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搜索引擎上海seo推广亿邦动力 - 性价比最高的工具

本网讯 四月,是一年春茶采摘的关键期。从清明节后开始,昌宁县的20余万株古茶树在春风里绽开新芽,渐次进入采摘季。目前,野生型古茶树鲜叶已基本采完,栽培型古茶树正是采摘加工旺季。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和酝酿,古茶树新冒出的芽尖鲜嫩、青翠,富含多种

昌宁:古树茶产业量质齐升

本网讯 四月,是一年春茶采摘的关键期。从清明节后开始,昌宁县的20余万株古茶树在春风里绽开新芽,渐次进入采摘季。目前,野生型古茶树鲜叶已基本采完,栽培型古茶树正是采摘加工旺季。

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和酝酿,古茶树新冒出的芽尖鲜嫩、青翠,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是制作古树红茶和普洱茶的最佳原料。古茶树主人和承包采摘古茶树的茶企,纷纷抓住最佳时节,采下一枚枚春尖,制成滋味醇厚的古树茶,满足市场的需求。

昌宁县漭水镇河尾社区老寨子村民小组禹光顺家旁的古茶树上,夫妻俩和请来的采茶工人,搭起架子,爬上茶树,一捏一提间,娴熟地采下古树茶鲜叶。

“我父亲告诉我,我家这棵茶树他们记得就有这么大,我小时候经常爬到树上去玩。”禹光顺说,“现在我们每年都爬树采茶,每年都有人预订,价格每公斤100元,每年的产量40至50公斤,今年虽然还没有采摘完,但看着产量也跟往年差不多。”

古茶树上采茶忙,茶企车间制茶忙。在茶叶加工企业里,生产线不停运转,鲜嫩的茶叶经过不同的工序后,当天就可以制成红茶、晒青茶、白茶。村民于金祥依托当地茶叶资源优势,在家门口搞起古树茶加工,既帮助茶农节省了鲜叶运输成本,又能及时生产加工,减少鲜叶损伤,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制茶人。

“我从2010年开始做茶,10多年来一直做老寨子片区的古树茶,前几年一直以晒青茶为主,近两三年又增加红茶、白茶,每年加工4吨左右。”于金祥说,“这些年来,我做的茶基本没有库存,大多数都是定制茶,如果客人想买,要提前预订。”

河尾社区是昌宁县内栽培型古茶树最多的地方,茶叶是该社区的主导产业,也是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社区通过强龙头、树品牌、带农户等方式,让茶产业成为了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金叶子”。

河尾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忠强介绍:“河尾社区是栽培型古茶树最多的一个村,有古茶树28140株,今年由于雨水、气候的原因,大量的古茶树在这几天集中采摘,目前已采80%以上,预计今年的收入能够占农村经济收入35%以上。”

同在漭水镇的漭水社区大竹林自然村,村民王文登家的古茶树也在采摘,6名采茶工人在树上分工合作。王文登和订购古树茶鲜叶的茶企负责人一起守在树下,提醒采茶工人注意安全和采摘标准,不时从树上接住采好的鲜叶,小心地摊晾在旁边一片阴凉的地方。

订购鲜叶的茶企负责人于兴富说:“昌宁的古树茶,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客户比较认可。”

“我家的这棵古茶树,连续四年都是承包给制茶企业,每年三万块,我什么都不用操心,就进行日常管理,到采摘时候,他们自己找采茶工人来采摘。”王文登说道。对于茶农来说,每一棵古茶树都是“摇钱树”,每一片叶子都是“金叶子”,管理好、呵护好一棵古茶树,几代人都能够享福。

漭水镇将依托古树茶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古树茶资源,在茶旅融合上持续发力,推动产业由“单一业态”向“融合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

漭水社区党总支书记许德发说:“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着力打造古树茶产业,每年为群众带来1500多万元的收入。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茶旅融合,提高古树茶的知名度。”

近年来,昌宁县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立足古茶树资源优势,全面加大保护力度,引导企业和茶农合理利用资源,古树茶已成为昌宁茶的一张名片。今年,昌宁县结合古树茶生产实际,全方位开展古树茶保护、生产、加工和流通服务工作,有效提升古树茶的采摘和加工水平,拓宽古树茶产品市场销售渠道,为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昌宁县20余万株古茶树正在大量采摘。茶产业发展中心重点是做好茶农的古茶树保护、采摘,指导好生产加工。”昌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洪斌介绍。

据了解,昌宁县正立足于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在保护好古茶树的基础上,着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努力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昌宁:古树茶产业量质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