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情感消化系统努力运作的过程里,她曾继续向朋友、心理师求救,但效果不佳,“我越来越惧怕亲密关系,甚至生出逃避现实的念头。”有意思的是,后来聊起那段时间,他们发现对方私下竟然都在刷#异地恋、#恋爱、#亲密关系恐惧症等话题,迫切想从普罗大众的真实故事里找到安全感。...
作者|冬月
26岁那年,舟舟谈了一个浪漫的男友,对方懂得自己每一句话背后的潜台词,熟练使用一切放大爱情感观的工具。所有你曾在甜宠剧里看到的浪漫情节,只要性价比够高,这个男人都用过。
用在舟舟身上,也用在其他女孩身上。
舟舟发现这个残酷真相的第一时间,就跑去了豆瓣上发了个长长的求助帖,希望有人能帮忙分析分析。然而,一群人嘲笑一群人,几乎是当下消解苦闷的惯用方式。吃瓜群众无心细听详情,直接给舟舟确诊成了恋爱脑。

这段感情后面越来越不明朗,前任直接摊牌劈腿,头也不回地要分手。舟舟发帖的内容也从“遇到海王该怎么办”变成“如何挽回花心前任”。有些热心网友给了点意见,但更多人把这些帖子扔进“奇葩恋爱脑”“不婚不育保平安”等收藏夹,作为警醒。
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生活“卡顿”时,在社交平台广发求助帖,这本是当代青年对抗困局的普遍做法。但舟舟意识到,当自己深陷情感泥淖时,无数声音在强调“执念太深,不好”“恋爱脑,没有未来”,人人都爱点评,可没谁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些审判本身也是一种焦虑,让我感觉自己很糟糕”。
是啊,渣男没那么爱我,是我的错吗?这个问题在舟舟心头萦绕不去。
悬溺,恋爱脑的自救
其实,从发现渣男劈腿的那刻开始,舟舟就已知道这段感情烂掉了。只是这种理性并不能让她抵抗情感惯性,说分手的背后,还有虚无和孤独的威胁让人纠结。
她在朋友圈写下这段难堪经历,进行第一轮“自救”。谁料,那些仅部分好友可见的文案,被人截图转发到别处,“成了谈资笑柄”。有些热心朋友给了些泛泛而谈的建议,随即而来的是指责和不解。
“大家可能是恨铁不成钢,但这些‘指导’没有让我宣泄掉负面情绪,还让我变得更加自卑。”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在影响生理,她一度会感觉压抑的喘不上气。
用舟舟的话说,她仿佛一夜间沉到大洋底部最深的海沟里。
没人比舟舟自己更渴望快点游回海面。当时,她刷到姜思达聊分手话题,提到“当你对一个感情特别用心的时候,你大概会用这一段情感的一半时间,去消化这段关系。”

一半时间,那就是十四个月。这听起来似乎不长,但被恋爱脑舟舟拆成了无数痛苦的日夜。在情感消化系统努力运作的过程里,她曾继续向朋友、心理师求救,但效果不佳,“我越来越惧怕亲密关系,甚至生出逃避现实的念头。”
后来,社会学家沈奕斐的一番发言,让舟舟的内心突然有所触动,“跟更多的人去链接,你才知道一个更大的世界。”
是不是认识新的朋友,看看不同的世界,人才不会被过去绑住?舟舟决定寻找新的“自救”方式,她下了很多或流行或小众的社区社交App,花花绿绿的图标,挤满小半个手机屏幕。在辗转尝试不同的平台中,舟舟的诉求很明确,“希望没人认识我,我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分享生活和感情,总之希望气氛松弛点。”
当然,因为没有收到回应或者是无聊,后来这些App很多都没再被舟舟打开甚至直接卸载,但也有的此后成为了她手机里的高频访问。她在小红书上分享过落日,也在Soul上记录每天琐碎的日常和起伏的心情。有天,重温经典老片《风月俏佳人》后,她感慨“浪漫爱情只存在于文艺作品”,并把这条瞬间发布到Soul的广场。

