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备份重要数据
分区操作会清空目标磁盘或分区上的所有数据,因此在开始前必须备份个人文件、系统配置等重要数据,可使用rsync
、tar
或外部存储设备完成备份。
2. 合理规划分区大小
3. 使用LVM(逻辑卷管理)
LVM提供动态调整分区大小的能力(如扩展/home分区无需重新格式化),适合需要灵活扩展存储的场景(如服务器数据增长快)。创建LVM时,可将物理卷(PV)、卷组(VG)、逻辑卷(LV)分开管理,提升磁盘利用率。
4. 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
5. 正确配置/etc/fstab
使用blkid
命令获取分区的UUID(而非设备名,如/dev/sda1),并在/etc/fstab中添加挂载条目(格式:UUID=<分区UUID> <挂载点> <文件系统> defaults 0 2
)。UUID可避免设备名变化(如硬盘顺序调整)导致的挂载失败。
6. 避免过度分区
过多分区会增加管理复杂度(如需调整多个分区大小),一般建议至少划分/
、swap
、/home
三个分区;若有特殊需求(如分离/var日志),可增加对应分区,但需避免超过5个以上的分区。
7. 注意分区位置与格式化安全
lsblk
查看分区信息),避免误格式化系统分区导致数据丢失。8. 监控与维护
定期使用df -h
(查看分区使用情况)、du -sh <目录>
(查看目录大小)、iostat
(查看磁盘I/O性能)等命令监控磁盘状态;清理无用文件(如/var/log下的旧日志),确保磁盘空间充足(建议保留≥20%的剩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