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雅加達的決策者而言,棕櫚油不僅是經濟議題,也關乎國際談判的籌碼。當美國要求印尼降低部分工業品進口關稅時,印尼政府往往以「保護棕櫚油出口」作為談判的回應。然而,對於農民而言,這些外交辯論往往遙不可及。位於北蘇門答臘與加里曼丹的棕櫚農戶,最直接感受到的,是價格的劇烈波動與市場的不確定性。許多小農依賴單一收購商,當美國提高關稅導致需求下滑時,他們幾乎沒有談判的餘地。
導言:一個被撕裂的關稅世界
在雅加達北部丹絨不碌港(Tanjung Priok)碼頭,堆疊如山的貨櫃靜靜等待運輸,裡頭可能有來自加里曼丹的棕櫚油,也可能有爪哇工廠生產的汽車零組件,或者還有電子零配件等,準備銷往美國與歐洲市場。然而,這些看似普通的貨櫃,卻因為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而陷入不確定性。
近年來,美國以「公平貿易」為名,推動對主要貿易夥伴收取對等關稅,聲稱這是為了矯正長期的不平衡。對華府而言,這是一種策略,但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這就意味著必須在全球供應鏈的夾縫中求生。
一位印尼金屬加工廠經理如此抱怨:「我們的產品忽然被課以更高關稅,但我們的工人還得照常領薪」。他口中的「不確定性」不只是出口數字的震盪,更滲透到企業的決策、勞工的生計,以及家庭餐桌上的日常談話。關稅,原本是一個經濟學教科書裡的抽象名詞,如今卻成為了攸關生存的現實體驗。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對等關稅政策標誌著美國對全球經貿秩序的重新定位。這種政策挑戰的不僅是東南亞國家的對美出口,更是它們長期以來在全球資本主義分工中的角色。而在人類學與民族學的視角下,關稅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數字與宏觀結構,還滲透進人群的感受、工廠的氛圍,以及農民市場的聲音。
對東南亞各國而言,美國的對等關稅挑戰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加速了原本已經存在的緊張感。印尼在出口棕櫚油與汽車零組件上承受壓力;越南在美中貿易戰中意外獲益,卻也面臨「替代生產基地」的風險;馬來西亞和泰國在電子與汽車產業的兩難選擇中掙扎;柬埔寨與菲律賓則更脆弱,因為其依賴低廉勞動力的產業最容易受到波動影響。
所謂「對等關稅」的核心問題是:當全球經貿秩序被重新劃線時,東南亞社會如何經驗與回應?這不僅僅是國家層級的外交與貿易談判問題,更是社會科學必須探討的跨層次課題。關稅之於印尼與其鄰國,既是一個經濟壓力,也是一種文化政治的現實。換言之,關稅不僅塑造了出口數據,更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未來想像。
為了探究這個核心問題,本文將從歷史與當代的雙重視野出發,先檢視東南亞如何在殖民時期就被納入關稅秩序之中,再進一步追蹤當前東南亞各國在美國政策下的真實經驗。這是一場關於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調查,也是一次對「全球公平」神話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