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制假近 300 年,为何至今仍屡禁不止?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普洱茶经历了快速发展、市场崩盘、电商崛起、古树茶炒作、金融属性、市场低迷和直播火爆等传奇阶段。随着全国普洱茶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许多人也逐渐具备了辨别伪劣茶的能力,消费也变得更加理性。
雍正七年,普洱茶正式成为贡茶,深受京城达官贵人的喜爱。然而,随着普洱茶的火爆,假冒伪劣产品也随之出现。多年来,这个行业一直存在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狗尾续貂等问题。今天,我们将探讨百年前普洱茶不为人知的制假秘密。
——1——
清代和民国时期
(1)最早的制假记载
在乾隆时期,张泓在《滇南新语》中记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似也,而味自劣。”在乾隆年间,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写道:“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做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省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普洱团茶的口碑非常好,味道细腻,清香独特。因此,假冒者利用边境或川滇交界处的茶叶来仿制。这些仿冒者相对温和,他们使用的木邦茶仍然是大叶种,只是产地在今德宏州和缅甸一带;而川滇交界处,则以出产“剪刀粗茶”而闻名,这种茶在清初甚至没有资格进行茶马交易,只能在当地交易土货。然而,它仍然是一种茶,对人体无害,这就是所谓的“以次充好”。
(2)制假背景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社会动荡,人心不古。中国各地的茶商开始采用各种手段制造假冒伪劣茶品。
茶叶在宋代成为对外贸易的第一出口和创收产品,在明朝时,世界上 50%的白银都被中国通过贸易赚取。到了清代,中国仍是世界 GDP 总值最大的国家。仅从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据就可见一斑:
1664 年,英国首次从中国进口茶叶 100 磅;
1678 年,进口增长到 4713 磅;
1684 年,进口高达 38390 磅;
1750 年,进口 470 万磅(另外走私 300-750 万吨,因当时的茶税很重);
1799 年,进口 2300 万磅(这一年乾隆帝驾崩);
1879 年,进口 1.36 亿磅(鸦片战争后清朝开放了对外贸易)。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清朝的茶叶出口逐年增加,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能与清朝的茶市场和茶品牌相抗衡。为了追求利益,清朝采取了不道德的手段。一些茶商在茶叶中添加铁、水以增加重量;在黑茶中掺杂各种树叶,甚至完全用树叶冒充茶叶;为绿茶染色以改善外观;用陈茶冒充新茶;用石蜡为茶叶抛光;甚至在茶叶中加入滑石粉、洋靛、白蜡、石膏、铅白、酪黄、砂绿等,制成外观诱人但饮用后对身体有害的“阴光茶”。这些行为导致中国出口茶叶的信誉不断下降,一些国家专门设立检验机构,禁止中国的染色茶进口,这对中国绿茶的出口造成了巨大打击。
如果清朝能够严把质量关,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并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现代化制茶设备,那么英国将无法与中国竞争。然而,清朝自废武功,导致中国茶叶出口一蹶不振。如今,中国茶叶出口仍无法与过去相比。
(3)普洱茶的假冒之风
地处云南边地的六大茶山的少数茶庄也跟风绿茶、乌龙茶、黑茶的造假潮流,加入其中。他们模仿他人的商标,使用树叶冒充茶叶,缺斤短两,用拼配茶冒充一口料茶品……以至于当时的茶庄必须在内飞、大票上作说明,以证明其出身清白。
