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9-30
每到國慶等重要節日慶典,北京天安門城樓上都會掛起巨型的大紅宮燈,大家是否知道這8盞宮燈的由來?有報道說它們是兩個日本人的設計,真的嗎?
周恩來敲定設計方案

天安門始建於明代,已有600多年歷史,而傳統宮燈製作的技藝則更加古老,但巨型宮燈掛上天安門城樓,卻是始於當代。更具體說,是始於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舉行前,當局着手整修和裝飾天安門廣場和城樓。當時設計人員趕製了20幅草圖,送交建國後擔任總理的周恩來審閱,周恩來馬上看中了其中一幅:天安門城樓十個廊柱間懸掛8盞巨型紅宮燈;兩側分展8面紅旗。
周恩來認為,紅宮燈、紅旗,天安門紅牆,協調一致,既符合中國傳統和民族風格,又能充分體現出開國大典濃厚的喜慶氣氛。
該設計出自何人手筆,因為當時缺乏明確文字記錄,後來出現了兩個主流媒體都曾引用的版本:一個是美術家鍾靈和畫家張仃,他們是開國大典美術設計的主要負責人;另一個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舞的兩位日本人小野澤亘和森茂。
左翼美術家 日籍解放軍

為甚麼會是日本人?他們是「外聘」的設計師嗎?這版本顯得更傳奇、更吸睛。
小野和森茂都是畢業於日本專科學校的左翼美術家,當時都大約三、四十歲。他們很早就來到了中國,又因為政治取向,輾轉到了中共中央所在的陝西延安,還加入了解放軍,從事舞台美術設計等與宣傳有關工作。因為這背景,他們直接參與了開國大典籌備工作。
到底那個版本更可信?近年官方媒體一篇文章或可供一點線索。該文作者參考了當時的影像資料,認為是張仃、鍾靈等人繪製了天安門廣場佈置效果圖,而小野和森茂則「一起對天安門廣場布置效果圖作了更為精細化的處理」。
無論如何,開國大典佈置的焦點和難點,都落在巨型宮燈上,因為它們尺寸之大前所未有。
「裏面可以蹲坐三四個人打撲克」

此後小野和森茂等工作人員為此跑遍北京城,終於找到能夠製作巨型宮燈的工匠。因為宮燈實在太大,不好搬運,工匠只好帶着徒弟們到天安門城樓上即場製作。經過3天3夜趕工,8盞巨型宮燈在「十一」前的一天終於完成。
宮燈骨架以鐵棍竹片等構成,外面包裹紅士林布,每個高2.23米,周長8.05米,直徑2.25米,重80公斤,「裏面可以蹲坐三四個人打撲克」。掛上了巨型宮燈,天安門城樓顯得更喜慶、更壯觀。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在宮燈映照下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自此,巨型宮燈成了天安門城樓不可缺少的元素。
內地傳媒報道,開國大典的8盞巨型宮燈「一掛就是45年」,直到1994年天安門城樓裝修,它們才被新一代摺疊式宮燈所代替。新宮燈外觀和大小不變,雖然用上了彈簧鋼材製作,重量較大,摺疊後體積卻只有老宮燈的十分之一。
延伸閱讀:天安門城樓是現代建築?1970年重建的!
退役宮燈拍賣 1,380萬人民幣成交

至於退役的老宮燈,其中一對被拍賣,成交價達到1,380萬元人民幣,部份款項捐贈北京山區和希望工程。
新一代宮燈為何要做成可以摺疊?相信是要便於搬運收藏了。很多人即使到過北京、看到過天安門,亦未必注意到天安門城樓上平時是沒掛宮燈的,只有到了國慶、春節,或其他重大慶典時,巨型宮燈才會掛在廊柱之間的木樑上。也因如此,大家要親眼一睹宮燈的真容,還需要有合適時間。
最後再補充兩點。首先,天安門城樓掛巨型宮燈始於開國大典,但在此之前兩、三個月的紀念「七七抗戰」12周年集會上,天安樓城樓就首次掛起了7盞宮燈(與「七七」相契合),惟尺寸與後來的巨型宮燈無法相比。
其次,剛才提到的日本人小野和森茂,上世紀50代已返回祖國定居。有報道稱,小野此後曾活躍於日本漫畫界,惟他在中國的事迹較少被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