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派男装为何能在东南亚异军突起?
熟人交易、陈旧的“讲信用”作风……汉正街服装产业长期存在的“赊账模式”让许多服装公司老板苦不堪言。受品牌大举入侵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双重冲击,湖北服装产业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其中,传统女装赊账成风、熟人买卖的经营模式陈旧,竞争激烈,而湖北省男装业务一般可轻松回款,现金流动量大,因此在女装市场萧条时表现突出。据估算,去年汉正街第一大道自产自销和代销男装交易额超过千亿元。
汉正街男装异军突起
据记者了解,汉正街第一大道靓仔服装商会是国内首个以靓仔服装为主题的商会,拥有近 300 家男装企业。商会相关负责人估计,2014 年,整个第一大道自产自销和代销的男装交易额超过千亿元,在全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位列全国第三。
玉山石秀是一家老牌汉派服装企业,目前已开拓男装市场。该公司总经理顾磊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由于公司在棉衣制造方面具有优势,除了全年生产女装外,每年下半年还会生产男装棉衣棉服,目前公司已另开了一个男装品牌。
“上个月男装销售额达 2000 多万元,销售了 13 万件。”顾磊表示,男装是湖北服装产业的“后起之秀”,与女装赊账成风、熟人买卖的陈旧经营模式不同,一般的男装业务可以轻松回款,现金流动量也较大,因此在女装市场较为萧条时,男装市场表现突出。
武汉服装企业转战东南亚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 2014 年进出口数据快报,2014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 1.83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4.06%。然而,这一增长值未达到年初目标,增速较 2013 年有所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服装出口优势有所减弱。
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以出口为主的服装企业易受汇率波动影响,服装产业如何实现最大利益?
“学习沿海服装企业,转战东南亚是一个途径。”武汉凯润服饰的金立总经理表示,去年夏天,他的公司已在缅甸设立工厂,为湖北服装企业的先行军进行了尝试。
金立介绍,凯润是一家湖北省传统的外贸企业,主要从事国外品牌服饰代工,每年出口量近 8000 万美元,但由于近两年湖北劳动力成本上涨,公司已转战东南亚,“以前武汉制衣工人每月工资只需 200 美金左右,现在每月需要 500 美金,人工成本太高。而缅甸人工每月只需 100 美金,人工成本降低了许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同时,“机器换人”也成为当前服装业的发展趋势。“劳动力成本增加,80 后、90 后作为主力军不愿下工厂,许多沿海服装企业外迁东南亚,‘机器换人’也成为了当前的趋势。”湖北众高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公司已在省内销售了 200 多台自动化设备,“一条流水线只需 5 人操作,多台机器同时运行,产能比以前 20 人还大。”
商品客观规划先行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服装行业的同仁们正处于一个无比痛苦的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湖北省服装商会会长、猫人集团董事长游林表示,大量工厂闲置、库存积压、业绩下滑、企业转行、老板跑路等现象表明,无论是在产品设计的领先性,还是商业模式的优越性,或是品牌生活方式、品牌态度的引领方面,中国服装产业仍处于学习发展阶段。人口红利的锐减,生产管理模式的平庸化和同质化,以及营销模式的传统和落后,使得许多服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普遍低效高耗的现状。
“拥抱电商是新常态下的不二选择,同时,电商也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消费行为。”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认为,要将服装产业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进行融合,目前已形成了一大批互联网服装品牌,同时看到了电商市场前景的服装中间商、渠道商、经销商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触网。
蒋衡杰还对线下服装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贯通产销环节,压缩库存,提高售罄率,提高坪效,提高单店业绩,提高资金周转次数,让企业的血液循环畅通。先要有商品规划,继而制定产品产销计划,注重节点效果,力求规划客观。逐步改变‘拍脑袋’、‘听信订货’、‘年终算账’等习惯。”
猫人服饰董事长、湖北服装商会会长游林。
来源:长江商报(见习记者 孙思)
(编辑:詹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