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3000熱血華僑回國 守護抗戰生命線

撰文︰晨希
導讀
202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當代中國」推出特別專題,紀念抗戰勝利,包括12篇文章、12條影片,透過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抗戰故事,探討中華民族如何由衰敗走向振興。

  下圖中這位青年,在抗戰期間,女扮男裝、不遠萬里從南洋回到中國,只為支援祖國抗戰。她叫李月美,被稱為「當代花木蘭」。她是當年3,000多名回國華僑中的一員,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南僑機工)。

  南僑機工在祖國危急時刻奔赴滇緬公路,用生命和鮮血為抗戰寫下壯烈的篇章。他們為何被稱為「抗戰生命線的守護者」?一齊走近南僑機工的熱血記憶。

南僑機工李月美入伍照
南僑機工李月美入伍照。(網上圖片)

 國難當頭 華僑毅然奔向戰火中的祖國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的重要港口和對外交通要道基本淪陷。1938年,新修建的滇緬公路,自雲南昆明起至緬甸臘戌共1,146公里,成為當時中國和外界聯繫的唯一國際通道,支撐起當時國內戰備物資的運輸。

  但這條緊急搶修的戰時生命線,急缺大批技術熟練的駕駛員和維修人員。

滇緬公路路線圖
滇緬公路路線圖。(網上圖片)

  危急存亡之際,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發布《南僑總會第6號通告》,招募會駕駛、修車的華僑青年回國服務。來自馬來亞、越南、泰國的3,000多名華僑紛紛踴躍報名,義無反顧回國支援抗戰。

  他們中有的放棄優渥生活或高薪工作,年齡最大的49歲,最小的甚至才13歲,有的女扮男裝,只為報效祖國。9批南僑機工回到祖國後,在昆明潘家灣訓練所參加集訓,隨後就奔赴滇緬公路沿線服務。

南僑機工出發前合影
出發前的合影中,南僑機工們西裝革履,穿戴整齊。為了抗戰勝利,他們毫不猶豫放棄舒適生活,奔向危難中的祖國。(網上圖片)

槍林彈雨懸崖峭壁中 築起物資補給線

  從昆明駕車走滇緬公路到緬甸,單程駕車需要7、8天。南僑機工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橫斷山脈,橫穿怒江、瀾滄江等激流險灘。

  滇緬公路的路況惡劣複雜,處處都是生死考驗。山間道路通常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稍不注意就會連人帶車滾落懸崖,車毀人亡。蚊蟲肆虐、疾病流行也讓一批南僑機工倒在運輸途中。

滇緬公路事故
滇緬公路落水事故

  日軍為切斷滇緬公路這條中國對外的大動脈,派出大量飛機對怒江上的惠通橋和瀾滄江上的功果橋進行狂轟濫炸,犧牲於炮火下的南僑機工不計其數。

  日軍炸斷功果橋後,揚言「3個月內無通車希望」,然而百折不撓的南僑機工和民眾將幾百個空油桶扎成浮船,上鋪木板,僅用10小時就搭起長達300米的浮橋,保證了運輸大動脈的暢通。

滇緬公路老虎嘴
滇緬公路功果橋

  南僑機工把滇緬公路當作戰場,把貨車當成武器,憑藉膽魄和技術,將一車車物資運送到前線。

  據不完全統計,1939年至1942年間,南僑機工共搶運約50萬噸軍需物資,駕駛1.5萬多輛汽車,運送遠征軍10萬人次。3,000多名南僑機工中,超過三分之一在滇緬公路上英勇犧牲,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南僑機工為國捐軀。

延伸閱讀:抗戰勝利80周年|異國征戰:保衛「生命線」的遠征軍

華僑赤子之心 捨小家為大家

  每一位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經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馬來亞華僑李月美女扮男裝,與弟弟一起加入南僑機工,憑着過人的智慧和毅力,通過報名和各項考核。她駕駛技術出眾,反應敏捷,能靈敏躲避日軍的轟炸。日軍飛機在空中盤旋時,她就用樹枝遮擋車子反光的後視鏡,或者爭分奪秒地將車子開進茂密的樹林。

  直至一次翻車意外,李月美被路過的機工發現並送往醫院救治,她的身份這才被識破。「當代花木蘭」的故事在當時被廣泛報道,轟動海內外。

李月美與丈夫
李月美與救起她的機工楊維栓結為夫妻。抗戰勝利後,兩人曾回到緬甸定居,後來李月美帶着孩子回到中國定居。(網上圖片)

