 (5) 作者心念國家,感到苦悶徬徨,難以忍受。
暮朝猿淚濕青衫。 (2 分) (2 分)

考核能力:伸展
評核重點: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塗滿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6 分)

《》 第 12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在古宜日漸頹廢是因為校舍過於殘舊。 ○ ● ○

(2) 作者說自己煮字療飢是因為他對經商沒有興趣。 ○ ● ○

考核能力:重整
評核重點:理解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6 分,每題 3 分)
(1) 錯誤:作者由於戰亂,才到古宜當老師,但是他始終心繫國家,更與同事以酒澆愁,才自覺日漸頹廢,故陳述錯誤。
(2) 錯誤:從「她夫婦也曾勸我投筆從商,可是我已不可能改變煮字療飢的命運了」(第 7 段)一句可知,作者說自己「煮字療飢」,只是
表達自己習慣從事文字工作,與他是否有興趣經商無關,故陳述錯誤。

4. 本文的第 5 段對於文章結構起了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5 分)
第 5 段對於文章結構起了承上啟下的過渡銜接作用。( 2 分)此段簡述作者離開古宜後的情況,既承接作者在前文提及的古宜生活內容,也說

明作者已經忘記蕭嫻,為下文與蕭嫻之間的師生情誼埋下伏筆。(3 分)

考核能力:伸展
評核重點:分析文章的結構:過渡銜接

5. 為甚麼作者在第 5 段要強調「當然也忘記了十歲的蕭嫻」?假如刪去此句,對全文的主題表達有沒有影響?試略加說明。(5 分)
作者離開了古宜小學四十多年,時代久遠,忘記學生乃人之常情。但是,蕭嫻從來沒有忘記老師,又在數十年間努力尋找老師,更在他身陷入

困境時伸手援助。是故,與作者忘記蕭嫻的情況相比,蕭嫻對師長的感情更是顯得難能可貴,強調了師生情的文章主題。因此,假如刪去此句 ,

對全文的主題表達會有所影響。(5 分)

考核能力:伸展
評核重點: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6. 「可是我已不可能改變煮字療飢的命運了」(第 7 段)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3 分)

A 借代 A B C D
B 借喻 ○ ● ○ ○
C 誇張
D 層遞

考核能力:重整
評核重點:分析文章的修辭手法
答案分析:
A 錯誤:借代是指借用與本體有密切關係的事物名稱去代表本體。上述引文運用了借喻手法,用「 煮字療飢」來比喻作者以寫作為生,而

《》 第 13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煮字療飢」只是與作者以寫作為生的情況相似,兩者並無直接關係,故選項 A 錯誤。
B 正確:借喻是指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上述引文運用「煮字療飢」作借喻,以依靠煮字來消除飢餓的情形,比
喻作者以寫作為生的景況,當中本體和比喻詞都沒有出現,故選項 B 正確。
C 錯誤:誇張是指為了強調或突出所描寫的事物,故意言過其實,擴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數量、特徵、作用、程度。上述引文只是以「 煮
字療飢」作借喻,如實地表達作者以寫作為生的景況,當中並無誇張的色彩,故選項 C 錯誤。
D 錯誤:層遞是指把三個或以上的詞語或短語,根據事物或事理的大小、多少、高低、遠近、深淺、輕重等不同程度逐層排列。上述引文只
是運用借喻來表示作者以寫作為生,故選項 D 錯誤。

7. 下面的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有甚麼作用?(3 分)
我說想離開香港一個時期,她就勸我不如到加拿大,那裏有她們的親戚關係,可以為我安排住處,可以安靜地做我想做的研究工作。還有甚麼
比這更好的選擇呢?還有甚麼人能比這位學生更尊重老師、愛護老師的呢?(第 8 段)

(1) 修辭手法:反問(1 分)
(2) 作用:用疑問的方式來強烈肯定蕭嫻的提議,既能肯定蕭嫻為老師考慮周詳,也能讚揚蕭嫻對老師抱着關懷愛護之心。(2 分)

考核能力:伸展
評核重點:分析文章的修辭手法

8. 第 9 段的「崇高的傳統美德」所指的是甚麼?試以四字詞作答。(2 分)

