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bine
Combine
7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3 分)【解釋】
(1) 使其心可以知。 知: 了解 / 覺察
(2)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 敗: 傷害 / 毁壞
(3) 則齒嘗為師者弗臣。 嘗: 曾經
8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4 分)【解釋】
(1) 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
如今不但免於刑罰殺害,更成為天下名士、顯達之人。
(2) 故子貢問孔子曰:「後世將何以稱夫子?」
所以子貢問孔子說︰「後世將會如何稱頌夫子你呢?」
9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
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第 1 段)
反 面 論證(2 分)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為他們從師學習,最後成為知名之士和顯達之人,被王公貴族以禮相待,得以善終。( 1 分)作者以此論證即使再狡詐不肖
之人,只要尊重老師,努力學習,也能功垂後世,名留青史,(1 分)可見學習對人非常重要。(1 分)
12 學習時必須做到以下哪幾項,才稱得上尊師重道?(2 分)【整合】
引用老師的話來闡釋道理
把老師的訓誨發揚光大
時常稱頌老師的仁義
遵從老師的教誨
A 、、 A B C D
B 、、
C 、、
D 、、、
13 作者對於不尊重師長的人持甚麼態度?試用一個四字詞概括,並摘錄原文印證。(3 分)【整合】
作者的態度: 輕 蔑 不 屑 (2 分)(其他答案:鄙視不齒)
原文: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於朝,君子不與交友。(1 分)
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4 文末提及天子到太廟祭祀的事,目的是甚麼?(3 分)【引申】
文末指天子在太廟祭祀先聖時,會和曾擔任老師的人並排而立,不會視他們為臣下。 (1 分)作者提及君主尊重老師的行為,
意在強調敬重學習、尊敬老師非常重要,(1 分)即使地位尊崇如一國之君,也要敬學尊師,更遑論一般的人了。(2 分)
-試卷完-
第一篇
1 試概述蝜蝂負物行走和蜜蜂釀製蜂蜜的經過。(每道分題的字數不多於 3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6 分)【整合】
經過
(1) 蝜蝂負物行走 蝜 蝂 行 走 時 , 每 當 遇 到
東 西 , 必 定 背 負 在 身 上
, 又 喜 歡 盡 力 向 上 爬 。
(2) 蜜蜂釀製蜂蜜 蜜 蜂 在 採 集 花 粉 和 蜜 汁
後 , 回 巢 加 工 , 再 吐 進
「 小 罐 子 」 釀 造 蜂 蜜 。
2 蝜蝂負物式和蜜蜂釀蜜式這兩種求知之道,求知的過程是怎樣的?結果又怎樣?試完成下表。(4 分)【整合】
求知之道 求知過程 結果
(1) 把知識不斷記在腦袋。 (2) 腦袋所記的知識愈多,負擔愈沉重,最終難以
蝜蝂負物式
堅持學習。
3 承上題,作者通過蝜蝂負物和蜜蜂釀蜜,分別論述兩種求知之道的優劣,所用的是哪一種論證方法?(2 分)【整合】
A 舉例論證 A B C D
B 引用論證
C 比喻論證
D 類比論證
4 在第 6 段中,作者認為「蜜蜂釀蜜式的求知之道,才是可取的。」他運用了哪一種論證方法來論證這個觀點?試加以說明。
(5 分)【整合】
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作者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1 分)通過對照蝜蝂負物式和蜜蜂釀蜜式這兩種求知之道,指出採用前者的求知者不善學習,
只管把知識死記硬背,堆積在腦袋,結果如蝜蝂一樣,積物負重,墜地而死;( 2 分)採用後者的求知者則善於學習,懂得
把知識消化了才記在腦袋,能夠如蜜蜂釀蜜般化粗取精,終於學有所成,證明「蜜蜂釀蜜式的求知之道,才是可取的」這個
觀點。(2 分)
5 承上題,作者運用這種論證方法有甚麼好處?(3 分)【評價】
作者把蝜蝂負物式和蜜蜂釀蜜式兩種截然不同的求知之道對舉出來,高下立見,( 1 分)不但能夠突出蜜蜂釀蜜式的求知之
道比蝜蝂負物式的求知之道有效和可取得多,(1 分)而且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令讀者易於信服。(1 分)
6 在第 6 段中,作者引用華羅庚的話,目的是:(2 分)【整合】
A 說明讀書是「由厚到薄」的過程。 A B C D
B 說明學習是循序漸進和積累而成。
C 論證能夠化重為輕就能掌握知識。
D 論證「善讀書則書變薄」的道理。
7 作者認為學會把書讀薄有以下哪些好處?(2 分)【整合】
可以減輕記憶上的負擔。
可以培養駕馭知識的能力。
可以成為博古通今的大學問家。
可以把知識不知不覺地應用出來。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8 試指出作者在以下引文中運用了設問還是反問的修辭手法,並說明這種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完成下表。(6 分)【整
合】【評價】
引文 修辭手法 作用
討論這個問題看來很多中學生會感興趣,因 (1) 反問 (2) 加強語氣,表示很多中學生都想學有所
為他們誰不想成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人 (1 分) 成,關心博學的人腦袋怎樣能裝下大量
呢?(第 2 段) 知識,令讀者產生共鳴,從而對下文提
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起閱讀興趣。(2 分)
第二篇
9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4 分)【解釋】
(1) 乃拂榻陳臥具。 拂: 擦拭
(2) 俄而房門辟矣。 辟: 打開
(3) 乃陰抽枕下佩刀。 陰:暗中 / 暗地裏
(4) 伸巨爪攫公。 攫:抓住 / 捉住
10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2 分)【解釋】
竊謂寺僧失扃。
(他)自己以為是寺裏的僧人沒有關門。 (2 分)
5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1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僕糞除。
(第 1 段)
(1) 引文中描述的情節有何不合理之處?(2 分)【整合】
孫太白的曾祖只不過離開了寺院的房間十日,回來時卻發覺房內的書桌竟然滿佈塵土,窗上也長了蜘蛛絲,像是荒廢
了許久。 (2 分)
追看下文的興趣。(1 分)
12 第 2 段記述了大鬼出場前的場面,期間氣氛起伏不定。試根據文章內容,完成下表。(6 分)【整合】【引申】
大鬼出場前的不同階段 營造的氣氛
剛開始 四周萬籟俱寂。 平靜
13 試判斷以下句子所運用的場面描寫方法,並加以說明。(4 分)【整合】【引申】
句子 場面描寫方法 說明
殆與樑齊。(第 2 段) 分)
特寫式(1 分)
。
14 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孫公與大鬼見面和搏鬥的過程。試根據以下引文,概括他們的性格、形象,完成下表。(6 分)【整合】
【引申】
引文 性格、形象
6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許;舌動喉鳴,呵喇之聲響連四壁。(第 2 段)
大鬼 (5) 力大無窮(1 分)
鬼攫得衾,捽之。(第 3 段)
15 作者如何藉孫公襯托出大鬼的形象?試加以說明。(4 分)【整合】【引申】
作者先描寫孫公面對大鬼極度驚恐的心理反應,從側面襯托大鬼的可怖。( 2 分)再以孫公拼死跟大鬼搏鬥,最後還是隨被
子被鬼抓住、墜地受傷的行為,是以孫公的勇敢但弱小襯托出大鬼的兇猛和巨大。(2 分)
-試卷完-
第一篇
1 本文在開首如何以駁論帶出主要論點?試完成下表。(6 分)【整合】
原論點 (1) 平日與唯唯諾諾的人相處會覺得非常舒適。(1 分)
2 承上題,本文開首運用了甚麼方式來帶出主要論點?(2 分)【引申】
A 開門見山 A B C D
B 先破後立
C 先立後破
D 設問點題
商議是沒有用處的,因此也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2 分)
