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我国纺织服装外贸发生了什么?2023 年又将如何发展?
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上年基数较高的背景下,2022 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实现了一定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据中国海关统计,1-12 月,我国服装(含衣着附件)累计出口 175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较前 11 个月继续放缓 1.4 个百分点。11 月和 12 月,服装出口分别为 131.2 亿美元和 142.9 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 14.5%和 10.1%,与 10 月份 16.8%的降幅相比,下跌势头有所放缓。
从季度趋势看,2022 年四个季度我国服装出口同比分别为 7.4%、16.1%、6.3%和-13.9%,四季度下滑明显,但由于前期增速较高,全年服装出口仍取得了 3.2%的增长,成绩来之不易。疫情三年来,我国逆转了 2014 年服装出口达峰后逐年下滑的局面,且出口规模比疫情前的 2019 年累计增长 20%左右,充分体现了疫情以来在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中国服装业韧性大、潜力足、竞争力强的特点。展望后势,在国际需求疲软、海外低成本竞争、贸易摩擦加剧、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多重压力下,我国服装出口行业将面临更严峻挑战。
价格拉动出口增长,针织表现弱于梭织
2022 年 1-11 月,针织服装出口 72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6.3%,出口数量 198.3 亿件,同比微降 0.7%,出口价格同比增长 7.4%。梭织服装出口 679.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出口数量 117.5 亿件,同比下降 2.7%,出口价格大幅增长 14%。衣着附件出口 152.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8%。
11 月当月,各大类服装出口均出现下降。针织服装出口大幅下降 18.1%,梭织服装出口下降 10.5%,衣着附件出口下降 4.5%。受“涉疆法案”影响,11 月棉制针织和梭织服装出口分别下降 28.8%和 23.1%,其中对美国出口棉制针织和梭织服装分别下降 35.1%和 30.1%。
通勤、运动、户外类服装出口较快增长
通勤、运动、户外、防寒类服装出口保持较快增长。1-11 月,衬衫、大衣/防寒服、围巾/领带/手帕出口分别增长 29.9%、22%和 22.1%。运动服、连衣裙、T恤 衫、毛衫、袜类、手套出口增幅超过或接近 10%。西服/便服套装、裤类、胸衣出口增幅低于 5%。内衣/睡衣和婴儿服装出口微降。
11 月当月,除衬衫、运动服和围巾/领带/手帕出口分别增长 5.1%、1.9%和 18.4%外,其他品类出口均下降。西服/便服套装、内衣/睡衣出口下降 20%以上,大衣/防寒服、连衣裙、毛衫、裤类、胸衣、婴儿服装出口下降 10%以上。
对美国出口下降
对东盟、拉美、中亚出口增势较好
1-11 月,我对美国出口 357 亿美元,同比下降 1.1%,对欧盟、东盟、日本服装出口分别为 311.2 亿美元、149.8 亿美元和 136.1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6.7%、25.1%和 0.2%。在 RCEP 生效实施的利好作用下,东盟市场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
从主要出口区域市场来看,1-11 月,对拉丁美洲出口大幅增长 20.3%,对非洲出口下降 1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 14%,对 RCEP 成员国出口增长 10.9%。从主要单一国别市场来看,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大增 79.2%、对韩国和澳大利亚出口分别增长 3.7%和 16.2%;对英国、俄罗斯和加拿大出口分别下降 9.9%、18.5%和 15.9%。
11 月当月,对主要市场出口均出现下降。对美国出口下降 19.4%,已连续四个月下降,但较上月 35.6%的降幅有所放缓。对欧盟出口下降 18.7%,连续三个月下降,较上月 33%的降幅有所放缓。对东盟出口首度下降 5.4%。对日本出口也转升为降,下降 16.8%。
浙江、新疆出口逆势增长
广东、福建出口下降
1-11 月,浙江省服装出口 325.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6%,超全国出口平均增速 11 个百分点,占全国服装出口份额达 20.2%。广东居第二位,出口下降 7.6%。江苏、山东、福建分列第三至五位,同比分别为 1.1%、7%、-9.3%。新疆出口大增 74.9%,超越上海居第六位。江西、湖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出口增势迅猛,同比分别增长 25.2%、41.8%和 22.9%。
11 月当月,前五大出口地区均出现下降。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出口分别下降 0.9%、15.5%、25.2%、13.6%和 27.5%。部分中西部省市仍保持较快增长,新疆、广西出口同比大增 18.7%和 56.5%。
在北美市场份额明显下滑
在欧盟、日本份额基本平稳
1-10 月,中国占美国、欧盟、日本、英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服装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为 23.6%、30.5%、55.3%、26.5%、31.9%、32.9%和 61.5%,其中在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市场份额同比分别减少 4.5、0.3、0.9 和 4.2 个百分点,在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份额同比分别增加 4.2、0.1 和 0.9 个百分点。
2023 年趋势展望
全球经济衰退可能性增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 月初表示,2023 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前景均不乐观,三分之一的世界经济体和一半的欧盟经济体将处于衰退状态。1 月 10 日,世界银行公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 2023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 2022 年 6 月份的增长 3.0%下调至增长 1.7%,为近 30 年来第三低增速,仅高于发生全球衰退的 2009 年和 2020 年。2023 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将从 2022 年的 2.5%降至 0.5%,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将从 2022 年的 3.8%降至 2.7%。