尊 敬 師 長

考核能力:解釋
評核重點:理解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
本文的主題為師生情,而作者在前文讚揚蕭嫻關懷及愛護老師,有尊敬師長的美德。因此,答案是「尊敬師長」或「尊師重道」。
(答案僅供參考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9. 作者在第 9 段中表示「這聲音如此遙遠,又如此親切,令我的思想感情也遙接到千載的古代去了」。為甚麼作者會有這樣的感受?(4 分)

因為作者覺得蕭嫻這種關懷老師之情,在現今世代已是難能可貴:蕭嫻與老師分別四十多年,但是仍然努力尋找、幫助老師。另外,她再次離別

老師時,更會因掂念老師而啜泣。( 2 分)作者說這聲音很遙遠,不但是指他與蕭嫻的地域距離遙遠,也暗指現今很少人有這種傳統的美德,

所以讓他好像回到千載的古代,感受這種古代的師徒情誼。(2 分)

考核能力:伸展
評核重點: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 第 14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10. 現今不少人認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只有買賣知識的關係。試以本文的「師生情」作比較,談談你的看法。(字數不多於 10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5 分)

我 不 認 同 這 種 看 法 。 雖
10

然 現 代 社 會 主 張 平 等 ,
20

然 而 老 師 不 但 教 授 學 生
30

課 本 上 的 知 識 , 也 教 導
40

他 們 為 人 處 世 的 道 理 。
50

因 此 , 我 們 必 須 保 留 尊
60

師 重 道 的 傳 統 。 就 如 文
70

中 的 蕭 嫻 敬 愛 着 老 師 四
80

十 多 年 , 箇 中 深 厚 的 情
90

誼 , 着 實 讓 人 感 動 。
100

其他答案:
我認同。現代社會重視平等,老師已經不再是高高在上。況且現今教育商業化,學生付費學習,而老師則需要滿足學生要求。因此,現今老師
只是負責傳授知識的服務者,像文中蕭嫻與老師之間的深厚情誼已是一去不復返。(98 字)(答案僅供參考,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考核能力:評鑑
評核重點:分析及評價作者的觀點
評分原則:
 須表明是否認同師生之間只有買賣知識的關係。
 能闡述認為或不認為師生之間只有買賣知識關係的原因。
 能引用本文內容作比較。
 如只能表明立場,而未有闡釋,給 0 分。
 如未能表明立場,但論述明顯傾向同意或不同意,最高給 3 分。
 如未能表明立場,論述左右不定,最高給 3 分。

《》 第 15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第二篇
篇章語譯
多思慮問題,廣求德行端正的人,這樣做只能小有名聲,不足以感動眾人。親近賢士,並體恤與自己關係疏遠的人,雖然足以感動眾人,仍然不
足以教化百姓。君子如果要教化百姓,建立良好的風尚,一定要從教育着手啊!
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器物。人不去學習,就不會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古代的君主建立國家,統治百姓,都是以教育作為首要的任
務。《兌命》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即使有美食佳餚,但是不吃就不會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學說,但是不去學習,就不會知道它的好處。所以經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
過施教,才知道自己學問有不通達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學問有不通達的地方,才能發奮自強。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
《》 「教導別人可以增進自己學識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
《‧》

11. 解釋以下句子中附着重號的字詞。(8 分)
(1)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 . 化:教化(2 分)

(2) 人不學,不知道。 . 道:道理(2 分)

(3)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 善:好處/優點 (2 分)

(4) 故曰:教學相長也。 . 長:促進 (2 分)

考核能力:解釋
評核重點:解釋文言字詞的意思
答案分析:(8 分,每題 2 分)
(1) 這句的意思是指親近賢士,體恤關係疏遠的人,雖然足以感動眾人,但不足以教化百姓。「化」在此處有「教化」的意思。
(2) 這句的意思是指人不去學習,就不會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道」在此處有「道理」的意思。
(3) 這句的意思是指即使有最好的學說,但是不去學習,就不會知道它的好處。「善」在此處有「好處」、「優點」的意思。
(4) 這句的意思是指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長」在此處有「促進」的意思。

《》 第 16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12. 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6 分)
(1) 《》
《》3 分)

(2)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學問有不通達的地方,才能發奮自強。(3 分)

考核能力:解釋
評核重點:解釋文言句子的意思
答案分析:(6 分,每題 3 分)
(1) 「念」解作「想」;「學」解作「學習」。「其此之謂乎」
《兌






























屬》說
命!






