7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8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2) 愈是不加思考便對任何事情唯唯諾諾,腦袋便會變得愈愚鈍。(2 分)
結論
6 承上題,這是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2 分)【引申】
類 比 論證(答案須是兩個字)(2 分)
7 作者認為處於助手地位的人,可以怎樣能訓練獨立判斷的能力?(答案不得多於 25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3 分)
【整合】
假 定 自 己 是 領 袖 來 想 辦 法 , 再
跟 領 袖 決 定 對 比 結 果 差 異 。
25
8 第 6 段結尾中的「修養」,實際上指的是甚麼?(2 分)【引申】
A 待人接物謙遜有禮。 A B C D
B 替領袖做事不越俎代庖。
C 擁有和領袖一樣的判斷能力。
D 做事時獨立的判斷能力。
9 「搗亂分子」和唯唯諾諾的人有甚麼共通點?兩者處於兩個極端,為甚麼卻都被歸納成同一類人?(3 分)【整合】
因為唯唯諾諾的人不經思考就贊成一切建議,(1 分)而「搗亂分子」則是不假思索便反對一切建議。(1 分)兩者的共通
點是沒有加以思考才說出意見,因此是同一類人。(1 分)
9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試卷完-
第二篇
8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4 分)【解釋】
(1) 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 實: 飽滿 / 充實
(2) 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 竭: 窮盡
(3)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 過: 超出 / 超越
(4) 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 輕: 貿然 / 隨便
9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4 分)【解釋】
(1) 弱者養之,以至於剛,虛者養之,以至於充。
養育弱者,使他們堅壯;教導缺乏才學的人,使他們得以充實。
(2) 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已妄推之矣。
我現在雖然仍自覺有所不足,但眾人已在胡亂地推崇我了。
10 「富人之稼」有甚麼特點?(2 分)【整合】
田地的數量多
田地的產量多
土壤的質量高
收割的時間長
A 、 A B C D
B 、
C 、、
D 、、
11 根據作者對自己的莊稼的描述,判斷以下陳述。(4 分)【整合】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由於作者一家人口很多,所以糧食經常不足,生活十分艱難。
(2) 為了糊口,作者一家經常收割尚未成熟的農作物。
答案分析:
(1) 文章只是指出作者一家由於土地不足,所以會頻繁地種植和收割農作物,並沒有提到他們的生活狀況是否艱難,故此陳述無
從判斷。
10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2 在首兩段,作者比較了富人家與自己家莊稼的品質,並說明其原因,試完成下表。(6 分)【整合】
莊稼品質 原因
(1) 穀粒大多飽滿充實( 1 分) ,也可以 (2) 因為富人家的田地可以實行休耕,土地
富人的莊稼
存放很長時間(1 分),十分優質。 得以保留肥力。(2 分)
(3) 因為過於頻繁地耕作和收割,所以土地
自己的莊稼 品質差劣。
的肥力幾乎耗盡。(2 分)
11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3 根據文章第 3 段,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如何以「富人之稼常美」來類比古人修養才學?試加以說明。(4 分)【整合】
作者指出富人播種不落後於農時,會待莊稼完全成熟的時候才收割,從而得到圓滿的果實( 2 分),藉此類比古人不
會貿然行使出自己的才華,而會長時間修養自己的才學,待成熟之時才在社會上施展才能。(2 分)
博 觀 而 約 取 , 厚 積 而 薄 發 。
14 「信於久屈之中,而用於至足之後;流於既溢之餘,而發於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運
用了甚麼論證方法?(2 分)【整合】
A 舉例論證 A B C D
B 比喻論證
C 對比論證
D 因果論證
15 第 4 段中,作者指出眾人對他的才學的態度,主要是想︰(2 分)【引申】
A 說明今人不懂求學的崇高境界。 A B C D
B 勸勉張琥不要受虛名所累。
C 慨歎自己已不可能再潛心修學。
D 諷刺世人盲目追捧有識之士。
-試卷完-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9 個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 2 分),然後概述各部分的內容大意,
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4 分)【整合】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1) 第 1 段(0.5 (2) 指出「讀書」是一個尋求知識的過程,並指出讀書「過程」
第一部分
分) 的重要性不比「效果」遜色。(1 分)
(4) 論述人必須「親自讀書」,原因是經過閱讀的過程,才能感
(3) 第 2 至 3 段(0.5
第二部分 受得到讀書的樂趣。(1 分)
分)
1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很快很出成果,但是妨礙學者的閱讀體驗,令人文研究失去
分)
了樂趣。(1 分)
2 試根據第 3 段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通過哪兩種事情來說明「書要親自讀」的觀點?試加以說明。(4 分)【整合】
作者以吃飯來作說明,吃飯除了為求飽足外,還要經過咀嚼,才能感受食物的味道;讀書亦需要經過閱讀的
過程,才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作者指出球迷寧願熬夜看球賽,也不願被告知賽果,因為比賽的過程緊張刺激,沒有看球賽就無法感受得到
當中的樂趣;讀書亦需要經過閱讀的過程,才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迷熬夜看球賽作說明,突顯了追求樂趣的重要,這一點球迷最能明白,讀者聯繫到個人的興趣,亦能感同身受。( 2
分)
3 作者認為電腦檢索和縮寫摘要各有甚麼利弊?作者藉此論證甚麼觀點?(7 分)【整合】
優點 缺點
(1) 方便省時,而且資料準確完備(1 (2) 缺了上下文的參照,難以全面理解,(1
電腦檢索 分) 分)同時失去尋覓的艱辛和發現的驚喜,令
人文研究樂趣大減。(1 分)
縮寫摘要 (3) 方便省時(1 分) (4) 令閱讀品味愈來愈差。(1 分)
(5) 依賴電腦檢索和縮寫摘要來讀書,既無法獲得個人對閱讀的體驗和樂趣,亦難以通過閱
論證的觀點
讀增長知識。(2 分)
4 承上題,以下哪個詞語最能概括作者對電腦檢索和縮寫摘要的看法?(2 分)
【引申】
A 瑕瑜互見。 A B C D
B 瑕不掩瑜。
C 瑜不掩瑕。
1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D 掩瑕藏疾。
5 作者認為「資訊」和「知識」有甚麼分別?(2 分)【整合】
資訊能用金錢購買,是人人皆得、可「求諸外」的資源。( 1 分)知識是個人智慧和人生經驗的累積,只可「求諸己」,是
個人獨享、旁人不可代為擁有的成果。(1 分)
1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6 承上題,作者強調兩者的分別,和本文的中心論點有甚麼關係?(3 分)【引申】
作者強調知識比資訊珍貴, 指出只有親身經歷讀書的過程,體會箇中的苦和樂,才會增長知識;用簡便的捷徑來獲得讀書的
「成果」,得到的只有資訊,不能產生人生智慧,也不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惟有讀書才能獲得真正的「成果」。( 2
分)作者藉此突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親自讀書的重要。(1 分)
7 作者在末段引用朱熹的話,目的是甚麼?(2 分)【引申】
A 論證讀書的方式因應時代不斷改變。 A B C D
B 說明提要、摘編、縮寫等自古已有。
C 批評當下中國人讀書的狀態不如古人。
D 輔助解釋當下中國人讀書狀態欠佳的原因。
第二篇
