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50家倒闭小店办葬礼的人:关店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不是世界末日
加加大(化名)决定给50家倒闭小店办一场葬礼。
小店追悼会上,加加大将等号牌做成“灵位”,将面馆的风扇和剩菜罩子制成花圈,给这些小店安排上“墓地”和墓志铭。她希望,以这些真实存在过身边的小店来发表一系列“经营失败”的临终遗言,提醒大家创业的风险。
她用3年时间,收集了50家倒闭小店的招牌,记录下这些小店老板的浮浮沉沉。在这些倒闭小店中,有经营20年的老店故事,有在网络爆火的龙虾馆老板,有数家面馆小店的挣扎生存。
加加大认为,这些小店留存着个体经济下人们的生活痕迹,也构成了城市的另一面。因为这些小店,城市才显得鲜活而有生气。她想记录下小店倒闭后,这些店主后来的生活和起起伏伏。“对大部分人来说,关店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不是世界末日。”
小店追悼会现场。图/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加加大的自述。
【1】“我辞职开店,店倒闭了”
我是加加大,2014年,我从学校毕业,去了一家上海的广告公司做设计,频繁的加班和重复无趣的工作内容,让我有一些心理落差。当时我就萌生了开一家店的想法,想要进行另一种生活选择,重新获得比较自由的生活状态。
于是我回了成都,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果蔬汁店,不到一年,这家店倒闭了。我们复盘了倒闭的原因:当时没有考虑开业时间,装修好后已是冬天,但我们卖的果蔬汁是冷饮,顾客比较少。而且,我们选择的地段租金较高,店面也比较大,月租金是15000元,后面渐有些入不敷出,最终我们决定把它关掉。
加加大给自己倒闭的小店做了墓碑。图/受访者提供
我感觉自己特别凄惨,开业时,因为嫌麻烦,花篮、仪式都没做,开业和关门那天都挺冷清的。我就想,如果有人能关注到这些小店,是不是挺温暖的,而不是像我当时那么冷清。
后来我继续选择上班,机缘巧合又回到广告行业。我去收集了一些小店的招牌,把店主的经历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希望有人能关注到他们的故事。
在收集时,我会偏向选择中年人开的店,很多店主都是五十来岁,和我的父母年纪相仿。城市里有很多角落都能看到在转让或关闭的店铺。考虑到收集效率,我从家附近开始收集,再慢慢往外延伸。
到后面我们形成了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一是扫街,跟老板聊;二是去闲鱼上找转让店铺的人,社交平台上也有一些店主分享自己开店倒闭的经历,我们就去跟他联系,看他愿不愿意参与进来。
我一共收集了50家店铺的招牌。这些店铺招牌没有什么设计感,表达直接,大多是由路边的打印店给设计的,很多字体都很类似,都是楷书、大黑宋体这些免费字体,也没有英文。
加加大和她收集的招牌。图/受访者提供
我想让大家关注到,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在很努力地经营一家小店,但这些店铺没能生存下来。文章发出后,我觉得把这些招牌扔掉有些可惜,今年我又希望能把这事继续做下去,所以最终选择用展览的方式来纪念。
【2】“那个爆火的小店老板最后去了工地”
我们收集的50家招牌里,有8家都是面馆。
就我收集的情况来看,附近这些倒闭的小店中,餐饮店居多,因为餐饮竞争比较激烈。在这些倒闭的餐饮店中,很多都是面馆,因为面馆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很多人会想着我去学点手艺,开个面店养家糊口。
这50家店铺老板,他们的故事有一些共性,大多来自成都周边的一些城市,省内的居多。我印象很深的有一个是开情趣用品店的老板,他本身是从事外贸行业,但疫情期间,外贸行业受到的影响很大,他就想着做个副业来补贴家里。
那家情趣用品店是采取自助购买的模式,店里只有几台机器,一个监控。半夜经常会有喝醉了的人,或者不会用这个机器的人,拿不出里面的东西就去砸机器。他几乎每个月都得报警,他说,每天起床后就会来看一遍店里的监控,看监控时他都是心惊胆战的,不知道前一天的晚上是不是又出了什么事。
疫情后生意也没那么好了,他索性就关掉了这家店。我问他决定关店是什么感觉,他说感到一身轻松,每天早上不用担心是不是要报警,虽然最后仍是亏损状态。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店主是一个小龙虾餐馆老板陈爽。他其实小有名气,在我联系到他之前,他曾因35岁下岗后开餐馆的话题被媒体报道过一次。报道发出后,他的店生意好得不行,外卖都爆单了,好多全国各地的人点他的外卖,有些不是真的要吃,相当于用点外卖的方式把这个钱捐给他,还会在小票备注里写一些鼓励他的话。但热度过去后,生意就渐渐冷清下来,后来他也成了一名父亲,这家店离家很远,照顾孩子不方便,所以他就把这家店给关掉了。
人们对于这些倒闭小店可能会有一些疑问:这些店主关店后,去做什么了呢?
