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歐盟承諾3年從美國進口7500億美元能源產品 分析:根本無法實現

博客文章

歐盟承諾3年從美國進口7500億美元能源產品 分析:根本無法實現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歐盟承諾3年從美國進口7500億美元能源產品 分析:根本無法實現

2025年07月29日 11:03 最後更新:11:11

歐盟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除美對歐徵收15%關稅,歐盟還承諾在3年內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特朗普形容是「這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協議,對所有人都有好處」。惟據西方評論發現,7500億美元這數字其實毫無意義兼且不現實,因為根本無法實現,一方面因美國難以供應如此之多的能源產品,另方面歐盟能源需求增加是有限的。

按歐盟官員說法,該協議要求歐盟每年從美國採購總額達2500億美元的天然氣、石油和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堆在內的核技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的估計是基於,當前歐盟將逐步擺脫俄羅斯化石燃料供應,轉而購買美國生產「更實惠、更優質」的液化天然氣。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於蘇格蘭進行關鍵談判後,雙方宣稱達成協議,當中歐盟承諾在3年內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AP圖片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於蘇格蘭進行關鍵談判後,雙方宣稱達成協議,當中歐盟承諾在3年內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AP圖片

惟觀乎數據,去年歐盟從美國進口的能源總額甚至不到800億美元,遠低於馮德萊恩對特朗普作出的承諾;而整個2024年,美國能源出口額也只略高於3300億美元,意味短期內要實現如此龐大的能源供需,可能性根本微乎其微。

宏觀經濟研究公司TS Lombard經濟學家達維德·奧內利亞(Davide Oneglia)直言,「這個能源進口的天文數字毫無意義,因為它無法實現,不僅因為歐盟的能源需求不可能增長那麽多,美國的出口商也無法供應這麽多!」

荷蘭合作銀行能源策略師施米特說,能源價格不大幅上升情況下,歐盟的3年承諾並不現實。去年,歐盟只從美國進口約650億歐元的能源產品,包括液化天然氣和石油,如要實現每年2500億美元的目標,即代表歐盟約67%的能源需求要從美國進口。

據觀察者網報道,美歐最新能源協議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細節,這凸顯馮德萊恩與特朗普敲定的所謂「協議」本質上更像一紙政治聲明,而非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正式協定。

去年,歐盟從美國進口約650億歐元的能源產品,包括液化天然氣和石油。

去年,歐盟從美國進口約650億歐元的能源產品,包括液化天然氣和石油。

目前,歐盟尚未公布每年2500億美元能源進口具體如何構成,私企是否會參與購買或銷售美國能源也仍不清楚,至於歐盟對美國能源領域的投資是否能計算入對協議承諾的一部分,同樣存在不確定性。歐盟設有聯合採購平台,集中各成員國需求並對接供應商,但這一機制至今參與程度有限,所促成的實際採購協議情況也乏透明度。

核能交易方面,尤其是所謂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堆交易,或許是歐盟希望刺激數十億美元貿易的一種方式,但首批核能計畫預計最早也要到2030年才能商業化,鼓勵此類投資也可能被視為與歐盟推動成員國內核工業發展相悖。歐盟擴大核能規模的雄心壯志,是其2050年氣候中和目標的一部分,將耗資2410億歐元。

專注液化天然氣領域的諮詢公司Wideangle LNG獨立顧問Jean-Christian Heintz 認為,「對歐盟來說,(協議)這很難被看作是一場勝利。」,指最終還是會由歐盟各成員國自行決定是否繼續與特朗普合作。

亞洲大宗商品和能源專欄作家克萊德·羅素指出,歐盟每年2500億美元的能源進口承諾是完全不現實,且無法實現的,但美歐官員還是同意這一荒謬的數字,或許歐盟是想拖延時間,從而等到一位更好相處的美國總統。

長期以來,歐盟官員一直將能源採購視為與特朗普政府改善關系的手段。事實上,這並非美歐首次達成類似承諾。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盟陷入能源危機,當時馮德萊恩也曾與時任美國總統拜登達成協議,承諾短期內增加美國液化天然氣的進口。

為應對外界質疑,歐盟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在布魯塞爾的記者表示,相信這些數字是可以實現的,「這是我們的提議。我們已經準備好進行採購。」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生產國,雖然目前美國正在規劃更多項目,但這些項目需要新的買家和融資才能實現。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師韓偉表示,特朗普政府最關心的是與歐洲買家達成新項目供應協議,將有助於他們獲得融資。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日本執政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果揭盅,64歲的前經濟安保擔當大臣高市早苗在次輪投票中,以185票擊敗獲得156票的小泉進次郎,成功當選自民黨下一任總裁。按照程序,日本國會預計將於10月15日進行首相指名選舉,高市早苗勢將接替石破茂,成為日本新首相,同時也將是日本歷上首位女國揆。