8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4 分)【解釋】
(1) 衆棁不安,則梁棟為之斷折。 安: 安穩
(2) 輕而蹈焉。 輕: 看輕 / 輕視
(3) 猶乘無轄之車,安其少進,而不睹其頓躓之患也。
安:安於 / 滿足於
(4) 夕惕若厲。 惕: 警惕 / 謹慎
9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4 分)【解釋】
(1) 夫為政者,譬猶工匠之造屋也。
處理政事,就像工匠建造房屋。
(2) 夫車之患近,故無不睹焉。
車子的禍患近在眼前,所以沒有人會看不見。
15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0 作者把「為政」比作「工匠造屋」,當中的「梲」代表甚麼?(2 分)【整合】
A 錯誤的事情。 A B C D
B 有害的東西。
C 影響事情成敗的關鍵。
D 看似不重要的事情。
答案分析:從結構上看,「善為屋者,知梁棁之不可以不安,一物不備,則千柱為之並廢」與「善為政者,知一事之不可
闕也……知一是之不可失也,故眾非與之共得……輕一事之為小,忽而闕焉,不知眾物與之共多也」兩組句子呈對應
關係,由此可見「梲」與「事」、「是」相對應,不是錯的、有害的東西,因為「梲」是屋子結構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但又未至於為全屋結構的關鍵,所以選項 C 不成立,而應解作「看似不重要的東西」,所以答案是選項 D。
11 試根據本文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本文主要論述為政者要具備以下哪一個條件?(2 分)【整合】
A 顧全大局 A B C D
B 謹小慎微
C 明辨是非
D 明察秋毫
(2) 承上題,為甚麼為政者要具備這一個條件?(4 分)【引申】
因為處理政事時,人們常常會着眼於重大的事情,輕視較細微的事情。(2 分)可是大小事情實際上是互有關聯的,
不慎犯了一個小錯,其他相關的問題便會接踵而至,最終破壞了大局,所以看似不重要的事,都是不可忽視的。
(2 分)
12 作者說:「夫為政者,輕一失而不矜之,猶乘無轄之車,安其少進,而不睹其頓躓之患也。」「乘無轄之車」和「輕一失而
不矜之」分別會產生甚麼後果?(4 分)【整合】
(1) 乘無轄之車:車子仍然可以稍為前進,但是走遠路沒有不顛簸不定的。
(2) 輕一失而不矜之:就像乘沒有轄的車子一樣,看見它能稍為前進,卻沒發現它長遠會出現的問題,必定會招致禍患。
16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3 承上題,作者運用了哪一種論證方法來論證觀點?試加以說明。(4 分) 【整合】
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1 分)運用具體的事物來論證抽象的概念,(1 分)以乘坐沒有防止車輪脫落的零件的車來
比喻為政者沒有留心細微的問題,不知道長遠會造成禍患,最終必會受害的觀點。(2 分)
14 作者最後以「車之患」和「國之患」作對比,說明了甚麼問題?(4 分)【引申】【整合】
作者以「車之患」的「近」與「國之患」的「遠」作對比,說明「車之患」往往顯而易見,容易改正過來,(2 分)但是「國
之患」是較長遠的問題,並非一般人容易察覺到,因此容易受忽略,潛藏更大的禍害(2 分)。
15 承上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為政者應該怎樣做?試摘錄文句作答。(答案須是四個字。)(2 分)【複述】
夕 惕 若 厲
-試卷完-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4 個段落,試概述各段落的內容大意,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6 分)【整合】
段落 內容大意
(1) 提出能否獨處是判斷一個人有沒有「自我」的方法(1 分)。
第1段
(4) 指出人可以透過獨處來檢驗自己對自己的真正感覺,並進一步論述只有愛自己的人才
第4段
可能擁有高質量的社會交往(1 分)。
2 試根據文章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在第 2 段中運用了哪一種論證方法來論述獨處的美好?(2 分)【整合】
A 因果論證 A B C D
B 對比論證
C 比喻論證
D 引用論證
(2) 承上題,作者在文中運用這種論證方法有甚麼好處?(2 分)【評價】
17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作者引用盧梭的話,指出獨處從不令他感到厭煩。作者借用名人對獨處的看法論述獨處的美好,可以使論證更具說服
力,令讀者信服。
個惡性循環。(1 分)
先 要 減 少 無 謂 的 消 閒 活 動 , 以 免
浪 費 時 間 , 然 後 找 一 種 感 興 趣 的
事 物 , 細 心 研 究 , 找 出 其 中 的 學
問 , 這 樣 既 可 增 長 知 識 , 亦 能 結
18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識 到 一 些 志 同 道 合 的 人 , 互 相 砥
礪 , 而 非 與 膚 淺 的 人 消 磨 時 問 。
100
7 試根據以下節錄自第 4 段的引文回答問題。【整合】【引申】
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人,我敢斷定他對於別人也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社會交往。他跑到別人那裏去,對於別人
只是一個打擾,一種侵犯。一切交往的質量都取決於交往者本身的質量。惟有在兩個靈魂充實豐富的人之間,才可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和友
誼。
(1) 為甚麼作者說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跑到別人那裏去,對別人只是打擾和侵犯?試結合本文內容加以說明。(2
分)
這些人靈魂空虛,不能忍受孤獨。他們閒下來時,往往會去找人玩樂和聊天。( 1 分)不過,他們的娛樂活動和所
說的話都是沒有深度的,他跑到別人那裏去,只會浪費別人的時間,是對別人的打擾和侵犯。(1 分)
(2) 作者說只有在兩個靈魂充實豐富的人之間,才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和友誼?你認為原因是甚麼?(2 分)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靈魂充實豐富的人對事物具有洞察力,能深入探討事物的道理,而且對生活有
所感悟。(1 分)這些人之間的交往往往能互相啟發,互有進益,因此才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和友誼。(1 分)
第二篇
8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3 分)【解釋】
(1) 亦自其咎也。 咎:過失 / 過錯
(2) 以夏進鑪,以冬奏扇。 進: 進獻
(3) 名不素著,無以遇主。 著: 顯著
9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4 分)【解釋】
(1) 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
(為人臣者)只知道做些君主不想做的事,獻上君主不想聽的話,他們這樣不碰上災禍已經算幸運了。
(2) 文與言,尚可暴習;行與能,不可卒成。
文章和言語,尚可以迅速學會;行為和才能,不可能立刻有所成。
19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0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今則不然,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鑪,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
矣,何福祐之有乎?」進能有益,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補而得祐,或以有益而獲罪。且夏時鑪以炙濕,冬時
扇以翣火。世可希,主不可准也;說可轉,能不可易也。
上扇子。(1 分) 於事的話,不可能得到君主的賞識。(2 分)
火。(1 分)
論證方法: 比 喻 論 證
好處:作者以「夏進鑪」、「冬奏扇」比喻沒用的技能和無濟於事的話,運用具體的事物闡述抽象的概念,可
使所論述的道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11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4 分)【整合】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作者認為「文主」和「辯主」喜歡的技能較易學到。