命运的齿轮在此刻转动。一位昵称叫“十四”的用户出现在评论区,讲解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的同时,认真分析起“情感丧失”的话题。出于好奇,舟舟和他打了个招呼,并有来有回地聊了起来,很快达成了相互关注。
成为好友后,舟舟和十四几乎每天都会闲聊,从电影聊到美食,从生活聊到梦想,没多久就把“Soulmate”的字母全部点亮。最终,两人在爱情片《花束般的恋爱》上映的那个冬天,决定去电影院见一面。
在线上,他们早已因分享真实生活,对彼此有了足够了解。见面以后,在这种强烈熟悉感的包裹下,舟舟和十四正式确立恋爱关系。舟舟暗想,曾经没有尽头的黑暗,似乎,打破了。
真诚,修炼爱的能力
我们渴望安全,也渴望冒险,这两个基本需求源于不同的动机,并在一生中将我们拉向不同的方向——在分离与聚合、个性与亲密、自由与承诺的紧张关系中挣扎。
这段作家埃丝特·佩瑞尔对亲密关系的断言,用来形容舟舟奔现、认爱十四后心理活动尤其贴切。
在舟舟眼里,现实的十四跟Soul上没啥两样,真诚、细腻、审美在线,有点内敛,不过这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缺点。
不过,这段恋情的进展却并不顺利,“被前任伤得太深,我有点‘畏惧’和束手束脚,只能说希望顺其自然。他(十四)想得又很长远,是以走向婚姻来对待这段感情。总之,我们都比较审慎,一下不知道往哪儿走了。”
尤其是看完《花束般的恋爱》后,舟舟和十四都陷进了相同的悲观情绪,发现原来仅仅是维持现状,也难得跨越千山万水。

在恋爱冷静期里,舟舟和十四刻意降低聊天频率,“忍不住的时候会发发瞬间,等待对方打破这个僵局。”有意思的是,后来聊起那段时间,他们发现对方私下竟然都在刷#异地恋、#恋爱、#亲密关系恐惧症 等话题,迫切想从普罗大众的真实故事里找到安全感。
也是在那时,舟舟发现人生最难的,不是各种磨难本身,而是无法克服对痛苦、艰难和未来的恐惧。而在每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故事中,这些恐惧似乎也能伴随着心里答案的浮现逐渐消散。
当时,舟舟下班的消遣从刷剧,变成了刷广场,从#恋爱、#Soul民政局 这些话题一路刷过去,看到因为匹配相识的人,即便相隔千里也义无反顾地在一起,最终迈进婚姻的殿堂;看到群聊派对一起举办“五音不全歌唱大赛”的情侣,因相同兴趣擦出情感温度,成为真正的灵魂伴侣;也看到广场结交的好友,虽然没能修成正果,但依然以好友的身份祝福对方。

“让人羡慕的不仅是爱情本身,更是这些主角平平淡淡但细水长流的人生体验,也是两个人浸泡茶米油盐也要认真经营感情的态度。”舟舟顿悟道。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对95后情侣在此开启1700多天的异地生活,一起考研、成功岸上,共同解锁新的社会角色,并顺利走进婚姻殿堂,“他们发的瞬间有时恩爱、有时吵闹,人间真实太好哭了。”
这种故事并不少见。据不完全统计,基于平台兴趣图谱的精准推荐,Soul上众多年轻人相遇同好,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其中,有超过20万对年轻人相识、相爱、结婚、生育,走向人生新阶段。仅在今年520当天,有约3000位用户分享结婚证,以及在Soul相遇相知的故事,向这里相识或不相识的赛博朋友官宣幸福时刻。

