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发展历史简单说
白茶是中国六大传统茶之一(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是一种微发酵茶。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覆盖着像银和雪一样的毫毛,白茶以白毫命名,是我们六大茶类中最纯净的一种,不仅因为它味道清甜,而且因为生产工艺非常简单,只需在阳光照射或室内萎凋后烘焙干燥即可。白茶的主要产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等。
白茶发展历史简单说
白毫银针全身满披白毫,干茶色白如银,外形纤细如针,故得高俏雅名。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在三十种名茶中名列第一位。白毫银针作为白茶的代表,被誉为茶中美女,深受颜控家族的喜爱。近年来,白茶市场非常火爆,人们对白毫银针的喜爱也在不断增长。白毫银针的价值在于采摘标准严格,难度大,周期短,产量低,价格高。
白毫银针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平时经常饮用白毫银针,可以提高人体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代谢,控制人体胰岛素分泌,促进血糖平衡。白毫银针茶可以保护眼睛。平时眼睛用得太多的朋友可以经常喝白毫银针茶来改善视力。
白茶发展历史简单说
白毫银针,味温性凉,具有健胃、提神的功效,它能祛湿退烧,常被用作药物。关于白毫银针的功效,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太姥山古代有绿雪芽,但现在叫白毫,其色香味独特,尤其是在鸿雪洞。其成品与珍贵的中药犀牛角一样,是治疗麻疹的圣药,在国外以黄金的价格出售。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建白茶的主产区是宁德市下属的福鼎市、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建阳区,包括中国的其他茶叶产区,也生产白茶。就福建白茶主产区而言,它仍然涉及数百万茶农的生计,是一个典型的富民产业。
我们可以找到的是2018年的数据。全国干毛茶产量261.6万吨,其中福建毛茶产量40多万吨,居茶叶生产省份之首。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和黄茶的产量分别为172.24万吨、31.89万吨、26.19万吨、27.12万吨、3.37万吨和80万吨。就产量而言,白茶的主要产区是福建,包括福鼎白茶、政和白茶,其他省份相对较少,3.37万吨的比例也不高。
白茶发展历史简单说
最早的说法是,白茶被用作药物,尤其是陈年白茶,它具有清热解毒、治疗儿童麻疹和防止适应气候的作用。在缺乏医疗保健的时代,白茶作为一种必要的家庭用品被海外华人带到东南亚。华侨的使用促进了白茶在东南亚的普及,随后茶叶进入流通领域。
回顾中国茶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茶业走的是名优茶的发展道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营茶厂白琳初级茶厂主要生产白茶,通过外贸公司,白茶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20世纪80年代,茶叶市场开放,白茶销售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外贸出口。福鼎还有专门生产白茶的个体合资企业,他们与省外贸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2000年后,白茶转向开拓国内市场,由于成本持续上升,出口市场容量和价格难以大幅扩大和提升,白茶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改善和发展。但与其他大品类茶叶相比,产量和产值仍存在较大差距,市场潜力和拓展空间仍然很大。
白茶的生产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春茶是主要的季节。夏秋茶产值相对较低,冬茶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春茶产值占年产值的60%以上,茶农对明前茶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决定了年收入的主要项目。过去,明前茶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天气,现在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流行病控制和天气条件是加剧鲜叶影响的双重不稳定因素。茶农面临着原料减产和鲜叶价格是否下跌的风险。然而,每年对农业材料的投资和人力管理成本相对固定。刚性成本支出与预期收入下降并存,预期收入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利影响。
白茶发展历史简单说
近年来白茶热潮席卷全国,当地白茶品牌企业可能会尽最大努力保持高端产品的价格稳定,以维护品牌声誉。疫情影响了消费市场,拖累了消费力的下降。白茶品牌企业的渠道经销商将面临压力。预计部分经销商将无法承受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双重压力而退出。这场危机还蕴含着机遇,考验着企业的专业水平和资本实力,能够承受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白茶企业将在未来赢得市场。困难是考验企业的时候,只有吃苦耐劳才能展现优秀企业家。
事实上白茶的生产已经从福鼎市、政和县、松溪县和建阳区扩展到闽东北的产茶县。其他省份实际上也生产白茶。未来茶叶将最终突破区域化,走向品牌化。高端白茶可能稀缺,陈年白茶势必受到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