(2) 作者認為「武主」和「行主」難以找到合適的臣子。
答案分析:
(1) 作者指「文」與「言」屬「尚可暴習」的才能;遇上好文和好辯的君主,可通 過快速學習,掌握這些技能。
(2) 文中只說「行與能,不可卒成」,並未提及具有軍事才能和品行良好的 人難以尋得,故不能說「武主」和「行
主」難以找到合適的臣子。
12 文中的「周人」有甚麼性格特點?(2 分)【整合】
20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A 處事衝動 A B C D
B 恃才傲物
C 熱衷仕進
D 多愁善感
13 承上題,關於「周人」這段文字,作者運用了哪一種論證方法?他以此論述甚麼觀點?運用這種論證方法有甚麼好處?(4
分)【整合】
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1 分)他引用周人的例子說明社會風氣可以迎合,君主的意圖卻猜測不了;意見可以隨着君主的好
惡而轉換,才能卻難以一下子改變。的論點,雖然周人不斷改變自己去迎合君主的喜好,但隨着喜好不同的君主相繼出現,
而他亦需要時間去學習君主需要的技能,最終落得「仕數不遇」的下場。(2 分)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能使論證更立體真實,
令文章更具說服力。(1 分)
14 綜合全文,說說作者怎樣反駁世俗人的看法。(4 分)【整合】
作者在文章開頭指出社會上有人認為讀書人如果能迎合社會風氣,揣測君主意圖,獻上對君主有利的東西,就能受到重用,
不受重用是自己的過失的看法。(1 分)接着指出社會風氣可以迎合,君主的意圖卻猜測不了;意見可以隨着君主的好惡而
轉換,才能卻難以一下子改變,(1 分)並以周人多次改變自己來迎合君主,卻不受賞識的例子,反駁人們的看法,(1
分)進而說明要有合時的機遇,才能受到重用的觀點。(1 分)
-試卷完-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六個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三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3 分),然後概述各部分的內容大意,把
答案填寫在下表內。(6 分)【整合】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2) 以好友競相抱怨生活的壓迫(1 分)
(4) 通過「盲人提燈」、「陰鏗授酒」兩個故事,論述留一線光予人,其
(3) 第 3-4 段 ( 1
第二部分
分) 實同時也是留一線光給自己。(2 分) 。
21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2 作者在第二段提及「沾了墨漬的畫布」,意在論述甚麼?(2 分)【整合】
A 些許污點不必在意。 A B C D
B 處事不宜因小失大。
C 執着讓人迷失自我。
D 追求完美自尋煩惱。
(1) 論證方法: 比 喻 論 證 (1 分)
2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2) 好處:作者以沾了墨漬的畫布作喻,不偏執於污點,就能發現布上的白處仍很多,能具體生動地說明偏執於完美,令
人錯過事物美好的一面,讓讀者容易明白作者的觀點。(2 分)
4 在第三、第四和第六段中,作者分別以「盲人提燈」、「陰鏗授酒」和「兩婦人得庵摩羅果」三個故事帶出論點,作者運用
了哪些論證方法?試加以說明,完成下表。(8 分)【整合】
故事 論證方法 說明
(2) 舉述盲人提燈為人照明,卻得以避免
被撞傷,論述予別人一線光,同樣是
「盲人提燈」
給自己一線光。(2 分)
授予斟酒人美酒一杯,終得斟酒人於
「陰鏗授酒」 危難中救自己一命的事,論述對人寛
容,終有回饋。(2 分)
(5) 以兩個婦人得「庵摩羅果」後不同的
兩婦人得 處理方法,論述捨棄眼前的即時享
(4) 對比論證(1 分)
「庵摩羅果」 樂,得到的會是將來更長遠的益處。
(2 分)
2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6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4 分)【整合】【引申】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作者對友人的轉變感到失望。
(2) 呂蒙正的豁達是為了讓不滿他的人改觀。
答案分析:
(1) 作者覺得友人變得陌生,又不想評論友人的轉變,但是並沒有表達失望,因此答案為「無從判斷。
(2) 呂蒙正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輩子也忘不了」,表示他並不希望執着於別人對他的不滿,不是為了讓別人改觀,
因此答案為「錯誤」。
第二篇
7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4 分)【解釋】
(1) 何故至今不遣。 遣: 派遣
(2) 未得相馬之工也。 相: 審視
(3) 何補於國? 補: 裨益
(4) 趙王未之應也。 應: 回答
2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8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4 分)【解釋】
(1) 買馬而惡,何危於國?
買來不好的馬匹,對國家有甚麼害處?
(2) 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於王者也。
這些都是善於趁您酒酣耳熱之際向您提出欲求的人。
9 說客與趙王論及「相馬」和「治國」的方法,以下方法會對國家帶來甚麼影響?試完成下表。(4 分)【整合】
方法 相馬 治國
(1) 買得良馬對國家沒有好處(1 /
「待工」而治 分)
不「待工」而治 分) 敗,百姓甚至連祭祀也不能進行。
。 (2 分)
10 說客與趙王討論買來良馬和劣馬對國家的影響,對說明道理有甚麼作用?(2 分)【評價】
既然買來良馬和劣馬對國家都沒有影響,趙王也認為要找到能相馬的人才能去買,由此推論,等待合適的人去治理國家,就
是理所當然的。(1 分)說客這樣說,能加強話語的說服力。(1 分)
11 說客運用了哪些游說的技巧來游說趙王?(2 分)【整合】
巧設疑問 因勢利導
動之以情 說之以理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25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2 承上題,試說明說客怎樣運用這些方法游說趙王。(6 分)【整合】
說客首先「巧設疑問」,提出關於趙王使人買馬一事,實際上是想借買馬論述趙王用人的情況; (2 分)然後藉着趙王所說,
因為未找到能審視馬匹的人,所以未派人去買馬,「因勢利導」,從趙王知道買馬的道理,引導趙王討論現時朝廷中沒有找
到對的人治理國家;(2 分)最後,說客「說之以理」,借「燕郭之法」中說到的「桑雍」作喻,說明趙王身邊充斥着奉承
他的人,往往趁他酒酣耳熱時提出請求,取得趙王信任,而讓大臣在外胡作非為,必須小心他們。(2 分)
13 總結全文,說客向趙王說明了哪兩個道理?試結合文章內容加以說明。(4 分)【整合】
(1) 道理一:治國就像相馬一樣,要等待、尋找善於治理國家的人,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得好。(2 分)
(2) 道理二:單單防備自己憎惡的人並不足夠,還要提防像建信君、紀姬等自己溺愛的人,不能隨意滿足他們的欲求,否
則他們會貪贓枉法。(2 分)
14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4 分)【整合】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趙王因被建信君迷惑而把治國大權交給他。
(2) 說客認為建信君沒有治國的能力。
答案分析:
(1) 說客雖然指出建信君不適合治理國家,以及提醒趙王人容易被親近的人所迷惑,但並無提及兩者是否相關,因此答案為無從
判斷。
(2) 說客直接指出「然而王不待工,而與建信君」,可見他認為建信君並非合適的治國人選,因此答案為正確。
-試卷完-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11 個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五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2 分),然後概述各部分的內容大意,
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8 分)【整合】