从右图的内飞、大票的局部集合中可以看出,当时茶庄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假冒字号,同时证明原料是正山春蕊、嫩尖,而不是劣质茶叶甚至树叶。
1910 年,雷永丰茶庄的创办人雷逢春认为,他所创建的雷永丰、雷朗号、春华祥等茶号,“制作粗细茶叶,贩运来滇,行销于川、黔、楚、京、汉各埠,类皆拣选正山地道细嫩茶叶,制造精良,货真价实,远近客商信用已久。近有狡猾奸徒,往往以低伪假茶,或径直用雷永丰名目,假冒充销,或则以依稀仿佛,音型相似之某永丰,希图影射,实于商号之信用及营业均属有所妨害。切查此项假茶,其揉造时所用之原料,并非真正茶叶,不识系用何种树叶制造而成”。
1920 年,在雷永丰要求打假的十二年后,制假情况仍然严重。
石屏同庆号茶庄为防止假冒,在其大票上印上:“近来假茶渐增,仿造愈众,以致鱼目混珠,真伪莫辨,且有无耻之徒假冒小号招牌,希图射利。是以本主人有鉴于此,特设法维持,力革奸徒作弊,故自庚申年八月改换双狮旗图为记,贵客赐顾,务请格外留心”。
同庆号及时更换内票,以帮助更多人识别假货。这表明当时普洱茶价格不菲,特别是这些品牌茶叶,其价格可能比杂牌小茶庄的圆茶高很多,这与现在的普洱茶市场如出一辙,名山古树茶价格低廉,而高价茶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虚荣心。
制假的后果非常严重,如倚邦、易武茶商使用改造茶冒充阳春嫩尖等茶叶,导致销路下降,后治后、永庆昌、德昌、宋绳、宋成、恒盛等众多茶庄倒闭。这种情况在民国时期愈演愈烈。据考证,在法国统治下的越南,受世界性的对中国劣质茶抵制的影响,对假冒、掺杂的普洱茶控制尤其严格。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甚至禁止华茶入口销售,运到越南的茶叶必须全部运回,甚至连倒在江河内都不允许。这对普洱茶的生产、出口和销售造成了致命打击。
倚邦末代土司的儿子曹仲益先生回忆说:“茶叶的衰退源于茶商抢购时制造了部分假茶,导致对方不买。因此,历史名茶的声誉受损,制茶停业,茶号倒闭,使得倚邦的茶业遭受了严重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1930 年末至 1940 年初,也是假茶盛行的年代,由于战争和出口统制政策,茶叶销售地对茶叶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利用印度大吉岭茶和越南茶仿冒云南商标,制造侨销圆茶和藏销紧茶。
1917 年,茶帮、茶行、茶铺、茶号代表齐聚昆明,向云南省都督唐继尧、云南全省商务总会会长祁奎和副会长王连升上书称:“......内有奸猾之徒,竟不免贪图厚利,揉造假冒普洱圆茶沽销,损人利己,以至世间假茶越来越多,......普茶名誉因之日益败坏。......不得假冒普茶名誉揉造,以清界限。至于假茶,则一律不得收买。”之后,多家茶号为打假纷纷效仿同庆号,推出自己的内飞和大票,这就是后来普洱内飞的由来。
——2——
新中国成立后
(4)噩梦般的老茶
老茶造假是近 30 年才出现的新现象,其主要目的是制造号级茶、印级茶和上世纪国营七子饼茶。号级茶和印级茶由于历史原因有短暂的断代,本身数量稀少,一般人也消费不起,但是云南七子饼茶一直是制假者的最爱。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三大国营茶厂都使用中茶牌商标生产产品,中茶牌商标也是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商标之一,也是普洱茶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大家熟知的 7532 青饼、7542 青饼、7572 熟饼、7452 熟饼,80 年代的 8582 青饼和 8592 熟饼,由于产品没有生产日期和唛号,让老茶客难以分辨,江湖上因此出现了一些识别口诀和术语,这也给了制假者可乘之机。
目前市面上 30 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大多来自香港地区,88 青饼、红印园茶、8582、8592 等经典茶品,身价早已超万倍。陈年普洱茶(号级、印级)大多出自百年字号的香港老酒楼、头牌茶商的仓库,这些商家一般会提前预备茶叶,按照保存食材的方法保存,即控制一定的温湿度来存放。人们发现原本青涩的普洱生饼在香港的气候环境下,会转化出迷人的滋味。
