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Kubernetes在Ubuntu上的安全实践:
-
系统基础安全
- 禁用Swap:修改
/etc/fstab并执行swapoff --all。 - 同步时间:安装NTP服务,配置可靠时间源。
- 调整内核参数:通过
sysctl启用网络转发等必要功能。
-
网络安全防护
- 防火墙配置:使用UFW限制端口,仅开放SSH(22)、API Server(6443)等必需端口,限制访问来源。
- TLS加密:初始化集群时通过
kubeadm配置证书,确保API Server、etcd等组件通信加密。 - 网络策略:部署Calico等插件,通过
NetworkPolicy限制Pod间通信,实现命名空间隔离。
-
权限与访问控制
- RBAC:创建最小权限角色(Role/ClusterRole)和绑定(RoleBinding/ClusterRoleBinding),定期审计权限。
- Pod安全:配置Pod Security Policy,禁止容器以root权限运行,限制敏感权限。
-
镜像与运行时安全
- 使用可信镜像源,定期更新镜像并扫描漏洞。
- 以非root用户运行容器,限制容器内系统调用(如通过Seccomp、AppArmor)。
-
审计与监控
- 启用API Server审计日志,分析异常操作。
- 部署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Grafana),实时追踪集群状态。
-
持续安全运维
- 定期更新系统和Kubernetes组件,应用安全补丁。
- 建立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快速应对漏洞或入侵。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