26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1) 以 古詩和韓愈、蘇軾的散文( 1 分) 為例,帶出 中
第一部分 第1段
國文學重視文字簡潔(1 分) 。
(3) 通過對比知識豐富和僅略知一二的人寫文章的表現,帶出
(2) 第 2-3 段
第二部分
(0.5 分) 知識的多寡是文字簡練與否的關鍵(1 分) 。
總結文中所提及的寫作注意事項。
第六部分 第 11 段
27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2 分)
3 承上題,作者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說明以上的原因?(2 分)【整合】
對比論證
因果論證
引用論證
類比論證
A 、 A B C D
B 、
C 、、
D 、、
4 試分析以下引文中引號的作用。(4 分)【整合】
(1) 「韓潮蘇海」是就文章氣勢而言,二家文字並不氾濫成災。(第 1 段)
(2) 一個對事物僅略知一二的人,就很容易屢屢「然而」,時時「所以」,敷衍成篇,以多為勝。(第 2 段)
(3) 那就容易寫出夫天地者宇宙之乾坤一類的「妙句」來。(第 5 段)
(4) 那就容易寫出「夫天地者宇宙之乾坤」一類的妙句來。(第 5 段)
(1)
(2)
(3)
(4)
28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6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麽修辭手法?作者這句話包含了甚麽觀點?(4 分)【整合】【引申】
有了這個習慣,日久天長,你就會一動筆便對準箭靶子的紅圈,不再亂射。(第 9 段)
(1) 修辭: 借 喻 (2 分)
(2) 作者的觀點:作者認為只要不怕麻煩,反復修改文字,並且持之以恆養成習慣,日子久了,動筆時便能下筆就寫出簡
潔而且意思明確的文字,不會再隨便寫出纍贅無力的文句。(2 分)
到作者所説的「字少而管的事很多」,這樣才能具體說明怎樣才稱得上字句互相呼應、用字精練,使觀點更具說服力。( 2
分)
29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第二篇
8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4 分)【解釋】
(1) 乃坐飲以伺其人。 伺: 等待
(2) 啖噉多,無傭者。 傭: 僱用
(3) 煩致先生一賜臨也。 臨: 光臨
(4) 將軍遽起更衣。 遽: 急忙
9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4 分)【解釋】
(1) 使數人摳耳,力掀舉之無少動,益駭。
(查伊璜)使喚幾個人提起鐘耳,用力舉起古鐘,但古鐘絲毫沒動,(查伊璜)更加驚疑。
(2) 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喝。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出於先生您當日給我的恩惠 / 豐厚的賞賜。
10 試根據小說內容,把情節劃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4 分)【整合】
開端 查伊璜偶遇一名具有神力的乞丐,鼓勵他參軍,並以重金幫助他。
發展 (1) 事隔十多年,查伊璜從子侄口中得知有一位將軍自稱認識他,並邀他到府上一聚,但他對將軍毫無印象。
(2 分)
高潮 (2) 查伊璜抵府後,才驚覺將軍原來就是當年舉鐘的乞丐。將軍還把一半的家財、奴僕贈送予查伊璜,以報答他
當年的恩情。(2 分)
結局 後來查伊璜涉案入獄,得將軍幫忙,最後無罪釋放。
30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1 文章善用行動描寫突出查伊璜和吳六一的形象,試完成下表。(6 分)【整合】【引申】
行動 塑造形象
後,又止步不前。
門外問安三遍。 分)
璜。(2 分)
12 作者在描寫查伊璜的子侄——查縣令時運用了甚麼手法?(2 分)【整合】
外貌描寫
語言描寫
行動描寫
心理描寫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31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3 查伊璜與大力將軍相認,是本文最精彩的情節,試根據文章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二人相認之前,大力將軍在內堂對查伊璜做了甚麼舉動?為甚麼他要這樣做?(3 分)【整合】【引申】
大力將軍特意換上朝服,然後讓人按着查伊璜,並向他行朝禮( 1 分)。大力將軍換上朝服才行禮,是以示隆重、
尊敬,讓人按着查伊璜是怕他拒絕自己的大禮,將軍通過這些舉動,摯誠地表現了他對查伊璜昔日提攜的感恩。( 2
分)
往穿梭。 。 候(1 分) 。
目的
14 作者通過末段「異史氏曰」表達了甚麼觀點?(2 分)【整合】
讚譽大力將軍慷慨豪爽的作風。
欣賞查伊璜有古代俠士的風範。
感歎賢人相遇絕非偶然。
希望有賢之士都能得到賞識。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以上皆是
-試卷完-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7 個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 4 分),然後概述各部分的內容大意,
3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6 分)【整合】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4) 以方孝孺的話和柳永的事跡,論述自我否定如何幫助人自我反省,從而
(3) 第 3-4 段(1
第二部分
分) 了解自己的優缺點(1 分)。
(6) 以古語和遲子建的事例,論述應勇於放下過往成就和經驗,勇於否定自
(5) 第 5-6 段(1
第三部分
分) 我,才能有所突破。(2 分)
(8) 重申知不足為人帶來的益處,並藉此勉勵讀者要適時自我否定、挑戰不
(7) 第 7 段 ( 1
第四部分
分) 足,成為更好的人。(2 分)
3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3 作者以方孝孺的話和柳永成為大詞人的事例論證甚麼觀點?試完成下表。(3 分)【引申】
觀點
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難以進步,只有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才能找到正確的目標奮鬥( 1
方孝孺的話
分) 。
人要認清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找到自己的天賦或才能,加以發揮,實現自我價值。(2
柳永成為大詞人的事例
分)
4 承上題,作者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來證明上述觀點?(2 分)【整合】
舉例論證
引用論證
對比論證
類比論證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5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自恃過高只能助長虛榮,一旦虛榮心得不到滿足,反而會讓自信受到重創。即使我們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樹,也應
該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更何況「山外青山樓外樓,更有英雄在前頭」,誰比誰強,總是動態的、發展
的。(第 3 段)
(1) 以下哪個句子的意思與「山外青山樓外樓,更有英雄在前頭」最相近?(2 分)【解釋】
A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A B C D
B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C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D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2) 引文論述了甚麼觀點?試加以說明。(3 分)【引申】
作者通過指出人自恃過高只會增加虛榮心,一旦受到挫折就會重創自信( 1 分),說明自我否定並非打擊自信,只
有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白人各有所長,才能真正建立自信心,發展潛能。(2 分)
3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身極限,提升自我水平。(2 分)
