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长短与谷歌 SEO:哪个更胜一筹?
可以看出,从事过 SEO 或相关岗位的人都会深刻感受到内容长短的纠结。曾与一些 SEO 负责人探讨过这个问题,传统观点普遍认为内容越长,文章丰富度越高,排名也更有利。
但随着谷歌算法的升级和迭代,从众多网站 SEO 的数据反馈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趋势。简单聊一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在谷歌算法在价值观导向上,并非单纯依靠关键词和内容相关度进行排名,而是更侧重于内容与搜索用户需求的契合度。
经过大量测试,我们发现,在受欢迎程度上,长内容不一定具有优势,短内容在某些特定领域和特定关键词上也有很大的潜力。
1. 如何理解内容的长短
这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字数来划分长内容或短内容。就像判断文章的好坏一样,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值标准。
对于网站内容来说,无论是中文、英文还是其他小语种,我们通常可以将一千字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分水岭。一千字左右加上 4-5 张图片,是一种长短适中的内容形式,适合各种设备阅读。
2. 内容长短与排名和用户体验的关系
如前所述,传统上我们通常认为内容越长,包含的价值就越大。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另一点,互联网用户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关键词时,并不总是想要一篇完整且论证严谨的论文。
他们可能只是想快速了解某个问题的答案、公众对某个产品的评价或某件事的来龙去脉。因此,在分析任何可能影响排名的因素时,都应将用户心理和需求放在首位,这也是谷歌所考虑的。
那么,这个关系就很清楚了,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将获得更好的排名。作为网站所有者,我们的任务是找到并满足用户对不同关键词搜索后的期望。
因此,在 SEO 干预中,内容的长短不应成为硬性衡量标准,而应根据不同关键词的不同需求,创建相应形式和长短的内容。
例如,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求解关键词,简短、清晰的回答可能更合适;而对于攻略类、学术类关键词,则需要有深入的论证和严密的内容。
3. 如何判断关键词对应的需求?
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标准化的工具或理论来判断用户对关键词搜索需求的程度,更多的是基于对各自行业用户心理的了解和经验。这也是一个主观的工作。
不过,有几个小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借助搜索引擎算法判断: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搜索引擎的目的与我们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强大的算法来为我们服务。
例如,搜索某个词后,观察那些长期排名靠前的结果。这些结果能够长期保持在如此靠前的位置,说明它们对应的内容符合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我们可以参考这些内容类型来输出我们的内容。
根据统计工具优化内容: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输出内容,都需要不断优化。
此时,网站跟踪和统计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的需求。通过观察一段时间内用户对某个或某几类页面的停留时间和跳出点,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内容虽然获得了排名和流量,但用户对其并不感兴趣。
本文从内容长短出发进行探讨,实际上,与用户需求匹配的优化维度非常多,后面我会找机会逐步整理这方面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