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平台”政策叠加,如何实现“经贸+产业”联动发展?新机遇等你来探索!
央视网消息:为进一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海关总署于 11 月 12 日再次出台 15 条重点举措,旨在继续提升跨境班列整体运行效率,并扩大铁海联运境内段运费扣减政策范围等。这些举措主要聚焦于支持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打造。
1-10 月通道进出口总值达 1.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8.8%
2024 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发布的第五年。今年 1 至 10 月,全国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口总值为 1.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8.8%。
近年来,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红利,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提质增效。目前,该通道的物流组织方式包括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中老、中越班列)以及中越、中老、中缅三向跨境公路运输,其辐射范围涵盖 125 个国家和地区的 542 个港口。运输货物种类繁多,从汽车、摩托车、发动机等工业品到水果、肉类等农产品,多达 1160 余种。
政策叠加推动经贸产业联动发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承担着开放平台的重要功能。海关等部门通过“通道+平台”的政策叠加,实现了“经贸+产业”的联动发展,助力沿线地方充分利用开放平台,承接产业转移。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陈宗旺介绍,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对外开放口岸多达 111 个,综合保税区达 48 个。2024 年 1 至 10 月,沿线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达 1.5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4%,占同期沿线省(区、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 43.8%。其中,四川、重庆和陕西三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在全省(区、市)外贸占比已连续多年超过 50%。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辐射带动下,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迎来新机遇。2024 年前 10 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出口农产品达 268.8 亿元,同比增长 12.3%。例如,重庆潼南的柠檬出口占据全国 50%的市场份额,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到东南亚的时间可缩短 10 天。
除了高效的运输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还为许多西部特产提供了首次跨出国门的机会。如重庆铜梁的萝卜、青海高原冷凉蔬菜、四川巴中海鲜菇、内江沃柑、甘肃九叶绞股蓝、武威葡萄酒等特色产品,均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首次出口。沿线地方积极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优势,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助力特色优质农食产品扩大进出口。
智能化赋能口岸物流,集聚化促进对外开放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脉络”。如今,依托智能化手段,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效率大幅提升。“通道+口岸+保税”物流资源集聚效应日益显著,物流优势逐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日,重庆港水运口岸(果园港区)正式采用“船边放行、智能分流”作业模式。该模式在江面锚地设置电子围网,当船舶进港触网时,海关接收港口发送的信息。船舶靠港理货时,海关对已提前申报且理货正常的货物反馈查验、放行作业指令。这是我国内河港口首次运用此种作业模式,可将疏港效率大幅提高 30%以上。
重庆港海关副关长田格表示,这种模式实现了船舶靠港与海关作业的并联运行,在实现顺势无感监管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口岸物流的作业效率,为优化重庆水运口岸的营商环境,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供了新的动力。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是中欧班列的始发地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策源地。位于园区内的重庆铁路口岸,是我国内陆首个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近年来,该口岸建成了整车、跨境电商等多条临铁产业链,现已成为我国内陆首个智慧铁路口岸。
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资源集聚效应更加明显。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重庆铁路口岸及毗邻的团结村中心站、陆海新通道无水港,形成了“通道+口岸+保税”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陆海新通道无水港有效促进了通道陆运体系向海运网络的延伸。
来源:央视网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供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部分文章由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