(2) 著名作家遲子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她清楚知道自己的天賦所在,並善加利用。
答案分析:
(2) 第 6 段指出遲子建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她能夠不被名利所困,保持謙遜的心去繼續創作,所以才可以不斷攀登文學
高峯,故此陳述錯誤。
8 作者認為「我們需要時不時地給予自己一些否定,讓人生在不斷的自我挑戰中完成蛻變,遇見不一樣的風景,成為更好的自
己」(第 7 段),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甚麼?(2 分)【創意】
學生自由作答,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同意。因為人很容易滿足於自己的成就,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如能保持清醒,適時給自
己一些否定,從而認清不足,加以改善,才能提升自己,有更大的成就。(2 分)
不同意。現今社會的競爭激烈,而且不少人對自己信心不足,如果還時不時給予自己一些否定,不認同自己的能力,很容易
變得更沒自信,這樣在面對新事物或新挑戰時,可能會妄自菲薄,不敢向前邁進,導致未能進步。(2 分)
35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第二篇
9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4 分)【解釋】
(1) 寡人不好軍旅之事。 好: 喜歡
(2) 主君何言與心違? 違: 違背
(3) 乘之以田則不輕。 田: 乘坐
(4) 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 恃: 依仗
10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4 分)【解釋】
(1) 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
我從表面現象(眼前所見)推測您所隱瞞的意圖,從您過去的言行察知您將來的表現。
(2) 故當敵而不進,無逮於義矣。
所以面對敵人而不前進攻伐,這說不上是「義」了。
11 吳起指出魏文侯給兵士的衣甲和戰車有甚麼特點?吳起對它們分別有甚麼評價?試完成下表。(5 分)【整合】
特點 評價
的圖騰,燙上犀牛和大象的圖案。 天不感涼快。(1 分)
衣甲
車轂外面裹上鐵皮。 它們去打獵也不輕便。(1 分)
戰車
36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2 承上題,試以四個字概括吳起對魏文侯所作的軍備的評價。(2 分)【引申】
吳起的評價: 華 而 不 實 (2 分)
(教師可接受其他合理答案,如「虛有其表」、「難堪大用」等。)
進犯老虎一樣實力懸殊,即使充滿鬥心,亦難逃失敗的下場。(1 分)
14 吳起提及「承桑氏之君」和「有扈氏之君」,目的是甚麼?試加以說明。(4 分)【整合】
承桑氏的國君只修文德而不治武功,結果遭到滅國; (1 分)有扈氏的國君則 只重武功,不修文德,同樣 是亡國收場。(1
分)吳起舉出這兩個例子,是要論述治國時文治武功不可偏廢,才能使社稷長治久安,藉此勸諫魏文侯要成為明君,便須內
修文德,外治武功。(2 分)
15 吳起說:「故當敵而不進,無逮於義也;僵屍而哀之,無逮於仁也。」結合文中所述,這一句反映了吳起認為行軍用兵應該
持有怎樣的心態?(2 分)【整合】【引申】
面對敵人必須狠下殺手
臨陣應敵不應畏懼退縮
奮勇作戰莫怕損兵折將
事後哀悼不如做好準備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37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試卷完-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16 個段落,按小說情節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3 分),
然後概述各部分的情節,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6 分)【整合】
情節發展 段落 情節概述
乾隆面對御花園的春日美景,詩興大發,並急召燕志鵬前來作伴吟
開端 第 1-2 段
詩。
(2) 二人圍繞早餐話題而展開對話,卻引來乾隆對燕志鵬的猜度
(1) 第 3-9 段
發展 (1 分)。燕志鵬眼見乾隆殺氣騰騰,卻始終不明所以( 1
(1 分)
分),乾隆忍不住點明原因。
2 第 1 段描寫了御花園的場面,作者怎樣安排全景和特寫的順序?試選出適當的答案,並加以說明。(4 分)【整合】
(1) 順序: 先全景,後特寫 先特寫,後全景(1 分)
(2) 說明:作者先描寫御花園彌漫著慵懶氣息的全貌(1 分),然後描寫園內春日景色的概況,包括暖陽、晨風、花香
38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等(1 分),最後聚焦在乾隆身上,描寫他心情大好,面對春色而不覺動了詩興。(1 分)
39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3 作者記述了乾隆和燕志鵬的對話。試根據以下的對白分析他們說話時的心理狀態。(6 分)【引申】
說話 心理狀態
甚麼?一頓早餐吃掉四個雞蛋一碗豆漿,還大言不慚地說節 驚訝一名小小官員竟能吃上四十兩銀的早餐,還
儉,說從不鋪張?(第 4 段) 敢說自己節儉。
乾隆
譜?(第 9 段) (2 分)
燕志 蛋一碗豆漿而已。(第 4 段) 官員。(2 分)
4 在第 6 段中,作者運用了哪種描寫手法刻畫乾隆的形象?作者這樣寫主要反映了乾隆哪種形象特點?(3 分)【整合】
【引申】
(1) 描寫方法: (1 分)
心 理 描 寫
(2) 乾隆的形象特點:(2 分)
A 自以為是 A B C D
B 深察民情
C 生性多疑
D 心思縝密
濕透。(2 分)
40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6 乾隆透過和燕志鵬的交談,從謊言中得知了真相,試指出其中的「謊言」和「真相」分別是甚麼。(2 分)【整合】
(1) 「謊言」:每一枚雞蛋價值十兩銀子。(1 分)
(2) 「真相」:官僚貪污舞弊,中飽私囊。(1 分)
7 《》 處?試綜合全文分析。(4 分)【引申】
雞蛋的「沉重」之處有二。每枚雞蛋的市價原來只是「幾文錢」,但記在乾隆的賬上卻有「十兩銀子」,小小的雞蛋背負了
隆揭發真相,一怒之下處死多名官員,小小的雞蛋背負了人命和貪案,因而變得沉重。(2 分)
第一篇
1 本文共有 19 個段落,按小說情節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3 分),
然後概述各部分的情節,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7 分)【整合】
情節發展 段落 情節概述
(3) 記趙仲到周家盜竊時,竟不禁《 》 (1
(2) 第 4-12 段
發展 分),讓形勢逆轉;趙仲臨危不懼,還叮囑周家主人好好珍
(1 分)
藏名畫(1 分) 。
(5) 記趙仲脅持周家主人離開周家(1 分
《灞
走
撿
計
使
並
,
)》(
圖
雪
風
橋1 分)
(4) 第 13-17 段
高潮 。
(1 分)
41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答案分析:
(1) 趙仲行竊時會欣賞牆上的書畫,又會彈奏樂曲,可見他並不小心翼翼,因此答案是「錯誤」。
4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連忙挾持夫人。(2 分)文章透過緊凑地描述房間中不同人的行動,使讀者一時難以斷定哪一方佔上風,營造出緊張的氣氛 。
(2 分)
4 本文如何運用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塑造趙仲與別不同的「雅盜」形象?試從文中找出例子,完成下表。(6 分)【整合】
【引申】
人物描寫方法 內容 人物特質
(3) 《 》 感於身世,竟心酸落
心理描寫 多愁善感
淚。(1 分)
5 在第 11 段,趙仲起初告訴周家主人《灞橋風雪圖》價值連城,後來又指對方手上的是贋品。為甚麼周家主人會聽信趙仲所
言?(2 分)【整合】
因為趙仲神色鎮定,很有說服力。
因為周家主人認為趙仲比自己更懂畫。
因為趙仲願意放過周家主人,他深受感動。
因為趙仲表現得像文人名士。
A 、 A B C D
B 、
C 、
D 、
4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6 你認為結局中趙仲為甚麼常常讀畫讀得淚流滿面?(4 分)【引申】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趙仲為吳偉在畫中表現出來的畫功及才華所折服,因此一看再看仍然淚流滿面;( 1 分)其次因為趙仲本
