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爱喝普洱茶——是谎言
香港人爱喝普洱茶,已有百年历史,世人皆知,但这是谎言。百年以前,港人爱饮绿茶。
下图,1907年,香港码头某物流商行的茶叶到货清单。
1907年,香港码头商行物流信息
图中,
详细记录了,此商行全年到港的茶叶名称和到货数量。
逐月逐日汇总的信息,可以实证:
普洱茶到货量很少,非主流,绿茶似乎更多,且到货频繁,市场需求更大。
多处红线标注:六安枝、茶骨。
六安枝,乌龙枝,茶骨,就是各种茶叶的下脚料——茶梗,当年的进货量不少,我认为是当年茶叶短缺而造成的,但是至今,茶叶产能过剩,“六安枝”依然在香港销售,百思不得其解。
茶梗长期存在于香港,有力证明了:茶叶垃圾化的现实。可参看以前的文章《香港人喝了100年——茶叶梗》。
香港百年之间,经历了:
爱喝绿茶→喝普洱→炒老茶→伪造老茶→炒金融茶(香港老茶)
大陆最近20年之间
爱喝绿茶→喝普洱→炒普洱→崩盘(07年)→炒(喝)古树→炒大益金融茶。
是什么样的魔力,让二者的发展轨迹如此相似?
——利益。
普洱茶在大陆的玩法,超越了香港,有两点创新:
1山头古树的概念,是大陆玩出来了。
2香港的金融茶,要靠实物老茶,没有老茶,港商必须买老茶,后来干脆新茶做旧,伪造老茶,和古董做旧同理。
大益金融茶,创新了游戏规则,金融茶一上市就可以炒作。越陈越香的自然陈化都不必有了,比香港更狠——堪比印钞。彻底脱离了实物茶叶的约束,炒作抽象的“价值”,和股票完全一样。
大陆用了20年的时间,走完了香港100年的茶叶发展历程。(金融茶出现,就是标志)
香港百年茶叶进程,捋一捋:
1920年代,香港和中国南方城市一样,以绿茶为主,乌龙茶次之,其它品种如普洱,红茶,白茶,茉莉花茶多种共存的形态,绿茶作为主导地位,是中国南方城市的典型特征,香港也不例外。
100年前,香港茶商造假猖狂,表面是商战,实则为了利益,什么茶叶造假最多,可知什么茶叶好卖。几十年后观察,由于绿茶大量造假,几乎被淘汰,乌龙茶的地位稍好,而普洱茶,无人造假而一直存在,因价格普遍低廉,以熟茶为主。劣币驱逐良币!其实,熟茶才是最大的概念造假,比实物茶叶造假欺骗性更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陆取缔私营,南洋普洱茶库存告急,澳门英记茶庄接单,仿造号级普洱茶,出口南洋。仿制旧茶(老茶)工艺,就是后来的熟茶工艺。绿茶洒水人工发酵,让茶汤颜色转红,成为老茶。此工艺我认为是抄袭了六堡茶的制法,并简化。
港澳地区并不是简单的茶叶销售地,他们也有加工能力,加工工艺源于——抄袭,甚至概念本身就是六堡茶的二次复制——普洱茶。
非常重要的一点:港商鼓吹的普洱茶,其实他们更愿意用越南和泰国的大叶种,早期正宗的香港茶,反而很少用到云南原料,也根本不是晒青工艺的绿茶,港商实际上就是借用了“普洱茶”这个概念,如同阳澄湖大闸蟹,并不一定是正宗产地蟹,而只是营销概念和流通方便的商品名。即印尼、泰国、越南、广东大量的茶叶原料,被香港人加工成“云南普洱”,在东南亚地区流行,这才是真实的历史。(1950—1980年)
香港老茶概念进一步发展,炒作老茶成为风气,普洱茶年份论产生。
由此,新茶通过存放,则越陈越香进而“越值钱”,普洱茶发财概念形成,这是金融茶的雏形。由于越陈越香概念的提出,普洱茶变成:饮用+炒作,
80年代,香港茶庄海报,发财工具——金融茶雏形
在此歪理邪说指导下,一切普洱茶都可以通过存放而升值,这就是大陆普洱茶疯狂的根本原因,被人为的植入了金融概念——可以“发财”。这是普洱茶脑残粉的普遍共识:年份决定价格。
真理:年份=库存 年份久远=库存久远
普洱茶,不仅可以发财,也可以喝。
到了80年代,普洱茶成为香港市场的主力,占有率达到50%以上,但价格很低,像穷人化方向发展。如: 六安枝(茶叶梗)零售价7港币/斤,熟茶10港币/斤。酒楼茶批发2港币/斤,这些都是热销品种。注:香港茶叶大部分(70%以上)在酒楼消费,当时港人月平均工资2000港币。
利益的驱使,老茶被爆炒,普遍价格暴涨,杨聘号当年(80年代)已涨到5000港币/饼,所以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A 喝的普洱茶,低质低价。
B 金融化(炒)的普洱茶,价格奇高。
这和近几年,大陆普洱茶的市场形态和产品结构,基本一样。
回忆一下,大益的天价金融茶,再看看9.9-19.9包邮的普洱茶。
个人判定:普洱茶,随着炒作热情的逐步消失(庞氏骗局,需要后期脑残参与),普洱茶回归本来面目——西藏酥油茶,即边销茶的形态。在饮用市场,普洱茶会低质低价——垃圾化,回归本源。这是一个时间进程。
总结: 把以上所有发生的历史事件,每一个环节,用某个“ 目的性
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出发点。香港 茶叶市场无序竞争,不一定会产生优质茶叶;反之,会产生利益最大化的茶叶。
商人是主导力量,目的只有一个: 商业利益最大化。(不仅仅是茶叶)
如,百年前的茶叶(绿茶、乌龙茶),茶商普遍造假,包括香港中药造假,更甚于茶叶(百年以前)。
如,六安枝(茶叶梗),在香港存在了一百年,现在依然如此,不可想象。
如,伪造老茶,在香港茶叶圈可以成为英雄,茶叶同行写诗赞叹!