(2) 「知」解作「知道」;「困」解作「不通達」;「自強」解作「自我勉勵」、「 發奮自強」 全句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

知道學問有不通達的地方,才能發奮自強。

13. 作者在第 1 段提及哪些治理國家的方法?它們分別有甚麼效果?試完成下表。(8 分)


治國方法 效果

發慮憲,求善良 (1) 能夠小有名聲,但不足以感動眾人(2 分)

(2) 就賢體遠(1 分) (3) 能夠感動眾人,但不足以教化百姓(2 分)

(4) 教育(1 分) (5) 能夠教化民眾,並有樹立良好的社會風俗(2 分)

考核能力:重整
評核重點:理解文章的內容

14. 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塗滿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6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古代的君主都非常重視教育。 ● ○ ○

(2) 作者認為教導別人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 ○ ○ ●

考核能力:重整
評核重點:理解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6 分,每題 3 分)
(1) 正確:從「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第 2 段)一句,可知古代的君主都把教育視作首要任務,由此可知他們非常重視教育,
故陳述正確。
(2) 無從判斷:雖然作者在第 3 段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導別人,知道自己學問有不通達的地方,並指出教學和

《》 第 17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學習是相互促進的。然而,作者未曾提及教導別人是否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故陳述無從判斷。

15. 下面的引文運用了甚麼說明手法?它們說明了甚麼道理?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7 分)

引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第 2 段)

引文 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甚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第 3 段)

(1) 說明手法:比喻說明(1 分) .
(2) 說明的道理:作者指出人必須要學習的道理:他在引文 1 把人比喻為玉石,表示不

努力學習,就不能成為有用的人;(2 分)又在引文 2 把知識比喻為美

食佳餚,表示不學習知識,就不會知識它的好處。(2 分)

(3) 好處: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從而讓讀者產生聯想,明白有關道理。(2 分)

考核能力:伸展
評核重點:認識說明的方法:定義說明、分類說明、比喻說明

16. 綜合全文,作者認為教育有甚麼功能?(3 分)
首先,教育可以教化民眾,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1 分)其次,教育可以讓人要 學懂道理、明白知識的好處。(1 分)另外,我們通過教育,

除了可以認識自己的不足外,更可以知道自己學問有不通達的地方,並發奮自強。(1 分)

考核能力:伸展

評核重點: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 第 18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17. 《》教學相長」?試加以說明。(4 分)

「教學相長」是指教授別人和學習知識是相互促進的:人們通過學習可以學會知識,而教授別人時也可以知道自己學問不通達的地方。( 1 《》

文中,作者於日軍侵華時,在古宜小學教導蕭嫻這位學生。蕭嫻經過教育後,學懂倫理道德等道理,並時刻尊敬和記掛老師;( 2 分)而作者

就在蕭嫻這位學生的身上,看到中國喪失已久的尊師之情,並有所反思,體現了本文所說的「教學相長」。(1 分)

考核能力:伸展
評核重點: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 第 19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試題庫 卷一 閱讀 配合中三單元一至五使用

評核重點佔分比例表
評核重點 題號 佔分比例 得分
1. 分析文章的結構:過渡銜接 4 5/100 (5%) /5
2. 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5、9、16、17 16/100 (16%) /16
3. 認識說明的方法:定義說明、分類說明、比喻說明 15 7/100 (7%) /7
4. 其他(理清文章結構、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 1、2、3、6、7、8、10、
的內容、分析文章的修辭手法、分析及評價作者的觀 11、12、13、14 72/100 (70%) /72
點、解釋文言字詞和句子的意思)
總分: /100
考核能力佔分比例表

考核能力 題號 得分 得分 佔分比例
8 /2
解釋 11 /8 /16 16/100(16%)
12 /6
1 /15
3 /6
重整 6 /3 /38 38/100(38%)
13 /8
14 /6
2 /10
4 /5
5 /5
7 /3
伸展 /41 41/100(41%)
9 /4
15 /7
16 /3
17 /4
評鑑 10 /5 /5 5/100(5%)
總分: /100 /100%

《》 第 20 頁,共 20 頁 © 2015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