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99 views11 pages

Nmp19 F5a Read Q

Uploaded by

likwunwan12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99 views11 pages

Nmp19 F5a Read Q

Uploaded by

likwunwan12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11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文憑試
中國語文
卷一

考生姓名
香港中學文憑試
考生編號
中國語文
試場編號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深) 座位編號
試卷一 閱讀能力

1 小時 30 分鐘完卷

考生須知: 考生得分

‧ 本試卷分甲、乙兩部,所有問題必須全部作答。 甲部
‧ 本試卷全部題目均須作答。
‧ 「閱讀材料」乃本試卷設問的依據,共有語體篇章一篇及文言篇章一 乙部第一篇
篇。
‧ 為便於設題,部分篇章或經刪改。
‧ 測試結束,本「閱讀材料」必須與考試卷一同交回。 乙部第二篇

總分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1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甲部:指定閱讀篇章(30%)
《》、《》《‧》(節錄)所學,回答以下問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5 分)

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遺:

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出師表》 蓋:

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始得西山宴遊記》 極:

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始得西山宴遊記》 遨:

 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節錄)) 安:

2. 《》西山」和「培塿」分別比喻甚麼?(2 分)又柳宗元以西山「不與培塿為類」這比喻寄託甚麼個人情懷?(2 分)

 「西山」比喻:

「培塿」比喻:

 寄託的個人情懷:

3.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試指出其中一種。(1 分)又運用這種修辭手法有何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2 分)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修辭手法:

 效果: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2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4. 莊子在《逍遙遊》(節錄)中,以宋人和客人運用「不龜手之藥」的不同之處作對比,回應惠子對事物用途的看法。試就有關內容完成下表。(考生可用自己的文
句,或引錄原文作答。)(4 分)

宋人 客人

:
使用的方法 用來漂洗絲絮。

:
得到的報酬 獲得封地的獎賞。

5. 在《逍遙遊》(節錄)中,莊子如何通過「樗樹」的寓言來說明道理?試略加說明。(4 分)

6. 根據《》,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2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諸葛亮舉漢桓帝和漢靈帝的例子,目的在說明妄自菲薄的壞處。 ○ ○ ○
(2) 諸葛亮認為內外諸臣盡忠職守,是蜀漢惟一比魏國優勝的地方。 ○ ○ ○

7. 《》2 分)

A 積極進取,勇於求成 A B C D
B 知難而行,敢於承擔 ○ ○ ○ ○
C 成事在天,自我寬解
D 隨遇而安,堅守本分

8.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指出自己原本隱居南陽,逃避亂世。他後來何以出仕?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2 分)又有人認為諸葛亮在文中流露的情懷,體現了
「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價值,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4 分)

 出仕的原因:「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3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 看法:

乙部:閱讀理解(70%)
第一篇
1. 第一篇共有 25 個段落,假若按結構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4 分)

部分 組成段落

:
第一部分
第 段至第 段

:
第二部分
第 段至第 段

:
第三部分
第 段至第 段

:
第四部分
第 段至第 段

2. 試綜合全文,概括勾畫柳宗元一生的重要片段。(每道分題的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4 分)

:

第一次被貶 10

20

返回長安 召回長安後,被貶到更邊遠的柳州。

:

第二次被貶 10

20

3. 試根據第 1 至 3 段內容,判斷以下陳述,然後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4 分)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4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無從判
正確 錯誤

(1) 作者通過描寫荒涼的景象,襯托出柳宗元的孤獨形象。 ○ ○ ○

(2) 對於康熙前紀念柳宗元的碑文漫漶不可辨識,作者感到可惜。 ○ ○ ○

4. 在第 4 段中,作者描寫了西伯利亞和柳州截然不同的環境,這是甚麼寫作手法?(1 分)作者如何運用這種手法以突顯柳宗元的處境?試略加說明。(3 分)

 寫作手法:

 說明:

5. 作者在第 6 段表示:「他已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卻又迷惘着自己的價值。」試比較引文中的兩個「價值」,其性質有何不同?(答案須是兩字詞)(3 分)

前者關乎 ,後者關乎 。

6. 在第 8 段中,作者認為柳宗元《汨羅遇風》的詩句讓人不舒服的原因是:(2 分)

A 柳宗元看不起屈原投江的決定。 A B C D
B 柳宗元太着緊個人的得失榮辱。 ○ ○ ○ ○
C 詩句無法表現柳宗元的個人風格。
D 詩句無法表現柳宗元的價值觀。

7. 為甚麼作者認為柳宗元被貶放柳州、永州,比留在長安強?(4 分)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5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8. 作者在第 5 及 18 段分別提及柳宗元在永州和柳州所寫的文章,試就有關內容完成下表。(4 分)

