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寒冬真的来了吗?浙江人为何说不怕?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4 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速仅为 3.9%,较上月 14.7%的增速大幅下降。在长三角地区,苏浙沪三省市 1-4 月进出口增速较此前均出现回落。从行业看,在劳动力密集型领域,纺织制品、家具、服装出口增速均大幅回落。而 4 月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仅微增 0.11%,创下 2020 年 6 月以来的最低增幅。其中,作为江苏外贸的传统优势领域,4 月江苏机电产品出口更是下降 16%。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外贸生意人并未丧失信心,他们积极应对,寻找新的方向和解决方案。
国际海运价格的回落,或许是今年外贸领域的少数好消息之一。自 2020 年下半年起,国际海运价格一路狂飙突进。以中国至美国西部的航线为例,一个 40 英尺标准集装箱的运费,从疫情发生前的 2000 美元左右一度涨至 20000 美元高峰。不仅如此,海外港口受疫情影响导致集装箱周转率大幅下降,“天价运费”和“一箱难求”曾是外贸行业从业者过去两年最大的困扰。今年以来,情况出现了变化。春节后,海运价格肉眼可见地一路走低。仍以亚洲至美国西部的航线为例,5 月 2 日至 11 日,波罗的海每日运价亚洲—美西航线运价指数(包含附加费)下降了 25%,至 12217 美元/标准箱。即使该指数在 20 日回升至 13806 美元/标准箱,但还是比去年 9 月底的历史高点下降了近三分之一。
然而,运费的降低并未给外贸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玻璃工艺品的小韩表示,虽然运费下降了,但订单体量很小,且大多来自长期合作的老客户,下单意愿明显不及过往。全球经济不景气和消费低迷是主要原因,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 3 月以来国内多地疫情引发的物流不畅也对外贸生意造成了负面影响。
义乌正在积极开展线上招商对接,出台纾困措施,与外贸小微企业共渡难关。
3 月以来,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出口量出现大幅增长。此外,墨西哥、土耳其的工厂也开始大量扩充产能。我国的出口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订单转移。
在宁波铭朗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盛武斌看来,这种趋势早已开始,东南亚国家在服装行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中国的替代。他认为,我国的产业链更为完备、产业基础也更为雄厚,外贸行业应利用好这些优势,向价值链的更高处攀爬,寻找并牢牢占据属于自己的位置。铭朗服装近年来主打欧美中高端订制市场,今年以来的出口量较前两年增长至少 30%,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发生前约 70%的水平。
“精益制造,应该成为外贸行业未来的方向。”盛武斌说,“我们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生产,都要精益求精,提升品质,提升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东南亚对手的竞争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宁波海威汽车零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在海外建厂的方式,实现产品直接出海,以应对各种挑战。该公司销售副总周海燕表示,海外建厂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交付质量和交付稳定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前路漫漫,我国外贸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或将持续经受考验。坚定信心、提升品质,始终是外贸生意的不二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