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老六堡能在众多茶品中崛起?
近年来,六堡茶备受瞩目,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两年,梧州六堡茶文化节首次登上“两展一节”,六堡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一款原本“默默无闻”的六堡茶,究竟为何能够实现逆风翻盘呢?
六堡茶因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属于黑茶类。深入了解后,其历史底蕴和悠久的茶文化传承令人折服。它主要选用特定品种(如桂青种和苍梧群体种等),在特定区域内,按照六堡茶的初制和精制加工工艺,生产出具有“红、浓、陈、醇”品质特点的茶叶。六堡茶的产生和发展与苍梧这片土地上的世代人民息息相关,它与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紧密相连。每一款六堡茶品的出现、形成和传递,都蕴含着勤劳的六堡人民的心血、汗水和对天地的敬畏之心。
古法六堡茶(农家六堡茶)的品种丰富多样,有茶谷(即茶芽)、中茶、老茶婆等,其他部分如茶花蕾、茶果、茶宝(茶虫屎)等也得到充分利用。按采摘时令划分,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春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
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和著名的侨销茶,通过“茶船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清代中期,大批华工开始“下南洋”,马来西亚逐渐成为六堡茶的重要出口和消费地区。那么,马来西亚为何对六堡茶情有独钟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化解乡愁,二是消病祛疾。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一杯浓浓的六堡茶,便是记忆中熟悉的味道。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来自潮州、福建和两广地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饮茶习惯,但在马来西亚生活久了,也会受到影响,开始饮用各种焙火茶。六堡茶的文化跨越了国界,沿着古老的“茶船古道”,渗透进了马来西亚人的生活之中。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六堡茶借助“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其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老茶是有灵魂的,时间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在岁月的历练中,还原了它们更富魅力的味道,让它们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一样的光华。六堡茶也是如此,凭借着“越陈越香”的品质特征,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六堡茶的厚度,一是视觉上的厚,茶汤倒入杯中,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稠度和挂杯度;二是当茶汤滑进口腔,刺激味蕾,用舌尖搅拌茶汤,感受搅拌的力量和口腔被撞击的感觉,就能充分感受到它的饱满丰富。
六堡茶汤进入口腔,舌头、上颚、齿间会有“滑”的感觉,这种感觉多来自于“不粗涩”。一般来说,滑度也是和茶汤的厚度有关系的,茶汤越醇厚,相应的滑度也会较为明显。六堡茶的滑度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增长,表现得越为优异,最后达到化的境界,这也是构成六堡茶越陈越香的要素之一。
六堡茶的润感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都有的,只是润感的层次、程度不同。传统工艺六堡茶的“润”是在适宜的茶汤浓度下,入口微涩,两脥内侧收敛,舌面润滑,舌底生津绵绵不断,解除喉部紧结干渇的状态。而现代工艺六堡茶的“润”体现在汤质滑,醇厚,品饮顺畅,能够滋润口腔,喉部的舒畅会传达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给人以安稳、充实的满足感!
不同的原料和制作方式都会带来不同的香气,这也是六堡茶的魅力之一。在经过几年的转化时间,它会进一步升华,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香气,例如樟香参香、药香、枣香、陈香、木香等。其中槟榔香是传统工艺独有的,需放足够的年份才会有,是比较高级的香型。
此外,六堡茶茶性平和,有着突出的养生功效,这使得很多人在第一次饮用时就爱上了它。当代人保健养生的意识不断增强,六堡茶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茶,可分为雅俗两类。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茶,是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是俗。对于六堡茶来说,归入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茶更为贴切。它出身草根,性格朴素,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普洱火爆、茯砖疯涨的时代,它却越来越深地融入了更多人的生活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