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贸为什么领跑全国?酒好不怕巷子深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9月2日讯(中国蓝融媒体中心 浙江之声记者侯剑韬 涂希冀 新蓝网编辑 杨飞婷)浙江之声推出系列报道《浙江外贸为什么领跑全国?》,今天带来第二篇:《酒好不怕巷子深》。
掌握核心技术 打开销售市场大门
微发泡注塑工艺是一种精密成型技术,在高质量精密制品生产上具有很大优势。凭着新开发的“微发泡仪表盘成型技术”,前不久,浙江凯华模具成功斩获德国奥迪公司的汽车仪表盘模具订单。虽然北美市场受阻,但是靠这项新技术结下了宝马、奔驰、大众等车企大单,业务量反而增长了三成。
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正华透露,他们投资近2亿元的“节能汽车微发泡成形一体化技改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未来,不只能为国外高端客户进行配套,也能打破我国汽车工业在这一领域国外产品的依赖:“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我们从技术创新这边去想办法突破。那不管外部环境好不好,只要掌握核心技术,全世界的人都会自己找上门。”
好技术造出了好产品,好产品打开了大市场,良性循环激发了浙江外贸企业的技术投入。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投资同比增长21.3%,远高于9.7%的投资平均增速。持续的投入也让浙江涌现出一批行业技术标准的领导者。绍兴的三花智控作为国际热管理设备和零部件制造的隐形冠军,在国际市场变局中,牢牢把握住了定价权。公司的四通换向阀、电子膨胀阀和电磁阀等主导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属于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不夸张的说,全球各个品牌的汽车和空调,打开后几乎都能见到三花的产品。三花控股集团总裁办主任助理杨长春表示,面对关税加征,不少美国的合作伙伴主动承担下了增加的部分,今年公司仍将保持两位数的销售增长:“我们现在有近4000项专利,一年500项左右的专利。现在很多企业,我们跟他们是战略合作的关系。我们当然离不开它们,它们也离不开我们。所以有些关税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和客户协商的,有些都是客户承担的。”
截至目前,像三花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浙江已认定7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认定657家。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开展“雏鹰行动”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实施意见》,到2022年,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达到6万家以上,入库培育隐形冠军企业1000家以上,产生隐形冠军企业200家左右。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表示,这意味着,未来浙江企业在行业标准制定上将有更强的话语权:“在现在环境条件下外贸的增长,使得出口的产品在市场的认同、在质量的认同上面有非常大的推进,要牢牢的抓住产品的质量的关,抓住标准这一关。”
打出组合拳 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处于行业标准顶端的龙头企业,带动身边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才能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上的合力,打出组合拳。作为全省机电产业的特色区域,台州温岭是国内最大的泵业生产基地,相关中小企业有3000多家,大多都急于改变贴牌加工的微利模式。作为当地泵业龙头,利欧集团主动共享他们的永磁水泵技术。利欧浙江泵业公司副总经理毛剑云介绍,这个过程中,他们贡献了很多技术规范:“能效等级达到IE5,比国内主流的要高两个等级。我们制定了这个标准以后,等于告诉大家我们这个产品应该做到什么程度,特别是能帮助一些对出口经验不足的企业,做好这个产品有很大作用。我们认为很多技术,可以做一个共享,这也是我们企业的一个责任。”
在温岭,除了利欧,还有其他6项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得到共享。目前,体积更小的永磁增氧机、适合中东环境的太阳能电机等新产品都已打入全球市场。这个7月,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一枝独秀,总计超过1000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0%以上。这里面,温岭机电产品出口增速高达45%,领跑全省。
创新中心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技术创新对我省外贸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正愈发凸显。据了解,到2022年,我省将创建培育20-2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对此,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表示,这些创新中心将成为未来我省外贸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在21个块状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这儿的基础是很扎实的。制造业转型过程中,块状经济要走向创新性的产业集群,它有迫切的内在动能。所以我认为做这件事情,是今天的规划、今天的发展战略,会变成明天支持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平台和有效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