如,卢铸为了伪造祁门红茶,四处买香精勾兑,可以在媒体上公开报道,不认为是丑闻,毫不隐晦。
如,茶庄海报明确说,普洱茶就是发财工具,忽悠误导(上图)
……
抽象表达:
某物a,在市场野蛮无序竞争的过程,经历多次演化,每一次,都被主导设计者(目的性)获得最大利益,则后面的A1,A2, A3,A4的价值递减,而最终演化成的An,离原始的a越远,An的实际价值越低。
a—— A1→A2→A3→A4……An,
例如:
1 熟茶 ——老茶头→小青柑→碎银子
2生茶 ——年份茶→古树茶→金融茶
第1个: 喝的,价值递减,品饮降低。
第2个: 炒的,价值递减,风险递增。
别人的利益最大化,你得到的普洱茶一定是利益最小化,无论品饮,还是收藏!
香港人爱喝普洱茶,这是谎言。一百年前的本来面目是:爱喝绿茶。和20年前,大陆南方城市的饮茶习惯,非常相似。
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香港茶叶经历了百年演变,不自觉的淘汰优质茶的进程,耐人寻味,值得反思。
这个逻辑历史进程,可以泛化。
医疗—— 医改1→医改2→……医改n
住房 ——房改1→房改2→……房改n
从1→n,每个环节,只要主导者,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从时间进程来看,越往后发展,购买者(参与者)的实际价值递减,风险递增。
主导者的利益最大化,就是被动接受者的利益最小化。反映在普洱茶上,饮用价值递减——垃圾茶。
劣币驱逐良币,发生在香港。
正常的递进淘汰序列:
苹果4→苹果5→苹果6……苹果n
马车→汽车→汽车1→汽车2……汽车n
后者的出现,会逐步淘汰前者。
而在香港,低端普洱茶把绿茶淘汰,本质是茶叶倒退。蠢货专家把真正专家淘汰,本质是学术倒退。
不是香港人爱喝普洱茶,是他们自己 ,把优质茶驱逐淘汰了。首当其冲的是绿茶,后期香港市场,绿茶占比6%以下。
不是大陆没有好中医中药,是自己把好中医中药驱逐淘汰了。
不是人们爱吃转基因粮食,是自己把粮食(非转基因),逐步淘汰掉了。
不是东北的大豆种植加工有问题,是我们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摧毁了东北大豆。
……
这样的例子很多,把发展的历史进程延伸,结果看的更加清晰。
利益的驱动,某些是正常的淘汰,有些是逆向的淘汰,大陆茶叶逆向淘汰的现象非常多。
有些事实已经发生。
比如:
大益金融茶,源于香港,超越了香港。
普洱熟茶:碎银子,老茶头,各种9.9——19.9包邮,长期存在。这就是自定义美名的垃圾茶。
比肩香港,如:茶叶梗自定义——六安枝(美名);如:上了年纪的老树滇绿——山头古树茶(美名)
古树茶,就是普通大叶种滇绿——晒青绿茶,被伪概念包装,被媒体鼓吹。
嫁接在香港普洱茶之上的概念——现代普洱茶,充满了谎言,但真实的利益,实实在在被商人装进了自己的口袋,普洱茶是利益最大化的产物,无论香港还是大陆。
现代普洱茶,就是现代版的——蛊。
传统普洱茶的本源概念:
1西藏酥油茶的概念,
2云南当地普通滇绿的概念,
从这两个本源概念之上,谁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呢?
同样的山,同样的树,同样的人,同样的茶。
山没变,树没变,制茶工艺也没变。一切似乎都没变。
只是一个故事。
谁在努力的讲故事?
——抽象的利益。
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