文章 主題 影響

:
在永州所寫的文章 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

:
在柳州所寫的文章 形成文化現象

9. 作者認為柳宗元對後世的官吏和文人分別有甚麼影響?(5 分)
 對後世官吏的影響:

 對後世文人的影響:

10. 以下引文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1 分)又這種修辭手法對刻畫人物的情感有何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3 分)


「石碑固執地愴然肅立,少年們放輕腳步,離它們而去。」(第 23 段)

(1) 修辭手法:

(2) 說明:

11. 作者於末段提及柳侯祠中的碑文,對整篇文章的結構起了甚麼作用?(1 分)試略加說明。(3 分)

 作用: (答案須為四個字)

 說明: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6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12. 你認為本文以「柳侯祠」為篇名恰當嗎?試加以說明。(6 分)

13. 以下哪項正確描述本文的佈局?(2 分)

 以柳宗元的孤獨形象引入,柳侯祠遊人寥落的環境作結,前
後呼應。
 由柳宗元的文章寫到柳宗元對後世的影響,層層深入。
 結合柳宗元的經歷和作者的處境,以兩條線索組織全文。
 抒發對能有更多人認識柳宗元的文化人格的期待,收結全文。
A  A B C D
B  ○ ○ ○ ○
C 
D 

第二篇
14.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3 分)

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

15. 作者認為社會風尚的趨向取決於甚麼人的思想?(2 分)

A 品德高尚的人 A B C D
B 智慧出眾的人 ○ ○ ○ ○
C 名門出身的人
D 眾多的普通人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7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16.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然後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4 分)


無從判
正確 錯誤

(1) 作者反對人們提倡功利的思想。 ○ ○ ○

(2) 作者認為在教化衰微以後,社會就難以產生人才。 ○ ○ ○

17. 根據第 2 至 3 段,「先王」和「今之君子」對人才的態度有甚麼不同?(4 分)

(1) 「先王」:

(2) 「今之君子」:

18. 試說明《原才》(節錄)一文的主旨。(3 分)

19. 綜觀全篇,本文運用了甚麼說理手法?(2 分)

 借古諷今 A B C D
 層層遞進 ○ ○ ○ ○
 對比論證
 舉例論證
A 
B 
C 
D 

-完-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8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第一篇
段落

(1) 客寓柳州,住舍離柳侯祠僅一箭之遙。夜半失眠,迷迷頓頓,聽風聲雨聲,牀邊似長出齊膝荒草,柳宗元跨過千年飄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
孤傷。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2) 擋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見到神貌。石塑背後不遠處是羅池,羅池東側有柑香亭,西側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這些名目,只要粗知宗元
行跡,皆耳熟能詳。

(3) 祠為粉牆灰瓦,迴廊構架。中庭植松柏,東廂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後人憑弔紀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辨識。由此想到,
宗元離去確已很遠。時值清晨,祠中寥無一人,只能靜聽自己的腳步聲,在迴廊間迴響。

(4)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 815 年夏天。當時這裏是遠未開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貶放罪人的所在,一聽地名就叫人驚慄,就像後來俄國的西伯


利亞。西伯利亞還有那份開闊和銀亮,這裏卻整個被原始野林籠罩着,潮濕蒸鬱,暗無天日,人煙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亞的罪人,還能讓雪撬
劃下兩道長長的生命曲線,這裏沒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軀體,也消蝕得無影無蹤。面南而坐的帝王時不時陰慘一笑,御筆一劃,筆尖遙指這座宏大
無比的天然監獄。

(5) 《》

(6) 照理,他可以心滿意足,不再顧慮仕途枯榮。但是,他是中國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已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卻又迷
惘着自己的價值。永州歸還給他一顆比較完整的靈魂,但靈魂的薄殼外還隱伏着無數誘惑。這年年初,一紙詔書命他返回長安,他還是按捺不住,欣
喜萬狀,急急趕去。

(7) 當然會經過汨羅江,屈原的形貌立即與自己交疊起來。他隨口吟道:
南來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
《》

(8) 這樣的詩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師之手,讀着總讓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無意地寫成了「楚臣」,倒也沒有大錯。同是汨羅江畔,當年悲
悲戚戚的屈原與今天喜氣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態相仿。

(9) 到得長安,兜頭一盆冷水,朝廷厲聲宣告,他被貶到了更為邊遠的柳州。

(10) 朝廷像在給他做遊戲,在大一統的版圖上挪來移去。不能讓你在一處滯留太久,以免對應着穩定的山水構建起獨立的人格。多讓你在長途上顛
顛簸簸吧,讓你記住:你不是你。