老普洱茶被茶界称为“能喝的古董”,2002 年和 2009 年,茶叶收藏市场曾兴起普洱老茶“复古风”,但随后逐渐沉寂。其主要原因是假货太多,真假难辨。新茶入仓、故意做旧、仿冒包装、伪造产品、编录故事、专家背书等手段,使得 2 年以上的纯正老茶,只在少数资深玩家之间流通。一般人在选购收藏时,除非对茶品非常了解,否则不敢随意入手老茶,大量藏家对老茶的需求也变得谨慎。
(5)2007 年普洱茶崩盘
2007 年,普洱茶市场原本一路向好,但由于原材料涨价,省外中小叶种制作的普洱茶大量进入市场,包心茶和假冒劣质茶也随之涌入。2007 年 4 月中下旬,普洱茶价格从最高点开始疯狂下跌,以“大益 7542”为例,每件(30 千克)价格从零售价 2.2 万~2.3 万元,到 6 月初跌破万元。同期,“下关沱茶”“中茶”等几大制销企业的产品也大幅下跌。很快,普洱茶在上海、广州、北京等主要消费城市迅速大幅贬值,茶价普遍下跌了 40%~60%,上演了茶价的疯狂过山车。不少投资者纷纷被套牢,“普洱茶”成为中国年度最热“词”之一。劣币驱逐良币,07 年海量的普洱茶至今都还没有消耗完,正因为这次崩盘,驱使了云南抓紧制定 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进一步规范了普洱茶制作、原料选择、地理标志等。
(6)入坑金融茶
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且不会过期的特性,一些企业或个人利用饥饿营销将其炒到高价后卖出,从中获利。从 2007 年开始崭露头角,2013 年逐渐疯狂。具有金融属性并被炒作和交易的普洱茶被称为金融茶。尤其是一些新晋小白(指不缺钱的人),最容易上当受骗。在商家的启发诱导下,不差钱的新晋小白很容易心动。以通过十几年存放身价翻 1000 多倍的六星孔雀为例,很难不心动。一旦心动,就很难逃脱。事实上,近年来,相关部门多次三令五申,提醒大家警惕金融茶。南方+还报道了“品味 66”大益茶炒糊事件、“仓颉号”爆仓事件。然而,2023 年至今,和氏璧茶业、“东卓(金麒麟)、东卓(银麒麟)”、“斗记拾伍茶事件”、“昌世茶”等事件让很多投资人触雷,甚至倾家荡产。
(7)茶叶包装冠名随心所欲
2008 年,网络销售带火了普洱茶,正品的价格和品质一样,非常稳定,一些不良商家开始打起了普洱茶包装冠名的主意,9.9 元包邮的普洱茶不在少数。即便到了现在,茶叶包装仍然是茶叶市场中最混乱的环节之一。包装越好、名气越大,茶叶质量越可能不好,甚至很有可能是劣质低端茶叶。
(8)古树茶泛滥成灾
古树、名山、小产区是普洱茶的独特卖点,然而,古树茶市场价质不符的现象尤为严重,夏茶当春茶、乔木拼灌木、假冒名山古树、小树说大树、以次充好等情况屡见不鲜。古树茶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难以辨别其真假。普洱茶的销售,冠名老班章、冰岛、古树茶等成为普洱茶“标配”之势,打开任一平台,搜索普洱茶,销售最多的就是“班章、冰岛、古树”等关键字。事实上,一片 357 克的茶饼,可能连 0.1 克古树都没有。有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比喻,本来想去买纯金的,结果连镀金都不是。这类无良商人的做法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抹黑了古树茶原本的品质形象。
写到最后:普洱茶之乱,百年前就让茶行和茶商十分头痛,直到今天,那些奸猾之徒仍在想尽一切办法作假掺杂。购买普洱茶需要鉴别力和眼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当年的假冒行为导致市场低迷和商家抵制,如果今天的经营者还不知道警惕,那么普洱茶的未来将令人担忧。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鱼目混珠、以假乱真、假冒伪劣的情况更加猖獗,一次次崩盘,一次次涅槃,一次次重生,又一次次低迷。如果假冒伪劣普洱茶最终磨灭了茶客的信任和执着,那么普洱茶还会有明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