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施政報告》中,北部都會區(北都)的提速是其中一個焦點。從土地經濟的角度出發,北都的意義是關於如何規劃土地、如何服務公共利益、如何影響香港未來數十年發展的長遠佈局。
香港的土地政策長期依賴賣地收入,土地被視為政府主要財政來源。然而,土地本質上是公共資源,其價值來自公共投資與社會活動。若特區政府能把北都土地作為規劃未來的槓桿,就能發揮土地經濟的潛力。
根據規劃,北都將佔全港土地面積三分之一,可容納約 250 萬人口,並在五年內提供近 19 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如此龐大的發展空間,能否帶來公共利益,關鍵在於如何安排土地用途。若能在規劃讓住宅、科研、產業、綠色基建和社區設施緊密融合,北都就不僅是安置人口的地方,而是香港發展的核心。
土地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地租回饋」。當公共投資改善基建、興建鐵路和設施,周邊土地的價值自然上升。這部分增值並非個別業主憑空獲得,而是整個社會共同創造。亨利·喬治(Henry George)的地租理論早已指出,土地增值應回饋大眾。對北都而言,這些回饋可以體現在公共房屋比例的提升、青年創業資源的投入,或基層社區配套的加強。惟有如此,市民才能真正感受到「土地發展帶來的好處是大家共享」。
從長遠角度看,北都的規劃並不僅限於香港本身,而是與深圳緊密連結。地理位置讓北都天然成為「深港雙核心」的一環。土地規劃若能兼顧跨境交通、產業分工和人口流動,便能把深港合作的優勢進一步放大。深圳提供龐大的產業化與製造能力,香港則憑科研、金融與專業服務引導方向,兩地形成互補。這種跨境規劃,實質上也是土地經濟「區域分工」的一部分。
如果規劃能堅持公共利益優先,土地增值能獲合理回饋,基建與社區同步推進,那麼北都就能成為真正以人為本、以長遠為重的發展藍圖,更是香港未來經濟與社會轉型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