我觉得陈爽的故事能回答这些关切。陈爽后来又做了好几份工作,他去开了滴滴,没能赚到什么钱,几个月后,又去做了一些别的工作,但都没做得长久。
陈爽喜欢和人交朋友,愿意和别人分享他的故事,他觉得多认识一个人,就会多一些机会,后来也是有网友看他人不错,又觉得他家庭有些困难,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凉山那边的工地做一些文员工作。我们跟他联系的时候,他人在外地,几乎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他就在电话里跟我们讲了他的故事。因为他比较喜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经历,记录每天发生的故事。我想到,可以把他的朋友圈日记做成一本书,取名《爽文》,放在我们的展览展出。
陈爽的朋友圈日记《爽文》。图/受访者提供
这本书有200多页,我们的展厅又在一个特别破败的地方,我想可能不会有人正儿八经去翻这本书。但是没想到的是,有很多人会坐下来认真去读他的文字,还有人问我这本书能不能卖。
除此之外,我还记得一个打印店的故事。那家打印店开了20年,店里面有一个单间,是一家人生活的住所。那家店做很多业务,一开始卖盗版光碟,后来又卖手机卡,卖U盘,光碟淘汰后,他又开始卖红包,杂七杂八什么都有,业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了几轮。因为光是做打印,很难支撑一家人的支出。
它关门的原因是,店主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了,所以一家人就决定关店,回老家生活。店主说,其实开这个店也不是为了多赚钱,而是孩子在成都读书,这家店离孩子的学校比较近,现在孩子考上大学了,就不再开店。
我给这家打印店拍了很多照片,也放在展览展出。这家店也是他们一家人生活的地方,关店后仍留有很多关于生活的痕迹。
【3】“展结束后,还有人来问他的店能不能入住墓地”
这个展览我是自费办的,一共投入了10万,回本了一半。我们在一个闲置三年、面积800平的场地,做了为期21天的展览。
展览整体比较荒诞。我们会用一些跟小店有关的元素来做“葬礼”,比如,我们给一些面馆做了灵位牌,这些灵位牌是用等号的塑料桌牌做的。花圈是用面馆墙上的风扇做的,我们把扇叶喷成了白色,看起来很逼真。展览有一些中式葬礼的传统元素,但其实不会用到真实的纸钱、花圈,所以它又没有什么恐怖元素。
我想这些小店“生前”已经够萧条了,还是要搞热闹点,不要把气氛弄得很沉重,不要“说教”看展的观众。我们希望大家不要把关店看成一件特别悲观的事,要让大家知道开店是可能会失败的,但也不能磨灭愿景。所以在文案设计上,我们会做得比较有趣一些,我们还给每家小店做了墓碑,写了墓志铭。有一家叫“桃花源记酒店”的小店,我们给它的墓志铭是:桃花源本就不存在。
加加大用灯箱给50家小店做了墓碑。图/受访者提供
看展的观众中,有很多是开店的老板,他们生意挺好的,是在网上看到了这个事情。还有人是刚辞职,他也想创业,想过开一家自己的店,所以来了解一下情况。展出后,有一些店主来问我他的店倒了,能不能来入住“墓地”。我遇到一个年轻人,他开酒吧倒了,想入住,连墓志铭都想好了,我说这里的“墓地”没位置了。
事实上,我身边有很多同龄人,选择了辞职去开一家店,是为了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去寻找其他的生活选择。我有几位前同事都去开店了,有人去开了花店,有人去开咖啡店,但最后大多都没能经营起来,最后都倒闭了。
我们或许只是不想上班,想选择另一种生活,但其实没有想好要怎么开。经营一家店需要很多的经验,很多年轻人往往没有做太充足的准备。我遇到很多人去开酒吧,或者咖啡店。生意好的时候,房租压力又很大,等到过了这阵红火的时候,就只能关掉店面。小店倒闭后,他们基本继续去上班。
因为招牌很占地方,我们租了一个小仓库来放这些字,展览结束后,我给每个招牌都拍了照,把所有的墓碑都留了下来,包括那扇卷帘门,目前大部分的招牌已经处理掉了。
加加大给小店葬礼办了唢呐演奏。图/受访者提供
本来打算展览结束后,这事就算告一段落。但后来我觉得,纪念一家小店,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很多人找过我,问他们倒闭的店铺能不能来参展,我觉得展览可以在线上长久地存在下去。我现在还会继续收集这些倒闭的小店的故事,未来可能会做一个线上的纪念馆。
对于小店店主来说,我希望有人能关注到他们的故事。我想告诉店主,虽然这家店没能经营下去,但是在它开着的时候,它可能会有自己的粉丝,会给一些人带来慰藉。
我把这些倒闭的小店的故事写出来,说不定就会碰到去过那家店的顾客。我说了我自己果蔬汁店的故事后,就有人在底下说去过,我觉得有一种时空联系上的感觉。不是说这家小店倒闭了就没有价值,或者没有人喜欢。
对于有开店计划的人,他们可以了解经营一家店会遇到的问题,了解一下创业开店的现状,能提供一个参考角度。
我觉得是小店构成了城市的烟火气。我曾在北方城市待过一段时间,发现街上小店数量会少一些,可能因为天气冷,关门比较早,街上会有些冷清。回四川后,每个角落似乎都藏着一些小店,你渴了能马上买到水,饿了马上就能找到一家面馆。
对大部分人来说,小店给我们的城市生活里面提供便利,不管走在多偏僻的地方,你只要看到这有店,你都是觉得它是一个很有生气的城市,就不会觉得害怕。这让人觉得,城市是鲜活的。
九派新闻记者 万璇
编辑 李韵聪 吴迪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