外需明显降温,去库存压力持续
通胀对消费抑制作用明显。美国 12 月通胀回落至 6.5%,为连续第 6 个月下降,欧元区 12 月通胀为 9.2%,自 8 月份以来首次回到个位数。美欧通胀虽触顶回落、有所放缓,但仍将在高位盘整较长时间。高利率和通胀飙升令美国家庭债务大幅增加,美联储数据显示,2022 年第三季度美国家庭债务激增 3510 亿美元,为 2007 年以来最大增幅。疫情期间美国消费者从财政刺激中获得了 1.5 万亿美元的超额储蓄,预计超额储蓄将于 2023 年年中耗尽,届时消费将受到较大冲击。欧盟方面,能源危机导致生产生活成本大幅上升,近几个月欧元区能源和食品等价格仍然持续上涨,导致消费持续性低迷。10 月份欧盟零售额环比下降 1.7%,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2.4%%。日本总务省 1 月 10 日公布的 2022 年 11 月家庭收支调查结果也显示,两人以上家庭每户月均消费支出实际比上年同期减少 1.2%,6 个月来首次减少。11 月日本实际工资同比下降 3.8%,为连续 8 个月下滑,核心通胀也触及 40 年高点,给消费带来更多压力。
服装零售趋缓。11 月美国服装服饰商店零售额 263.5 亿美元,比上月下降 0.2%,仅比去年同期增长 0.7%,为年内增速最慢。前 10 月,日本纺织服装零售额累计 6.9 万亿日元,同比增长 2.5%,较疫情前同期仍下降 22%。德国零售协会表示,因为俄乌冲突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消费者和零售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预计 2023 年销售不会马上恢复。
库存调整将持续。10 月,美国服装服饰商店库存/销售比率为 2.15,库存增长趋势趋缓,库存水平比 2022 年最高点下降 3.6%,但同比仍高出 18%。
近两月进口急剧放缓。美国服装进口继 2022 年前三季度高速增长 16.6%之后,10 月和 11 月连续下降 4.7%和 17.3%;欧盟前 10 月累计服装进口累计增长 17.1%,但 11 月下降 12.6%;日本 11 月进口也下降 2.4%。
近期海外供应国出口大幅放缓
2022 年 11 月,美国自越南进口服装出现罕见下降,同比减少 4.3%。同期,美国和欧盟从孟加拉国进口服装也分别下降 9.8%和 3.5%。继中国之后,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也波及到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2022 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面料同比增长 22%,而 10 月增长为 0,11 月下降 11%,从另一侧面预示今年一季度东盟后续服装订单将进入下行通道。
价格对出口金额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弱化
2022 年 12 月,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平均指数为 1358.63,较 1 月最高点下降 61.3%,极大缓解了运费成本压力。预计 2023 年运价将进一步向疫情前水平回归。2022 年底棉花价格同比下降 35.5%,棉纱价格下降 19.6%,涤纶长丝和短纤价格同比在±3%内波动。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和国内消费的启动,2023 年原材料价格将止跌反弹。2022 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贬值 8.32%,创 1994 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新的一年,人民币汇率有望步入升值通道,对出口竞争力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产业转移趋势明显,需加快转型升级
目前海外供应链无论在产能规模、产品结构还是产业链完整程度上,短期内暂无法对中国形成根本性挑战。其产品高度集中于服装、家纺等终端消费品,从规模或结构上达到或超越中国仍需一个过程。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纺织原材料、尤其是化纤产品依赖程度较高。越南、孟加拉国等国纺织原材料的 60%以上从中国进口。应充分把握周边国家对我依存度仍然较高的时机,利用 RCEP 机遇,合理布局产业和贸易,加快转型升级,尽可能避免产业转移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服装出口行业仍具有较强内生竞争力
一是中国拥有完备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和高效的供应链。二是中国具有软硬件综合优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成本劣势。三是外贸新业态发展动能足。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对快速反应和柔性生产要求较高,近几年正是依托中国灵活高效且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基础才得以迅猛发展。而东南亚国家的产能集中在大批量、基本款产品,目前还难以承担“小快灵”的贸易模式。四是 RCEP 的实施,有助于中国和东盟这两个全球最大纺织服装生产中心进一步整合,实现 RCEP 区域内大循环,完成从“RCEP 制造”到“RCEP 消费”到“RCEP 品牌”的发展和飞跃。五是中国的超大单一市场规模为行业产能和发展空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023 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外需不足成为突出挑战,历史高基数影响继续显现,服装外贸运行将进一步承压,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出口下行压力较大,预计将延续甚至加剧 2022 年四季度负增长态势(2022Q4 服装出口同比下降 13.9%)。同时也应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中已具备明显竞争优势,在亚洲供应链中更处于核心地位,尤其是中国经济在 2023 年将实现整体好转,为稳外贸提供有力支撑。今后一方面要力促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中低端产品的国际份额快速下滑。在保持出口规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挖掘贸易创新增长点,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服装外贸出口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整理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服装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