64歲的前經濟安保擔當大臣高市早苗成功當選自民黨下一任總裁。

64歲的前經濟安保擔當大臣高市早苗成功當選自民黨下一任總裁。

自民黨與公明黨執政聯盟在眾議院未能取得過半數席位,但在野的立憲民主黨、日本維新會及國民主黨未能就共同推舉候選人達成共識,令高市早苗的當選幾乎無懸念。

已辭任首相的石破茂被問到在總裁選舉中投票給誰時,拒絕正面回應

已辭任首相的石破茂被問到在總裁選舉中投票給誰時,拒絕正面回應

已辭任首相的石破茂被問到在總裁選舉中投票給誰時,拒絕正面回應,只是稱「我將我的一票投給了我認為正確的人物」。對於高市當選,石破茂就這樣說,「(日本)需要的不是分裂與對立,而是合作與寬容。在現在這種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希望她不會將日本帶入歧途,這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日本國會預計將於10月15日進行首相指名選舉,高市早苗勢將接替石破茂,成為日本新首相

日本國會預計將於10月15日進行首相指名選舉,高市早苗勢將接替石破茂,成為日本新首相

高市早苗政治經歷豐富,曾10次當選眾議員,1993年以無黨派身份首次當選眾議員,1996年加入自民黨,歷任冲繩北方擔當相、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總務大臣及經濟安保擔當大臣等要職。她是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忠實擁躉,是「安倍路線」的堅定繼承者,有「安倍愛將」之稱。共同社評價她為「繼承安倍路線的善辯保守派」。

高市早苗是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忠實擁躉,是「安倍路線」的堅定繼承者

高市早苗是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忠實擁躉,是「安倍路線」的堅定繼承者

在內政方面,高市早苗提出轉向積極財政策,並提高防衛開支。她表示,若當選,將考慮擴大執政聯盟框架,以應對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在國會兩院均失去多數議席的局面。對外關係上,她強調加強日美同盟,同時還將深化日美韓、日美菲的合作。

然而,高市早苗在對華立場上態度強硬,多次公開參拜靖國神社,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宣揚「中國威脅論」。選戰期間,她於10月1日在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布署名文章,妄議台灣問題。

高市早苗政治經歷豐富,曾10次當選眾議員

高市早苗政治經歷豐富,曾10次當選眾議員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4日接受內地《環球時報》採訪時分析,若高市早苗在任內參拜靖國神社,或者以經濟安全為名推動對華經貿脫鉤,並在台灣、南海等區域安全議題上採取消極動作,可能會導致中日摩擦和對立增加,使雙邊關係面臨嚴峻挑戰。他強調,「對於高市早苗的動向要保持警惕,對她『聽其言,觀其行』」。

項昊宇認為,作為日本政壇右翼保守勢力的代表性人物,高市早苗的施政風格將具有強烈的國家主義和保守主義色彩。「不過高市早苗一旦執政,也需要面對現實,很難將一套對華強硬主張付諸實施,尤其是她面對黨內溫和派和公明黨的牽制,也要避免中日摩擦對抗損害日本利益,可能會作出相對靈活務實的調整。」

項昊宇指出,高市早苗追求恢復日本的傳統價值觀,在經濟上主張激進的貨幣財政策,強調刺激經濟、強化經濟安全;外交安全上態度強硬,主張大力推進修憲強軍,並具有一定的排外主義色彩。如果她把自己的極端保守主義立場付諸實踐,可能加劇日本國內的路線對立,也可能同周邊鄰國產生摩擦。

南韓媒體亦報道,高市當選或令韓日關係「亮起紅燈」。《朝鮮日報》報道稱,高市早苗被視為延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路線的右翼政客代表。她在「慰安婦」等歷史議題上態度強硬,在獨島(日本稱竹島)問題上主張日本擁有主權,同時多次參拜靖國神社。

報道提到,在9月27日的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候選人辯論會上,高市早苗曾公開稱,內閣官員應堂堂正正地出席「竹島日」活動,並稱「沒有必要看眼色」,且必須明確竹島是日本領土。

韓聯社則稱,外界普遍認為,高市早苗在施政時將考慮支持自己的保守派選民立場,特別是作為多次參拜靖國神社的政治人物,高市早苗可能會給近期保持合作基調的韓日關係「帶來新變數」。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