來是文武雙全的秀才,偏偏因家道中落無奈淪為盜賊,是個落魄文人,即使不再為盜,也沒有機會一展所長,( 2 分)因此
看到畫中悲涼失意之境便會使他感懷身世而落淚。(1 分)
第二篇
7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3 分)【解釋】
(1) 豈不甚哉。 甚: 嚴重 / 過分
(2) 狗彘仁人用之猶有節。 節: 節制
(3) 傷人者殘其體。 殘: 損毀
8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2 分)【解釋】
人得以不道報之。
別人也不會以道義回報他。
9 試分別以四個字概括秦始皇和李斯殺人的行為及下場。(4 分)【整合】
殺人的行為 (1) 隨心所欲(2 分)
其他答案︰
(1) 為所欲為 / 毫無節制 / 暴虐無道 / 任意妄為
(2) 敗國喪家 / 亡國滅族
10 為甚麼秦始皇和李斯有上述下場?試加以說明。(4 分)【整合】【引申】
因為秦始皇和李斯視人命如草芥,殘暴不仁,惡行昭彰( 2 分),他們的所作所為既不符合天道,也不得人心,所以長久下
去只會自招惡果,不但百姓會仇視他們,上天也會滅絕他們的國家 / 後代。(2 分)
4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2) 他認為漢太宗只是有普通人的惻隱之心,而非具備能夠統治天下的仁德之心。(2 分)
傅子對漢太宗
的評價
12 以下哪些是廢除肉刑的弊端?(2 分)【整合】
失去懲罰作用。
使人更易受傷。
助長叛亂滋生。
助長民眾殺人。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正的仁道,反而容易留下禍端,使國家大亂。(2 分)這是運用了因果論證的手法。(2 分)
45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4 綜合全文,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4 分)【整合】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傅子認為「先王之制」可稱得上是「仁」。
(2) 傅子認為「匹夫之仁」及不上「王天下之仁」,所以君主治國不應抱有「匹夫之
仁」。
-試卷完-
第一篇
1 本篇小說共有 14 個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試指出各個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3
分)然後概述各個部分的內容大意,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5 分)【整合】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1) 深山中的小鎮有一個屠夫,他每天到城裏賣豬肉,並會替鎮上的
開端 第 1-2 段
人買東西,人緣很好(1 分) 。
(3) 一日,一位老者來到小鎮。他一連數日來看屠夫殺豬,並且請求
(2) 第 3-7 段
發展 屠夫把案桌轉讓給他(1 分) ,屠夫答應
(1 分)
把桌子送給老者(1 分) 。
(5) 老者來取案桌時,發現屠夫為他買了一張新案桌,大為震驚,才
(4) 第 8-11 段
高潮 道出他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舊案桌內的定風珠。(2 分)
(1 分)
2 小說開首描寫了小鎮的環境,以下哪些項目是對小鎮的正確描述?(2 分)【整合】
秀麗古樸
貧瘠荒涼
僻處一隅
人口稀少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46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D 只有、
3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當然,擔子裏便捎了些鎮人托買的東西,或油或鹽,屠夫總是把它們用信包包了,做上記號。他雖看上去五大三粗,
心卻極細,從不會錯,加上有的是力氣,也樂此不疲,如此一來,人緣極好,鎮上人把餵的豬,也往他那兒趕。(第 2
段)
(1) 作者怎樣運用人物烘托的方法塑造屠夫的人物形象?試加以說明。(2 分)【整合】
作者藉描述鎮上的人不但常委託屠夫到城裏買東西,還把自己養的豬交給他賣,( 1 分)側面烘托出屠夫老實可靠,
人緣極好的形象。(1 分)
心 思 細 密 (答案不得多於四個字)
細心 / 小心謹慎 / 樂於助人(或其他可行答案)
4 在以下引文中,作者設置了甚麼懸念?有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4 分)【整合】
不知何故,卻對屠夫的殺豬感了興趣,一連數日,流連不去。屠夫為趕生活,殺豬時間是極早的,其時山洼裏雲搖着
破碎的夜晚,山頂上剛流出血紅的黎明,老者便來了,目不轉睛地看。(第 3 段)
(1) 設置的懸念:老者對屠夫殺豬很有興趣,即使是大清早,也一連幾天去看。(2 分)
(2) 作用:吸引讀者猜測老者的意圖,追看下去,看看他為甚麼要看屠夫殺豬。(2 分)
5 作者運用語言描寫來塑造屠夫的形象,試指出以下引文中屠夫的話反映了他哪些性格特點?(4 分)【整合】
引文 性格特點
(1) 老者問可否轉讓,願出錢購買。屠夫說:區區一破桌,你願要,便拿去吧。 豪爽慷慨(2 分)
(第 7 段)
(2) 倒是屠夫,常聽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貴,竟被丟了。屠夫聽罷,也無懊悔, 樂天知命 / 安分守己 /
只笑曰:該來則來,該去則去,天意也。(第 12 段)
不圖富貴(2 分)
47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是 為 了 桌 內 的 定 風 珠 。
去拿案桌時 發現屠夫買了新案桌給他,感歎屠夫為人真誠,向他說出真相。 (2) 愧疚汗顏(2 分)
7 在小說的結局中,屠夫和老者二人各有甚麼心態和行為?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
(4 分)【整合】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屠夫不介懷富貴失之交臂,生活仍和以前一樣。
(2) 老者因為得不到定風珠而懊悔,決定不再行醫。
答案分析:
(1) 在第 12 段中,屠夫說富貴「該來則來,該去則去,天意也」,毫不介懷因為丟棄了舊案桌,沒有以案桌中的定風
珠獲利,仍舊殺豬賣肉,因此答案為正確。
(2) 在第 13 段中,老者知道屠夫不計較利益,對自己為拿取定風珠而藏有私心感到懊悔,覺得自己枉讀藥理詩書,道
德操守卻比不上一個屠夫,因而不再行醫,並非因為得不到定風珠而不再行醫,因此答案為錯誤。
第二篇
8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3 分)【解釋】
(1) 而輒殺之。 輒: 就 / 即
(2) 失輕重之倫。 倫: 順序 / 次序
(3) 而不顧其為人之害。 顧: 考慮 / 顧及
9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2 分)【解釋】
或曰:「斯二者孰是?」
有人問:「這兩種人誰做得對?」
10 以下哪些句子中的「之」字是代詞?(2 分)【整合】
楚人有見蛇蠍而必殺之者。
今蛇與蠍未嘗傷人,而輒殺之。
夫人與物之輕重,較然殊矣。
近世之為異端者,以殺物為有罪報。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48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2 承上題,試根據郁離子的評價回答以下問題。
(1) 對於郁離子的評價,有人會提出甚麼質疑?(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2 分)【整合】
蛇 和 蠍 未 曾 傷 害 人 , 人
們 不 應 該 殺 死 牠 們 。
等到有人受傷以後才可以殺死牠們,那樣便會把人的生命等同於蟲蛇的生命,失去了輕重的次序。(2 分)
殺死和埋葬兩頭蛇,並不受君子非議,證明人殺死對人有害的動物,自古以來都是合乎法度的。從而駁斥蟲蛇在傷害
人後才可以把牠們殺死的說法。(2 分)
13 作者在文中主要運用哪一種論證方法來作證述?答案不得多於四個字。(1 分)【整合】
舉 例 論 證
14 試根據本文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認為那些有毒的蟲對人有甚麼害處?(2 分)【整合】
人被咬或螫後不死也會受傷。
防 患 未 然