这些幸福时刻是他们的生活侧影,也是别人的恋爱镜鉴。我们都知道,健康亲密关系背后考验的是“爱的能力”——如何疏解自我情绪、如何察觉对方情绪和深层需求、如何看待与包容对方的经历。这些技能绝不是看几部甜宠剧就可恶补,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在真实的相处中去体会和感知。
真实,也是舟舟和十四的感情基础。决定继续携手走下去后,舟舟说,自己认真复盘过,其实和对方见面、在一起并不是一时冲动。
十四注册Soul已经将近1000天,在两人认识前就发过300多条动态。“现在朋友圈都搞三天可见,社交产品反倒能把工作和生活维度这么真实的呈现,我会更安心。”最重要的是,她通过男友的主页能看到一个动态连续的成长过程,观察对方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在整体都坦率、真诚交流的氛围中,情感不再是一种流量密码,恋爱脑也不再是刻板标签,每个人都不必故作轻松、坚强,而是坦然地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内心、真实的生活。而在这种氛围里,大家也更愿意进行深度链接,在共同成长中抵御万难。
舟舟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特别的存在,而竟然还有一个或一些跟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还能在茫茫人海里找出来,这是她一直在这里分享的关键原因,因为她发现自己好像真的因此走出了,回到了海面。
世界美好,不止于爱情
不经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很多围观者笑恋爱脑吃尽爱情的苦,可早早失去了生命的热度,不敢去爱其实也算不上明哲,这也是某种意义的怯弱。
“我们应该输得起”,这是舟舟的另一大感触。她甚至开始有勇气注视从前那个恋爱脑“舟舟”,不再害怕谈论前任、谈论失败的感情,这也是渣男想要回头时,她断然拒绝的底气。
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爱对人生的改变是正向持久的,种子一旦发芽,那就再也不会缩回果壳里。一个人只要完成对人生乃至命运的启蒙,也就慢慢通透自身和生活,往后很难再因为某段感情、某个人的消失而重堕黑暗。而这,才是真正的拯救恋爱脑。

舟舟发觉,爱情虽然仍在生活里占据重要部分,但已经不是“唯一”的那部分。现在的她,除了享受良好的亲密关系,把更多时间花费在探索其他人生体验上,比如创业、学习和自我成长。
现在再刷广场,舟舟感兴趣已经不再只是那些真实、动人的相遇故事,金牛座的她也会下意识地点进创业、副业、斜杠青年相关的话题里,甚至在每天吃饭、洗漱的时候,蹲在群聊派对里听一些大佬分享真实的创业经验,“不悬浮,都很接地气”,例如前段时间,一位东北的大哥像是说段子一样,分享了在写字楼附近开轻食店失败的经历,以及现在转战小区门口做面包店的推广心得。
做足了功课,今年五月,取得真经的舟舟也曾尝试摆摊卖手工娃衣和小饰品,算是自己“逃离上班计划”的第一步,没想到真的小赚了一笔。
村上春树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在这片森林中,巨树和苔藓都有天地。我们在此扎根,最终在爱情、友情、学习、职场等区域交叉、缠绕生长。
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舟舟在觅得真爱后还愿意花时间在Soul的原因,“已经把这个产品用成学习软件”。用她的话说,到处都是“扫地僧”,指不定就能匹配上大佬,给一些指导。最让人安心的是,大家很少会带着审视和批判的态度对话,而是以真诚、真实的沟通打破阶层、年龄、性别、职业等社会学意义的限制,去链接、去对话,“一切都很自然,也很舒服”。
这让人不禁想起社会学家罗宾·科恩提出的“后现代情感”概念,即后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出现了共同的特征:情感表达的隐匿性、排他性。情感需要表现为不愿意被隔离、被孤立,渴望他人的关系与认可。
但矛盾之处在于,人们一方面想发泄内心深处的孤独、羡慕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想被伤害,恐惧陌生人群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欺骗与不信任,于是,“社交衰退”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写照。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Soul这样的社交产品会牢牢占据年轻人的手机屏幕。人们在这里能够松弛地享受社交,这里的真实、无压力气氛,能最大程度地给予每个人安全感和归属感。有此基础,人与人之间恢复了部落社会才有的湿乎乎的关系,充满人情、关注意义、回归生活、重现具体,安心的拥抱世界,一起走向更好的人生。

在置身每个普通人努力生活的片段中,在重拾被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压缩的稀缺交流中,真实、坦率和温暖把断裂的关系网重新勾连起来,那些在现实世界没能打开的情绪死结,也都被慢慢舒展开来。
真实、具体的分享与表达产生力量,这些又诞生了众多真实的故事,欢喜、孤独、乐观、伤感等情绪都存在着、流淌着,人们有勇气坦然地接受一切。我们为体验这些美妙的、灿烂的感觉而活,这是黑塞描述过的极致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