(11) 柳宗元淒楚南回,同路有劉禹錫。劉禹錫被貶到廣東連州,不能讓這兩個文人待在一起。到衡陽應該分手了,兩位文豪牽衣拱手,流了很多眼
淚。宗元贈別禹錫的詩句是:「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到柳州時,淚跡未乾。

(12) 嘴角也綻出一絲笑容,那是在嘲謔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悲劇,上升到滑稽。

(13) 這年他四十三歲,正當盛年。但他預料,這個陌生的柳州會是他的喪葬之地。他四處打量,終於發現了這個羅池,池邊還有一座破損不堪的羅
池廟。

(14) 他無法預料的是,這個羅池廟,將成為他的祭祠,被供奉千年。

(15) 不為甚麼,就為他破舊箱篋裏那一札皺巴巴的詩文。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9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16) 屈原自沒於汨羅江,而柳宗元則走過汨羅江回來了。幸好回來,柳州、永州無所謂,總比在長安強。甚麼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
國,太寂寞。

(17)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個魯濱遜。他有一個小小的貶謫官職,利用着,挖了井,辦了學,種了樹,修了寺廟,放了奴婢。畢竟勞累,在
四十七歲上死去。

(18) 柳宗元晚年所幹的這些事,一般被稱為政績。當然也對,但他的政績有點特別,每件事,都按着一個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見的實情作
出,並不考據何種政治規範;作了,又花筆墨加以闡釋,疏浚理義,文采斐然,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在這裏,他已不是朝廷棋盤中一枚無生命的棋
子,而是憑着自己的文化人格,營築着一個可人的小天地。在當時的中國,這種有着濃郁文化氣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該多好。

(19) 時間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後,一代又一代,許多文人帶着崇敬和疑問仰望着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轍的貶官,在南下的路途
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會平適一點。柳州的歷代官吏,也會因他而重新檢點自己的行止。這些,都可以從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個獨
特的形象,使無數文官或多或少地強化了文人意識,詢問自己存在的意義。如今柑香亭畔還有一石碑,為光緒十八年間柳州府事蔣兆奎立,這位長沙
籍官員寫了洋洋灑灑一大篇碑文,說他從柳宗元身上看到了學識文章、自然遊觀與政事的統一。為此,他下決心重修柑香亭,沒有錢,就想方設法,
精打細算。亭建成後,他便常來這裏思念柳宗元。不能不說,這位府事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人格,因柳宗元而有所上升。

(20) 更多的是疑問。重重石碑發出了重重感歎、重重疑問,柳宗元不斷引發後人苦苦思索:
文字由來重李唐,如何萬里竟投荒?
舊澤尚能傳柳郡,新亭誰為續柑香?

(21) 這些感歎和疑問,始終也沒有一個澄明的歸結。舊石碑模糊了,新石碑又續上去。

(22) 我在排排石碑間踽踽獨行。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裏裸裎。

(23) 但是,日近中天了,這裏還是那樣寧靜。遊人看是一個祠堂,不大願意進來。幾個少年抬起頭看了一會石碑,他們讀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執
地愴然肅立,少年們放輕腳步,離它們而去。

(24) 靜一點也好,從柳宗元開始,這裏歷來寧靜。京都太嘈雜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學子,都曾嚮往過這種嘈雜。結果,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搗碎,
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朗的胸襟。惟有在這裏,文采華章才從朝報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靈,並蔚成方圓。它們突然變得清醒,渾然構成張力,生氣
勃勃,與殿闕對峙,與史官爭辯,為普天皇土留下一脈異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氣,三分自信。華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朝廷萬萬未
曾想到,正是發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25) 好吧,你們就這麼固執地肅立着吧。明天,或許後天,會有一些遊人,一些少年,指指點點,來破讀這些碑文。

《》(節錄)

註釋:

 修門:春秋戰國時楚國首都郢城的城門,這裏借指唐代首都長安。
 秦京:秦朝首都咸陽,這裏借指唐代首都長安。
 魯濱遜:《》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10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第二版 模擬試卷 19 中五 卷一 閱讀能力

第二篇
段落
(1)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嚮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 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嚮
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嚮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

(2) 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嚮,勢不能不騰為口


說,而播為聲氣。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尚。于是乎徒黨蔚起,而一時之人才出焉。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有以功利
倡者,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

(3) 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謝曰:「無才。」謂之不
誣,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義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則轉移
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

《原


曾》(節錄)

註釋:
 戢戢:聚集眾多的樣子。
 蒸:興起。
 君子:在位者。
 高明之地:顯貴的地位。
 一命:低微的官職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 第 11 頁,共 11 頁 © 2016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