49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5 近世的異端邪說為甚麼主張不殺害蟲蛇?(2 分)【整合】
A 因為他們愛護所有動物。 A B C D
B 因為他們害怕自己遭到報應。
C 因為他們認為人與動物平等。
D 因為他們認為行善可以積福。
16 郁離子認為不殺死蟲蛇的人,是怎樣的人?(2 分)【整合】
自私自利
歪曲事實
沒有仁心
不辨善惡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試卷完-
第一篇
1 古人認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者與一般人對此的看法有甚麼分別?(2 分)【整合】
一般人的看法 (1) 人只要讀書的次數夠多,就自然能看懂書中含義(1 分)。
2 本文如何以封建社會中儒生讀書的事例,駁斥一般人的看法?(3 分)【整合】
本文指出封建社會的儒生只把經典背得滾瓜爛熟(1 分),卻沒有多少人有真才實學(1 分),以此證明書讀得多不代表能
明白書中真義。(1 分)
3 試根據文章第 3 至第 6 段,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認為化學實驗、種稻與讀書有甚麼相似之處?試完成下表。(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6 分)【整合】【引申】
說明
化學實驗 反應物有催化劑才能產生變化,輸出能量。
種稻 (3 分)
50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稻 要 在 合 適 的 環 境 上 種
植 , 才 能 有 所 收 穫 。
(3 分)
讀 書 要 有 思 考 , 才 能 明
讀書
白 真 義 , 學 以 致 用 。
類 比 論證(答案須是兩個字)
4 作者通過不同的論證方法帶出觀點。下列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試根據文意選擇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4 分)【整
合】
(1) 畫壇巨匠達‧芬奇,由畫蛋始而步入藝術殿堂,這是眾所周知的。但他若不是每畫一個蛋都細心揣摩,從中發現繪畫
的奧祕,並且每次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只是畫「百遍」而已。(第 7 段)
(2)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第 9 段)
舉例論證 對比論證 引用論證 反面論證
(1)
(2)
5 文中提及祖先經歷「電閃雷鳴」等自然現象的目的是甚麼?(2 分)【引申】
A 說明古人因讀書少而變得迷信。 A B C D
B 證明見聞的次數多寡與學識無關。
C 指出古人缺乏實驗取證的科學精神。
D 表示現今社會隨着科學發展而進步。
6 綜合全文,作者是否認為讀書無用?為甚麼?(3 分)【整合】
不是,作者不否定讀書的重要性。( 1 分)在第 11 段中,她明確指出讀書能有助人們吸取前人的智慧結晶,獲得知識。
(1 分)但她認為讀書不能只求讀得多,而不消化當中的知識,否則無法領悟到書本真正的義理。(1 分)
51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7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4 分)【整合】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作者認為達‧芬奇能夠成功是在於「勤」,他能夠每天都不厭其煩地重複練習畫
畫。
(2) 作者認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已經不合時宜。
答案分析:
(1) 從第 7-8 段可知,作者認為達‧芬奇能成功是因為他每次畫畫都有用心觀察當中的細微變化,並加以改進,而非單
純地反覆練習,因此答案為錯誤。
8 文末作者對現代的「讀書人」作出甚麼呼籲?(2 分)【引申】
A 要與時並進,留意科技知識的變化。 A B C D
B 要摒棄舊習,戒除古人死記硬背的弊病。
C 要學以致用,把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
D 要靈活變通,不盲目跟隨傳統方法學習。
第二篇
9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3 分)【解釋】
(1)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 榮: 榮耀的
(2) 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 下: 地位低的人
(3) 是故絕江海者託於船。 託: 依靠 / 借助
10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2 分)【解釋】
雖舜禹猶亦受困,而又況乎俗主哉!
即使是舜、禹尚且會遇上困難,更何況是平庸的君主呢!
11 根據文意,以下哪些選項是「尊賢而下士」的好處?(2 分)【整合】
留名後世
國家安定
5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富甲一方
民心歸附
A 只有、 A B C D
B 只有、、
C 只有、、
D 、、、
12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絕江海者託於船,致遠道者託於乘,
欲霸王者託於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
作者在文中怎樣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來論證觀點?(4 分)【整合】
作者借鴻鵠沒有翅膀,即使有千里高飛的願望,也不能飛到想到達的地方,比喻朝廷中沒有賢臣,君主即使想治理好國家,
也難以成功;(2 分)又把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等輔助君主建功立業的賢臣比喻為成就霸業的君主的車船,藉此論
證君主想要治理好國家,就必須重用賢臣。(2 分)
13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4 分)【整合】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作者認為君主不依靠賢人的協助,必定無法成就霸業。
(2) 作者認為當時的君主比不上古代的賢君。
答案分析:
(1) 作者在文章開首說君主想把天下治理得安定太平,並讓榮耀的名聲流傳於後世,必定要尊重賢能的人;在文章結尾說
不任用賢人卻想建立功業,這就好像在夏至這一天卻想讓夜長,射魚時衝着天卻想射中一樣,可見君主不任用賢人,
是無法建立功業的,因此答案為正確。
(2) 作者在文中提及古代得到賢人協助而成功的君主和重用佞臣而失敗的君主,但沒有論及當時的君主,因此答案為無從
判斷。
5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14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數矣。
職責 建造宮室。 治理國家。(1 分)
評估工程需要的木材,以及工匠的 因應國家的需要,安排足夠的賢才在合適的崗位上。( 1
工作
人數。 分)
建造宮室一樣。(1 分)作者借助日常所見的事情,把君主所需的治國之道,說得具體易明。(2 分)
15 試根據本文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在文中舉出哪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來論證人君要「尊賢而下士」?(4 分)【整合】
賢臣呂尚助周朝稱王、管夷吾和百里奚分別助齊國和秦國稱霸。(2 分)
正面例子
佞臣干莘、惡來、唐鞅、蘇秦和趙高受到重用,夏朝、商朝、宋國、齊國、秦國分別因之而衰亡。
反面例子
(2 分)
5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
(2) 作者通過對照正面和反面的例子來論證觀點,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
(1 分)【整合】
對 比 論證(答案須是兩個字)
比令讀者了解到君主能不能識別賢才帶來的結果,令讀者更容易明白君主必須重用賢才的論點。(2 分)
16 文末「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的意思,與以下哪一個成語的意思最為接近?(2 分)【引申】
A 塞翁失馬 A B C D
B 守株待兔
C 緣木求魚
D 臨渴掘井
-試卷完-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