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不再为王”!独立站下一个增长关键在收单!
在流量蓝海时代,做大流量池曾是独立站出海增长的“不二之选”。无论是古早时期以兰亭集势为代表的第一批独立站,还是后来的“站群玩法”,受益于相对低廉的流量吸引用户,订单便源源不绝。
近年来,随着全球互联网渗透率放缓和市场竞争加剧,“流量为王”的独立站经营逻辑已经发生转变。精细化运营的时代来了,这需要在每个经营环节降本增效,挖掘增长潜力。
01.流量“不再为王”
一笔独立站订单的产生,站外引流只是开始。消费者涌入品牌官网后,网站的UI设计、品牌理念和调性,甚至下单结算时的支付体验,每个环节都会对订单的ROI产生深远影响。
据Smart Insights今年最新数据,不到50%的消费者会从官网首页进入产品详情页,不到15%的消费者会将选中的商品加入购物车。从站外引流到订单结算,只有3.3%的订单转化率。
尤其是今年4月iOS14.5更新后,更加严格的隐私政策进一步推高了独立站的买量引流成本。这意味着,独立站出海正式步入下半场,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和本土化的经营理念逐渐成为共识。相较于产品、营销、物流等环节的本地化已深入人心,支付环节的本地化对独立站经营的帮助更加不容忽视。
02.疏通本地化的“最后一公里”
由于独立站需要站外引流的特殊性,流量往往来源于全球市场,每个市场的消费者习惯、支付合规规则和常用货币存在明显差异。
以出海眼镜品牌ZEELOOL的独立站为例,其官网流量前4分别来自美国市场73.61%、加拿大市场7.78%、牙买加市场3.25%、其他市场12.44%,分散在全球市场的流量意味着碎片化的潜在订单。
支付环节作为从“流量种草”到“订单成交”的最后一个步骤,让不同市场的消费者都能感受到本地化的支付体验,是提高转化率的关键,也是不少独立站卖家的痛点常见之一。
“除了需要支持当地货币,不同市场的支付本地化还需要在支付方式上投其所好。东南亚消费者偏爱COD(货到付款),欧美消费者习惯信用卡支付,中东消费者青睐BNPL(先买后付)”。一位经营了六年女装独立站的卖家分析道。
即使在单一市场,不同消费者也有不同的支付方式偏好,电商市场环境越复杂,越体现支付本土化的重要性。以东南亚的印尼为例,摩根大通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银行转账、银行卡、货到付款等支付方式都有一定的消费者受众,银行转账和数字钱包支付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痛点则是,支付环节跳转第三方页面,导致潜在订单流失。例如,欧美消费者对个人数据的敏感性较高,如果在独立站订单结算时,跳转至第三方支付界面时,容易让消费者对支付安全性产生疑虑,从而终止订单,让前期社媒营销和引流环节建立起的品牌信任“前功尽弃”。
此外,即使消费者下单,也不意味着生意结束,结汇环节也影响独立站卖家的切实利润。尤其对于中小卖家而言,遇到极端汇率波动时,受制于经营规模,使用额外锁汇工具并不划算。
如果说独立站出海上半场,“把货卖出去”是生意稳定增长的核心,那么“把钱收回来”并安全、合规、高效地让资金流动起来,重新理解从全球化到本地化,则是下半场的增量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