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分析】10月份型钢出口再创新高
来源:市场资讯
【导语】2024年,中国型钢品牌在国际地位上竞争优势愈发突出,同时价格相对低廉,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占比呈现提升趋势,有效弥补了国内需求的缩量。2024年1-10月份型钢累计出口518.27万吨,同比增长21.23%;10月份型钢出口66.34万吨,创下近年来单月出口量最高水平。
型钢的主要消费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内终端以及出口两部分。型钢市场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供应不足到供应过剩的转变,这促使了市场的销售方向从最初的国内消费,逐步过渡到国内消费与出口并重的状态。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大型型钢生产企业积极调整市场战略,减少国内市场的销售份额,加大出口力度,以稳定自身订单的稳定性,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一转变不仅是一种应对国内市场需求波动的战略调整,也是对于国际市场需求机遇的有效捕捉。特别是自“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以来,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对型钢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这为我国型钢产品的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支撑。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型钢累计出口量已达518.27万吨,同比增长了21.23%。其中,10月份单月的型钢出口量更是达到了66.34万吨,创下了近年来单月出口量的最高记录。这表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我国型钢行业正在经历从国内销售为主逐步向扩张国际市场的转变,这一趋势未来将更加明显。
贸易伙伴:出口额排名前TOP2固定
从出口贸易伙伴的地域分布来看,2024年中国型钢出口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趋势,亚洲地区是中国型钢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其次是非洲等地。在亚洲市场内部,东南亚和东亚国家凭借其地缘优势和贸易关系的紧密性,成为中国型钢的主要出口市场。在排名前10的贸易伙伴国家中,东南亚国家占到了60%。数据分析来看:2024年1-10月份,中国型钢出口贸易伙伴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出口量分别为99.66万吨、44.03万吨以及29.67万吨。近年来,菲律宾对中国型钢的需求表现旺盛,其进口量也以遥遥领先常年居于榜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推动了这些国家对型钢的需求量显著上升。中国型钢的标准和质量能够有效满足沿线国家的需求,因此这些国家从中国进口型钢的意愿显著提升。
这一现象表明,沿线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需求与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形成对接,促进了钢铁产品的跨国流通。此外,这种贸易关系的加强不仅有助于缓解国内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还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
整体来看,中国型钢出口的地域集中趋势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增长,不仅反映了中国在全球钢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钢铁企业调整出口方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适应全球市场变化的战略调整。
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1-10月份数据显示,型钢出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共出口499.39万吨左右,占总出口量的96.36%。尽管这一比例较2023年的96.68%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表明国际市场对型钢的需求相对稳定,同时也提示了型钢出口业务渠道开拓的重要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需求有所减少,不少国内投资者已经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机会,以便增加销售量。这部分需求转向国外市场,显著推动了型钢出口的增长。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所占型钢出口比例为约1.57%,这显示了在国际工程项目的推动下,型钢作为项目配套设施也被大量出口。通过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的货物型钢出口比例仅为约0.99%。其他贸易商方式的出口所占比例合计不足1.5%。
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国型钢出口市场的主要驱动力是国际市场直接交易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内工程、劳务合作公司对海外项目的物资配套需求。尽管其他贸易商方式出口占据的比例较小,但这些市场动态变化也意味着国际型钢市场的营销策略和出口渠道的多样化正在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11-12月份展望:型钢出口大概率环比继续增加
11-12月份来看,中国型钢出口形势相对宽松。首先,当前我国钢材出口价格优势仍旧存在,在国际上竞争力表现偏强。其次,海外钢铁供应同比呈现下降状态。再者,全球制造业指数稳中回升,外需景气程度稍有所恢复。同时,近期人民币贬值,国内钢材出口竞争力有所增强。最后,国内预期2025年贸易摩擦形势或加剧,多抓住机会积极制造出口订单为主。因此,预计11-12月份中国型钢出口大概率呈现环比增加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