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谷歌网站seo推广方案好实现吗 - 服务最有耐心的技术人员

几日前,谷歌发言人证实了电脑端搜索广告的改版,将原本右侧的搜索广告前置在搜索页的顶端。几乎同一天,媒体报道欧盟将对谷歌支付苹果10亿美元获取巨额广告利益事件展开新一轮调查。2010年,谷歌宣布退出在华业务。可在之后的六年里,国人对于谷歌的探

放下“不作恶”的大帽子,谷歌想想你的现实处境吧

几日前,谷歌发言人证实了电脑端搜索广告的改版,将原本右侧的搜索广告前置在搜索页的顶端。几乎同一天,媒体报道欧盟将对谷歌支付苹果10亿美元获取巨额广告利益事件展开新一轮调查。2010年,谷歌宣布退出在华业务。可在之后的六年里,国人对于谷歌的探讨和关注却从未停止过。跳下“完美的搜索引擎,不作恶”的神坛,频频业务调整和被调查事件的背后是否让人们忽视了谷歌某些棘手的现实问题?

“不作恶”的大帽子可能会为谷歌“添堵”

谷歌退华的第二年(2011年),谷歌曾因非法药物广告被美国司法部判罚5亿美元。两年后,谷歌再次被起诉,通过关键词搜索,就可轻松找到非法商品信息。此外,Google YouTube还成为一些危险组织发布指南视频的重要平台。

除了搜索广告的问题,谷歌也因长期以来的避税问题被欧洲国家起诉。据路透社报道,法国财政部近日就欲向谷歌讨要16亿欧元的税款,可是谷歌方面一直未曾正面回应。

在英文搜索领域的垄断地位,使得谷歌在法律约束、社会监管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频频遭遇反垄断调查。有人曾为谷歌的垄断做辩解,称举报谷歌垄断的多是代表旧和弱的势力,因为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才会为了私欲去举报谷歌。同时认为,有权利对谷歌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只有用户,即当谷歌的商业行为真正影响到用户权益的时候。那么,被非法组织利用谋利、逃税,这些行为难道还没有侵犯到用户的权益吗?谷歌一直以来奉行的“不作恶”(Do not be evil)原则是否只是个骗局?谷歌诸如此类的行为很难不引起人们这样的质疑。

再谈这次改版。看似右侧的商业广告被取消了,实则用户看到的商业广告是变多而非变少了。因为更多商业广告的置顶侵占了常规SEO,也就是自然搜索结果的位置,这不仅使得用户被广告困扰的现象更普遍了,也可能导致用户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找到自己想获得的信息、这意味着,搜索效率下降,说好的“完美的搜索引擎”(The perfect search engine)呢?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商业变现模式。商业广告位增多和前置,使得广告主不得不给出更好的竞价表现来争夺好位置,其中是否就会有预算不足的小广告商无奈退出竞争?相比之下,获得更多利益的到底是用户、广告主,还是谷歌自己?答案显而易见。

谷歌发言人曾向The SEM Post媒体谈到这次改版的意义,“为用户提供更相关的搜索结果,为广告主带来更好的业绩表现”。目前看来,也许并未达到这样的效果。

诚然,谷歌的商业模式具有创新性,也可以被称得上“伟大的公司”。不过总是被“不作恶”的大帽子所累,也许会加剧未来的危机。

谷歌的当务之急究竟是什么?

据市场调研公司ComScore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谷歌搜索的份额约为67%,微软和雅虎分别为19.5%和10.3%。然而,2015年谷歌的市场份额已经降到64%,相比之下,微软和雅虎分别上升至21%和12.5%。除了同类别产品的市场增长压力,谷歌搜索广告也面临发展迅猛的展示广告的“威胁”。eMarketer最近发布的一份关于2016年美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的预测报告显示,广告商在展示广告上的支出将达到322亿美元,而在搜索广告上的支出将达到292亿元。这是业界首次关于展示广告投入超过搜索广告的预测。这些数字之下,谷歌所面临的囧境其实很明显。认清现实是谷歌需要做到的第一步。

根据以往在非英文国家本土化战役的经历,谷歌应该深刻反思经验教训。比如,在俄罗斯不敌Yandex,在捷克不敌Seznam,在韩国不敌Naver,在日本不敌雅虎。如果谷歌想要继续保持国际化品牌的姿态,并渴望在各国取得好成绩,这些都将成为关键性问题,比沉溺于自己“不作恶”的象牙塔来得更实际。

谷歌的诞生就源于开创了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商业变现模式,“不作恶”的口号也颇为神圣。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这样的信仰几乎很难坚持下去。从用户角度来说,我们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将所谓创新的商业模式理解透,商业本质也决定着我们甚至无法真正看懂商人。不过,我们能做到的是关注自身的利益,关注你心目中“伟大公司”的变革。事实上,在欧美一些国家,用户已经基本做到理性看待某些“高大上”的口号和信仰。

当然,最应该看清现实的还是谷歌自己。

放下“不作恶”的大帽子,谷歌想想你的现实处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