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速卖通(AliExpress)优化入门 - 十年以上的圈子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涉及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多个领域。该模式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旨在复兴茶产业。 中南茶叶公司在“外销为主,内销服从外销”的经营方针下,各茶厂的茶叶按照下达计划直接上调。中南区的出口业务逐

宜红茶为何衰落?外销数量和区域告诉你答案。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涉及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多个领域。该模式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旨在复兴茶产业。

中南茶叶公司在“外销为主,内销服从外销”的经营方针下,各茶厂的茶叶按照下达计划直接上调。中南区的出口业务逐年扩大,1950 年出口 84482 担,1951 年出口 114243 担,1952 年出口 166748 担。这表明武汉作为外销茶叶的主要出口地区之一,承担着繁重的出口任务,宜红茶也主要从武汉出口。

1950 年,湖北全省收购红茶 35741 担,1951 年收购 54726 担,1952 年收购 78030 担。虽然收购量逐年增加,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鹤峰、五峰、长阳、恩施等县出口的红茶仅一万多担,产量远不能满足出口业务的需求。1955 年,湖北茶叶公司将鄂西部分青茶产区改制为红茶,改制地区包括宜昌、建始、宜都、兴山等县,重点是宜昌和建始。宜都茶厂和宜昌、恩施专区农商茶叶主管部门派出技术干部和工人到各县协助指导。因此,红茶收购量从 1954 年的 20691 担上升到 31507 担,增加了 52%。

1956 年,进一步扩大了红茶改制规模,将宜昌、建始、通山确定为改制重点地区。1956 年,全省红茶收购量升至 43224 担,比 1955 年增加了 37%,宜红茶品质也有所提高。经过两次大规模红茶改制,红茶产区从 4 个县扩大到 13 个县,产量翻了一番多。1956 年 12 月,湖北省发布通知,将茶叶列为国家统购物资,所有产茶的农业社、国营农场和个体农户,统一收购。统购期间,茶叶不得对外出售或自由贸易。从 1954 年至 1965 年,茶叶主要由国营和合作社统一收购。

国家在宜红茶的主要产制地宜昌和恩施相继建立了宜都茶厂和恩施茶厂,这两厂是全国宜红茶产制的核心。1950 年,中南区公司在汉口建立的汉口茶厂,主要加工湖红,但也加工部分宜红茶。茶厂计划年加工湖红 15000 担,宜红 5000 担,但当年宜红茶的收购量就达到了 15000 担,远超汉口茶厂的加工能力。为了解决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1951 年在宜都建立了宜都红茶厂,设计年加工能力 3000 担,当年实际加工了 3293 担,有效减轻了汉口茶厂的加工压力。随着宜都红茶厂加工能力的扩大,宜红茶不再调往汉口加工。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决定发展机器制茶事业,因为这是降低成本、争取国际市场、保障毛茶价格和鼓励茶农生产的主要方法。政府遂决定在红茶区和部分绿茶区设立国营机器制茶厂,每厂全年产量平均以一万担精茶为标准。1950 年内将成立这种茶厂二十所。中国茶叶公司为了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结合鄂西茶区实际情况,筹建宜都茶厂。

宜都茶厂于 1951 年 9 月建成投产,全厂占地 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1594 平方米。建厂初期,茶厂只有少数原始机械,80%的工艺需要手工生产,年产能力较小,工艺也不稳定。1955 年开始,茶厂进行机器更新工作,逐步用铁木结构机械取代原始的手工制茶工具,初步改变了设备落后面貌,但仍然是单机作业,各作业机上茶下茶仍需要人力搬运。1965 年后,才开始安装联机式流水作业线,原料投入后,可以直接收回半成品,加工能力大大提高。

由于宜都茶厂生产的宜红茶直接出口苏联,颇受苏联方面的重视。苏联方面负责进口宜红茶的官员、专家为了解宜红茶的产区情况、生产工艺,监督产品质量,要求来宜都茶厂访问。1955、1957、1960 年苏联专家三次成功到访,引起全国的轰动。苏联专家三次访问宜都茶厂和宜红茶区,极大地鼓舞了茶农生产红茶的热情,促进了宜红茶生产的发展,也提高了宜红茶的知名度,扩大了销路,对苏易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恩施茶厂筹建于 1958 年,1961 年正式开工生产,年加工能力 3 万担左右。全厂占地面积 2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8000 平方米,建厂初期设备简陋,年生产能力受到限制。虽然恩施茶厂生产规模较小,但它和宜都茶厂都是专门加工生产五峰、鹤峰、长阳、石门(设厂初期)和恩施地区宜红茶的工厂,具有重要地位。恩施茶厂的规模小于宜都茶厂,但减轻了恩施部分地区茶农的运输负担。

新中国成立初期,宜红茶出口苏联是在汉口完成的,宜都茶厂和恩施茶厂生产的宜红茶都运往汉口。按照中国茶叶总公司的分工,武汉主要负责苏联、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一些国家。出口这些国家的商品主要是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由中国茶叶总公司与购方专业公司签订商品交易合同,包括茶叶规格、品质、包装、运输条件、交货期限、支付等。这种易货收入的外汇,称之为“记帐外汇”。总公司与对方签订合同后,下达区公司,区公司按照下达合同规定的茶号、数量、金额、交货期、交货港站交货,办理结算。

出口的茶叶主要是红茶和紧压茶两大类。对苏出口的红茶是不经拼配的原装茶,包括宜红、湖红、宁红等;向东欧国家出口的是经过拼配的红茶,称之为“号码红茶”,如红茶 2010,2 代表武汉,10 代表中上级茶;9012 红茶是代表以六级宜红为主拼有少数五级宜红的茶叶;9001 代表七级宜红;2010 以宜红二级为主,2011 以宜红三级为主,2012 以宜红四级为主,2013 以宜红五级为主,各号茶一般的拼配比例是宜红占 50%~60%,湖红占 20%~30%,川红、宁红占 10%~20%。

宜红茶有多种代码,表明宜红茶种类多,品质多样。宜红茶出口时首先开出货单,向苏方驻汉代表布样,经苏方确认签字后通知仓库打包、编号、刷唛、装车运至苏联港站。货物起运后,凭发票、装车单、磅码单、铁路运单、商品检验证等单据向中国银行汉口分行办理结汇手续。交付东欧其他国家的茶叶,经上海装船出口,委托上海茶叶公司协助办理装船和报关手续,凭装船单和清结提单及船上大副签字,向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理结算手续,并转汇至汉口分行中南区茶叶公司账户。由于东欧国家在我国没有验收代表,茶叶品质由我方负责,运到对方港口再对样验收,如有问题再协商处理。

宜红茶区面积较小,且主要是生产中高级红茶,产量有限,所以在武汉出口红茶中的比重不高。宜红茶在武汉红茶出口中不到五分之一。1960 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出口苏联的红茶数量减少,宜红茶占红茶出口的比重有所提高,但这种趋势很快由于国内局势变化而中止。

(安根团队摘自黄祥深等:共和国成立初期宜红茶的产销问题探析)

安根团队,由 20 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组成,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

宜红茶为何衰落?外销数量和区域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