  還有一位「特殊」的南僑機工,是年僅13歲的印度華僑蔣印生。

南僑機工蔣印生
2022年,世界上最後一位在世的南僑機工蔣印生去世。圖為蔣印生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網上圖片)

  他家庭富裕幸福,從小看父親和哥哥開車,也掌握了開車的技巧。父親教導他:祖國若是不強盛,海外華僑再有錢,也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年幼的他也有拳拳報國之心,虛報年齡成為南僑機工。

  一次運輸途中,他和戰友遭到日軍轟炸,年齡最小的他受到大家保護,年長的機工把他護在身下,自己卻犧牲了。

  南僑機工當中,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放棄南洋高薪工作的王文松,僅用一周自學駕車就奔赴前線的吳惠民······在戰火紛飛、國家危難之時,南僑機工選擇了骨肉分離甚至是生死離別,每一位南僑機工出發前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南僑機工羅開瑚
「當初從南洋回到雲南的時候,已經準備好犧牲了,就沒想過要活着回去。」2018年,南僑機工羅開瑚已經100歲高齡。(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紀念與傳承 南僑機工精神永存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南僑機工回國抗日,被學者稱為華僑史上一次人數最為集中、組織最為有序、經歷最為悲壯、影響最為深遠的愛國行動,展現了海外華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厚情感。

雲南南僑機工紀念館
馬來西亞南僑機工紀念碑

  多年來,南僑機工後人和記述南僑機工故事的學者從未停止過腳步,雲南、馬來西亞等地相繼建起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紀念碑等。還有不少傳頌南僑機工故事的藝術創作,如廣播劇、音樂劇、舞台劇等。

  南僑機工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精神值得永遠銘記。

延伸閱讀:抗戰勝利80周年|秘密大營救:在港文化人士如何虎口脫險?

90秒看中國

1:40
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節目《物暢其流》

香港智慧物流新篇章 盡在《物暢其流》

抗戰之路

2:37
抗日戰爭

系列專題|中國人民抗戰勝利80周年

非凡75年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國策通識

2:17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策通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

改革開放

深圳科技工業園

深圳特區45年|深圳科技工業園為何是創新之城的起點?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編輯推薦
甘肅油橄欖

地中海「液體黃金」流入中國山區 油橄欖如何扎根甘肅?|中國新特產

2:22

中國地理小知識|中國有多大?面積接近整個歐洲!

曾聯松 他是國旗的設計者 五星紅旗是怎樣來的?

國土跨越5時區 中國城市有時差?|神州冷知識

中國地理小知識|中國34省級行政區 新疆最大 最小的是......?

中國地理小知識|中國56個民族 漢族人口最多 少數民族明星藝人都有誰?

中國地理小知識|中國34省級行政區 新疆最大 最小的是......?

中國地理小知識|中國14個陸地鄰國 世界最多 其中一個最意外 兩個似是而非

2:26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3:09

抗戰勝利80周年|教育長征:烽火中的教育奇迹——西南聯大

3:17
《義勇軍進行曲》

抗戰勝利80周年|《義勇軍進行曲》如何在抗戰炮火中誕生?

3:07

抗戰勝利80周年|400將領殉國 力戰而死 無愧國家民族

3:13

抗戰勝利80周年|南京大屠殺 人類歷史最黑暗的一頁

3:13

抗戰勝利80周年|異國征戰:保衛「生命線」的遠征軍

3:00

抗戰勝利80周年|血戰衛山河 抗戰有哪些主要戰役?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十五五規劃前瞻|張維為與鄢一龍談AI與人類的雙重進化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室友點的歌

2000年10月6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穿越太湖大橋

中國飛行員穿越太湖大橋橋洞

一年容易又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天,家人們都會聚首一堂,享受團圓之樂。俗語有云:「一年容易又中秋」,出處何在呢?

  「一年容易又中秋」,這一句來自於宋代詩人陸游《宴西樓》:「西樓遺蹟尚豪雄,錦繡笙簫在半空。萬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

  詩句當中表達詩人因看見西樓上前人遺迹雄偉,但自己卻因為從軍不能常來欣賞,橋頭飄起的風令他感歎時間過得很快,「一年容易又秋風」,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句。

  後人把這句改寫成...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