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您好,登录后才能下订单哦!

密码登录×
登录注册×
其他方式登录
点击 登录注册 即表示同意《亿速云用户服务条款》

Kubernetes是如何工作的

发布时间:2021-12-21 18:12:27 来源:亿速云 阅读:174 作者:柒染 栏目:云计算
# Kubernetes是如何工作的 ## 引言 在当今云原生应用开发的时代,Kubernetes(常简称为K8s)已成为容器编排领域的事实标准。作为Google开源的容器编排平台,它通过自动化部署、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彻底改变了现代应用的运行方式。本文将深入探讨Kubernetes的核心架构、关键组件和工作原理,帮助读者理解这个复杂系统背后的运行机制。 ## 一、Kubernetes基础架构 ### 1.1 控制平面(Control Plane) Kubernetes的控制平面是集群的大脑,负责全局决策和响应集群事件: ```mermaid graph TD A[API Server] --> B[etcd] A --> C[Scheduler] A --> D[Controller Manager] 

1.1.1 API Server

  • 所有组件通信的中枢
  • 提供RESTful API接口
  • 处理身份验证和授权

1.1.2 etcd

  • 分布式键值存储
  • 保存集群所有配置数据
  • 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关键

1.1.3 Scheduler

  • 负责Pod的节点分配
  • 考虑资源需求、策略约束等因素
  • 通过Watch机制获取新创建的Pod

1.1.4 Controller Manager

  • 运行各种控制器进程
  • 包括节点控制器、副本控制器等
  • 确保系统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一致

1.2 工作节点(Worker Nodes)

每个工作节点运行着以下核心组件:

graph LR K[Kubelet] --> L[Container Runtime] K --> M[Kube Proxy] 

1.2.1 Kubelet

  • 节点上的”代理”
  • 管理Pod生命周期
  • 向API Server报告节点状态

1.2.2 Kube Proxy

  • 维护网络规则
  • 实现Service概念
  • 处理Pod间网络通信

1.2.3 容器运行时

  • 如Docker、containerd等
  • 实际运行容器的软件
  • 负责镜像管理和容器执行

二、核心概念解析

2.1 Pod:最小部署单元

  • 一个或多个容器的组合
  • 共享网络命名空间和存储卷
  • 临时性实体,可随时被调度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nginx-pod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1.14.2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2.2 Deployment:声明式更新

  • 定义Pod的期望状态
  • 支持滚动更新和回滚
  • 通过ReplicaSet管理Pod副本

2.3 Service:稳定的网络端点

  • 为一组Pod提供单一访问点
  • 实现负载均衡
  • 四种类型:ClusterIP、NodePort、LoadBalancer、ExternalName

2.4 ConfigMap和Secret

  • 将配置与镜像分离
  • ConfigMap存储非敏感配置
  • Secret专用于敏感信息

三、Kubernetes工作流程

3.1 应用部署过程

  1. 用户通过kubectl提交YAML文件
  2. API Server验证并存储配置到etcd
  3. Scheduler为新Pod选择合适节点
  4. Kubelet收到指令后创建容器
  5. 控制器确保系统状态与声明一致

3.2 自我修复机制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C as Controller participant A as API Server participant K as Kubelet C->>A: 定期检查Pod状态 A->>K: 获取实际状态 K-->>A: 返回状态信息 alt 状态不符 C->>A: 创建新Pod end 

3.3 自动扩缩容

  • 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 (HPA)
  • 基于CPU/内存或自定义指标
  • 计算公式:期望副本数 = ceil[当前副本数 * (当前指标值 / 期望指标值)]

四、网络模型解析

4.1 网络基本原则

  1. 每个Pod拥有唯一IP
  2. Pod间无需NAT可直接通信
  3. 节点与Pod间无需NAT可直接通信

4.2 Service网络实现

  • ClusterIP: 虚拟IP,仅集群内可达
  • kube-proxy使用iptables或IPVS实现负载均衡
  • Endpoint对象维护Pod与Service的映射

4.3 CNI插件机制

  • 遵循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规范
  • 常见实现:Calico、Flannel、Weave Net
  • 负责Pod网络配置和IP地址分配

五、存储管理

5.1 卷(Volume)类型

  • emptyDir: 临时存储
  • hostPath: 节点本地存储
  • PersistentVolume: 持久化存储抽象

5.2 PV/PVC机制

graph TB A[StorageClass] --> B[PersistentVolume] C[PersistentVolumeClaim] --> B D[Pod] --> C 
  • PV: 集群级别的存储资源
  • PVC: 用户存储请求
  • 动态供应通过StorageClass实现

六、安全模型

6.1 认证(Authentication)

  • 客户端证书
  • Bearer Token
  • 身份验证代理

6.2 授权(Authorization)

  • RBAC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ABAC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
  • Node授权模式

6.3 准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

  • 资源验证
  • 默认值设置
  • 策略执行点

七、扩展机制

7.1 CRD (Custom Resource Definition)

  • 扩展API资源类型
  • 自定义控制器实现业务逻辑
  • 操作员模式(Operator Pattern)的基础

7.2 API扩展

  • 聚合层(Aggregation Layer)
  • 允许添加第三方API服务
  • 与核心API无缝集成

八、实际应用场景

8.1 微服务架构

  •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 配置集中管理
  • 自动化部署与扩展

8.2 批处理作业

  • Job/CronJob资源类型
  • 任务队列处理
  • 大规模并行计算

8.3 有状态应用

  • StatefulSet控制器
  • 稳定的网络标识
  • 有序部署和扩展

九、发展趋势

9.1 Serverless集成

  • Knative项目
  • 事件驱动架构
  • 按需自动缩容到零

9.2 边缘计算

  • KubeEdge项目
  • 资源受限环境优化
  • 断网环境下的自治能力

9.3 混合云管理

  • 联邦集群(Federation)
  • 跨云资源调度
  • 统一管理平面

结论

Kubernetes通过精妙的架构设计,将复杂的分布式系统管理抽象为声明式的资源配置。其核心价值在于: 1. 自动化运维:减少人工干预 2. 资源优化:提高硬件利用率 3. 标准化接口:避免云厂商锁定

随着云原生生态的不断发展,Kubernetes正在成为新一代应用的基础操作系统,理解其工作原理对于现代开发者而言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备技能。

延伸阅读

”`

注:本文约2500字,采用Markdown格式编写,包含: 1. 多级标题结构 2. 代码块示例 3. Mermaid流程图 4. 核心概念解释 5. 实际配置示例 6. 系统架构图解

向AI问一下细节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is@yisu.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