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搜索seo推广公司龙岩教程 - 可信的技术公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自商周时期出现原始瓷起,历经东汉的成熟,至唐宋时期瓷器盛行,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远销至东南亚、西亚以及非洲等地。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瓷器流入欧洲市场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尽管如此,中世纪的欧洲人并非

中国陶瓷技艺如何走向欧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自商周时期出现原始瓷起,历经东汉的成熟,至唐宋时期瓷器盛行,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远销至东南亚、西亚以及非洲等地。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瓷器流入欧洲市场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尽管如此,中世纪的欧洲人并非完全不了解中国瓷器,因为除了零星出现的商业瓷制品外,中国瓷器还常夹杂在官方使节带回的礼品中。直到 1298 年《马可·波罗游记》的发表,欧洲人才对中国瓷器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在该书中,不仅记录了中国瓷器的特征,还详细描述了当时广东德化窑的制瓷方法,这是欧洲最早记录中国制瓷工艺的书籍。

两百多年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线。欧洲人进入印度洋后,迅速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领海,中西方贸易自此蓬勃开展。当时正值中国的明嘉靖万历年间,青花瓷经历了元代的初创和成熟阶段,深受明官窑青睐,不仅成为宫廷用瓷,还成为郑和下西洋时的重要礼品瓷。

欧洲人初次见到这些精美的青花瓷,便为之倾倒,青花瓷也因此成为当时欧洲长途贸易中最畅销、获利最多的商品之一。从事这一贸易活动的早期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人,但很快就被荷兰人取代,后来英国人也加入了进来。在 17 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完全垄断了亚洲贸易,并先后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看到他们从中获利,法国、德国、丹麦、瑞士等国家也纷纷加入这一贸易队伍。从此,中国瓷器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

“青花热”在欧洲的兴起

中国瓷器进入欧洲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场伟大的文化和思想革命运动,需要各种启蒙和文化资源。欧洲人对遥远的东方帝国——中国充满了向往和想象。在中世纪欧洲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下,中国的科举制度让平民有机会通过读书进入国家管理层,这种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先进的方式,在当时看来非常先进。然而,在 16、17 世纪,由于交通不便和语言文字不通,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充满了神秘和猜测。

在 13 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富庶、繁荣的礼仪之邦,这加速了欧洲对自身文化变革的动力。16 世纪,大量精美的青花瓷输出到欧洲,这些瓷器上装饰着美丽的花草图案和戏曲故事,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因此,欧洲人认为青花瓷是中国送给欧洲文艺复兴的最好礼物。

当中国的青花瓷和传教士将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欧洲人面前,立即引起了整个欧洲的惊叹和羡慕。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末,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长达 100 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欧洲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政治制度都极为追捧,以至于 1769 年有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在“中国热”流行期间,人们普遍喜爱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形成了一种时尚。具体表现在: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情妇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尤其是中国的瓷器成为欧洲上流社会最贵的时尚品和奢侈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下令:将所有的银质餐具熔化,用于更重要的用途;餐具一律用瓷器替代。

笔者在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博物馆看到著名的“近卫花瓶”,那是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用 600 个全副武装的近卫骑兵从普鲁士国王那里换来的 127 个青花瓶子,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的珍贵程度。为了获得更多的中国瓷器,路易十四曾命令首相创办中国公司,专门前往广东定制中国瓷器,凡尔赛宫还辟有专门的房间来储存这些瓷器。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也不例外,后者更是将储藏瓷器视为最大的财富。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外贸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对荷兰和英国。据统计,1602-1682 年这 80 年间,即明末清初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各国输入的中国瓷器达 1600 万件。17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时的瓷器已经从上层社会走进了普通家庭。17 世纪末,英国进口的茶叶仅为 2 万磅,到 19 世纪初则达到了 2000 万磅,增加了 1000 倍。仅茶具的需求就增加了多少呢?从当时欧洲对中国的称呼“China”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后来全世界的瓷土都被命名为“高岭土”(高岭是清代景德镇出产瓷土的一座山的名字)等,可见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有多大,可以说欧洲几乎是通过瓷器来认识中国的。

欧洲成功研制出高温瓷

洁白、明亮、半透明并饰有精美图案的瓷器让欧洲人着迷,他们一直渴望获得这项技术。早在 16 世纪,欧洲人就开始试制高温硬质瓷,最早尝试的是意大利人。或许是因为意大利是欧洲与近东贸易接触中最早看到中国瓷器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有着制作高质量陶器和玻璃器的传统。尽管他们努力了近 200 年,但其制作的仍然是瓷器的高级仿制品。到 17 世纪,法国和英国也开始加入试制瓷器的行列。经过 100 多年的努力,欧洲人逐渐意识到他们制作的炻器、软质瓷器等与神秘的中国瓷器有所不同。因此,直到 18 世纪初,瓷器制作在欧洲仍然是一个难以攻克的秘密。当时,欧洲人制作瓷器的动力不仅来自于事业心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源于经济困境。大量中国瓷器的输入导致欧洲金银库存迅速枯竭,因为欧洲人必须用金银币购买中国瓷器,当时整个欧洲都面临着贵金属外流的问题。因此,制造欧洲本土的瓷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这一努力直到 18 世纪才取得了重大突破。

最早制造出高温瓷器的是德国的麦森瓷厂,这是在奥古斯都国王的支持下,由炼金术士贝特格等人经过反复试验才成功的。人们从贝特格 1708 年 1 月 5 日的笔记中了解到,经过长时间的无数次试验,从七窑中出了三窑白色透明的欧洲硬质瓷,这标志着欧洲人首次制作出了接近中国瓷的硬质高温瓷器。

在景德镇教区传教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宏绪)在景德镇居住了 7 年,在此期间他全力收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情报。1712 年,他从景德镇寄了一封信回巴黎,详细描述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流程和制瓷原料的构成,包括原料的选取、成型、彩绘、烧窑等方面。1722 年,他又从景德镇将第二封信寄回巴黎,对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并介绍了制作瓷器的重要原料——高岭土,这是欧洲人第一次了解到高岭土的知识。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尤其是欧洲人发现这种高岭土不仅中国有,欧洲也有,这加快了欧洲人进一步研究瓷器制作的速度。

1720 年以后,麦森瓷厂不仅生产出优质的硬质高温瓷器,还聘请了维也纳著名画家赫罗德特为其进行陶瓷彩绘。在他的彩绘瓷中,仍有不少模仿中国风格的画面,这样的瓷器已接近中国瓷器。在麦森瓷厂的影响下,18 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陶瓷厂,如维也纳的宁芬堡瓷厂、法国的塞弗尔瓷厂、英国的切尔西瓷厂等。

这些瓷厂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瓷器制造的欧洲本土化难题,还促进了 18 世纪欧洲洛可可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说,不仅欧洲的瓷器制造与中国有关,当时的洛可可艺术的流行也与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的影响有关。

中国陶瓷技艺如何走向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