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外贸为何如此?汽车出口转跌,美国零售商“抢进口”背后有何玄机?
记者辛圆
海关总署周二公布数据显示,以美元计,11 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 6.7%,较上月增速大幅回落 6.0 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下降 3.9%,降幅较上月扩大 1.6 个百分点,创 9 个月以来新低,当月实现贸易顺差 974.4 亿美元。
11 月出口、进口表现均逊于预期。界面新闻采集的 7 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1 月出口同比增长 7.5%,进口同比增长 1.5%。
虽然受上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分析师认为,这与当前外需仍处于较强状态以及企业“抢出口”有关。
“11 月出口同比增速回落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基数抬高,以及上月推动出口增速偏高的短期影响因素消退等所致。不过,当月出口增速仍处于偏高水平。”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表示。
9 月份,受极端天气、全球航运不畅、美国东海岸码头工人罢工等因素影响,当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速仅为 2.4%,这些扰动因素在 10 月有不同程度的消退。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11 月出口强于季节性,主要原因包括海外需求韧性、电子产品需求复苏,以及部分外贸零售商为规避关税影响,提前增加进口“囤货”。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此前在研报中指出,目前有三方面的证据显示确实存在“抢出口”的行为:一是 11 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大幅上升 0.8 个百分点至 48.1%;二是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环比从 10 月的下降 2.8%转为上涨 3.7%;三是 11 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均值环比上涨 7.3%,10 月为下降 13.6%。
海关数据显示,11 月,我国前三大出口市场分别是东南亚联盟、美国和欧盟,其中,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 14.9%,较上月放缓 0.9 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增长 8.0%,较上月放缓 0.1 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增长 7.2%,较上月放缓 5.5 个百分点。虽然对三大市场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但对美出口放缓程度最轻,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抢出口”有关。
主要出口商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同比增长 3.8%,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同比增长 9.3%,集成电路同比增长 11.0%,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同比增长 16.2%,汽车(含底盘)同比下降 7.7%,手机下降 0.6%。今年前 11 个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 15.8%。
王青指出,10 月汽车出口数据出现下滑,为近 51 个月以来首次月度同比负增长,这可能意味着欧盟征收反补贴税影响开始显现。考虑到欧盟是我国重要的电动汽车出口市场,后续影响还需关注。
从趋势来看,周茂华表示,综合考虑全球需求韧性、关税效应以及我国外贸竞争力提升,预计未来几个月外贸有望平稳增长,继续略高于季节性。
王青表示,考虑到去年同期出口基数抬高,加之近期外需出现放缓态势,12 月出口增速预计在 6.0%左右。不过,对美“抢出口”效应有可能推高年底出口增速。整体来看,四季度我国出口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对于 11 月进口下滑超预期,分析师认为,主要还是国内需求复苏偏弱,企业扩张增加进口库存决策偏谨慎,加上国际能源等商品价格低迷压低整体进口成本。
“9 月底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出台,虽对市场信心有较强提振,但鉴于政策落地见效还需要一段时间,其对进口需求的实际拉动效果仍然有限。这也反映在,11 月官方制造业 PMI 进口指数虽较上月回升 0.3 个百分点,但仍处于 47.3%的收缩区间。”王青说。
上月主要商品中,铁矿石进口数量同比下降 0.9%,进口金额同比下降 19.6%;原油进口数量同比增长 14.3%,但受油价走低影响,进口金额同比下降 4.7%;天然气进口数量同比下降 1.4%,进口金额下降 8.3%。
分析师表示,伴随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显效,未来一段时间进口需求或有改善。
“9 月国内增量政策出台明显提振市场预期,叠加国内存量政策效果释放,国内消费、房地产和投资复苏动能增强,有望增强企业扩张生产、增加投资意愿,进口需求有望改善。”周茂华说。
王青表示,12 月 9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将对市场信心产生有力提振,加之前期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显效,以及各地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在年底前发力稳增长,年底进口需求存在改善空间。不过,考虑到去年同期进口基数有所抬升,以及 10 月中旬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可能在 12 月进口数据上有所反映,12 月进口同比增速改善幅度可能有限,预计将在 0%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