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学习中,K-means聚类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然而,选择合适的K值是一个关键问题。手肘法(Elbow Method)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确定最佳的K值。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通过手肘法实现K-means聚类。
手肘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不同K值下的聚类误差平方和(SSE,Sum of Squared Errors),然后绘制K值与SSE的关系图。随着K值的增加,SSE会逐渐减小,但当K值增加到一定程度时,SSE的下降速度会显著减缓,形成一个“手肘”形状的拐点。这个拐点对应的K值通常被认为是最佳的K值。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一些必要的Python库,包括numpy、matplotlib和sklear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为了演示手肘法,我们可以使用make_blobs函数生成一个模拟数据集。
# 生成模拟数据 X, _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cluster_std=0.60, random_state=0) 接下来,我们计算不同K值下的SSE,并绘制手肘图。
# 计算SSE sse = [] K_range = range(1, 11) for k in K_range: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k, random_state=0) kmeans.fit(X) sse.append(kmeans.inertia_) # inertia_ 是SSE的别名 # 绘制手肘图 plt.figure(figsize=(8, 5)) plt.plot(K_range, sse, 'bo-', markersize=8) plt.xlabel('Number of clusters (K)') plt.ylabel('Sum of Squared Errors (SSE)') plt.title('Elbow Method For Optimal K') plt.show() 通过观察手肘图,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明显的拐点。这个拐点对应的K值就是最佳的K值。例如,在上面的图中,拐点可能出现在K=4附近,因此我们可以选择K=4作为最佳的K值。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最佳的K值进行K-means聚类。
# 使用最佳K值进行聚类 best_k = 4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best_k, random_state=0) kmeans.fit(X) # 可视化聚类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kmeans.labels_, cmap='viridis', s=50) plt.scatter(kmeans.cluster_centers_[:, 0], kmeans.cluster_centers_[:, 1], c='red', marker='x', s=200) plt.title(f'K-means Clustering with K={best_k}') plt.show() 手肘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于确定K-means聚类中的最佳K值。通过计算不同K值下的SSE并绘制手肘图,我们可以直观地找到最佳的K值。在实际应用中,手肘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集的聚类结构,从而提高聚类效果。
希望本文对你理解如何使用Python通过手肘法实现K-means聚类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is@yisu.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