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政和一张飘香的名片
“千年白茶、百年工夫”。茶叶是福建省政和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9月8日,第十九届“9·8”国际茶展推介会上,政和县举办了政和茶业推介会,“政和白茶、政和工夫”名字又一次在厦门响亮。
政和县因茶得名。在宋代,政和已经成为“北苑贡茶”主产区,那时,政和生产的银针茶被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 白毫银针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皇帝喝了白毫银针茶叶,喜动龙颜,将“政和”年号赐作县名,关隶县遂改名为政和县,政和因此也成为全国因茶得名第一县。
政和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地理气候条件。政和县地貌属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占全县面积的58%,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0多座,有着华东地区唯一的连片面积最大的高山台地,与海拔300米左右的平原区构成华东地区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政和境内河流交错,森林覆盖率高达78%,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着“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独特地形,是天赐的种茶宝地。
茶叶历来是政和人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茶叶通史》记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记;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光绪五年(1879年),政和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政和群众利用政和大白茶作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提高,声名鹊起。如今,政和县成为福建省茶叶主产区之一,全县茶园总面积11万亩,其中高标准生态茶园8万亩,通过有机茶园认证5万多亩,产量1万多吨,产值8.5亿元。全县共有茶叶企业150多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茶叶销售网点1000多个,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茶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中国白茶,政和更好。宋徽宗所著的《大观茶论》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宋代熊蕃写诗赞誉:“修贡年年采万株,于今胜雪与初珠,宣和殿里春风暖,喜动龙颜足工腴。”足见白茶品质之上乘。1965年,中国茶叶学会召开的“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政和大白等21个茶树优良品种,向全国茶区推荐种植。1984年,被认定为国家优良品种。2009年,政和白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政和工夫红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政和因此也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我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品尝政和茶时,对政和茶优异的品质大加赞赏,挥毫写下 “政和白茶形色香味独珍”、“政和工夫红茶驰名中外”、“政和茉莉花茶香飘四海” 题词。目前,政和白茶从清末大量出口香港、东南亚,占全国白茶出口量70%。
政和工夫名声扬,畅销海内外。早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政和工夫”红茶脱颖而出,以极佳的品质,当年在福州茶行备受青睐,售价倍高。当时,福州茶行每年要等政和工夫红茶运到才开市。那时的政和茶叶飘洋过海,赢得了欧美茶人的广泛赞誉。19世纪中叶,政和就年产政和工夫上万担,产品绝大部分销往欧洲。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政和工夫红茶获得大奖后,发现有些不法商人开始仿冒政和工夫茶,给政和工夫茶的销售带来了不良影响,政和万先春茶行专门针对外商识别真假问题,1926年印制了一张英文打假声明,这足见政和工夫在国外热销。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全县茶叶产量达1.5万多担,登记的外销茶号47家,居当时登记的全国二十个县的首位。近年来,政和县弘扬传统工艺,倡制政和工夫茶,并兴盛全国,2009年,政和工夫茶成南平市第三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政和工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政和茶文化底蕴深厚、纯朴。千百年来,政和茶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礼仪,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畲族文化、旅游文化等交相辉映,至今民间仍保留着古朴的新娘茶、茶灯戏、高山茶道、擂茶等茶俗,形成独具政和特色的茶俗文化。
茶叶,是政和一张飘香的名片。这次“9·8”国际茶展推介会,将让政和白茶、政和工夫香飘更广远,也让“政和”这个名字更响亮。
政和是中国唯一因茶得名的县,有“千年白茶、百年工夫”之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因献“白毫银针”,宋徽宗龙颜大悦,赐年号“政和”为县名。政和55%面积土地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出产好茶。
不定期发布关于政和白茶的知识及新闻动态,关注我吧,带你了解最真实的政和白茶。尽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zhbc-0599.个人微信号:122732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