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解决语言壁垒与版权保护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吴义勤谈网文出海
2023年在杭州举办的网络文学产业博览会上,粉丝举着标语拍照。视觉中国图
多部网络文学作品在海外被热捧。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支持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全行业海外营收规模达40.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87%,海外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义勤注意到,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文化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网络文学在海外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特别是Z世代的年轻人,他们喜欢中国的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吴义勤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影响力,吴义勤在提案中给出建议:推进AI翻译的产学研合作,加速拓展多语种市场;设立专业奖项,构建网络文学IP立体化出海格局;加强版权保护,为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保驾护航。
他希望各方联动,搭建文字、影视、游戏、动漫的多元化产业链条,克服语言壁垒,解决版权保护难题,共同发力加速网络文学出海。
吴义勤。受访者供图
改变中国文学刻板印象
南方周末:你今年为什么会关注“网络文学出海”这一问题?
吴义勤:一方面,现在网络文学出海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海外的影响力也比较大。中国网络文学的用户,在海外已经覆盖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用户日均阅读网络文学达到90分钟。
另一方面,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文学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而在文学中,网络文学有特殊的优势。由于网络文学体量大,写作群体比较年轻,同时要求也相对自由,没有篇幅和表达规范的限制,对于传统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尽情展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比较充分。
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海外对中国文学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偏见。一些海外读者认为中国文学都是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化的、宣传化的,因此他们本质上对中国文学存在抵制或者不信任的情况。而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娱乐性、故事性和文化特性。网络文学的受众群体以Z世代的青年人为主,并且进入了海外的青年文化和流行文化层面,这是一种很本质的文化交流。
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上,网络文学出海是比较有效的途径。既然海外读者欢迎,有经济的保障,同时又有技术方面的条件,我觉得应该助推“网络文学出海”。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吴义勤:从风格上来说,网络文学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在题材的处理上会比较放松,对于历史的方方面面,会有很松弛、细腻的处理,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历史的好奇,让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同时,网络文学对海外读者的吸引力可能在于,这跟他们想象中的、对中国文学的刻板印象——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文学面貌是完全不一样,打破了他们的认知偏见,造成冲击。
另外,一些网络文学更强调情节故事,整体上节奏比较快,戏剧性、命运感强,这些本身就更打动人。
南方周末:据你了解,目前海外网络文学市场大致是怎样的?此前网络文学出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吴义勤:海外网络文学要比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慢一个阶段。一开始,海外网络文学还处于简单的阅读阶段,网络文学慢慢地被海外吸收。过去只是单纯的文字阅读,影响力还是比较小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文出海从最初的海外出版授权,到海外平台搭建与网文内容输出,从开启海外原创及输出IP改编成果,再到联动各方共建全球产业链、共同进行内容培育和IP开发,中国网络文学全球化日益深入。
由于网文改编影视、改编游戏、改编动漫的发展,网络文学出现了IP化、产业化的趋势,网络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变大。一个影视作品被传播到了海外,读者特别喜欢,他进而就会想阅读原著。比如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庆余年》,目前已经被翻译成13种语言传播到海外。《庆余年》的第一季在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迪士尼就预购了第二季的海外独家发行版权。《卿卿日常》在Rakuten Viki(成立于新加坡的海外视频平台)用户评分9.5分,《赘婿》《开端》等剧集被国外购买了影视翻拍权。
影视类改编作品的影响力确实是比较大的,相比读文字,它还是要更直观、更具吸引力。一些读者在看完影视改编之后,会对原著的文字有着更深的渴望。
根据《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截至2023年10月,海外网络作家已有约40万名。很多人还进一步地受影响,也想在网上进行写作,这种互动是挺好的现象。
南方周末:现阶段在推动IP出海方面有何建议?
吴义勤:随着网络文学产业链的日益成熟,网文改编的影视、动漫、游戏、有声产品等多元内容形态不仅丰富了国内的数字文化消费市场,也让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从文字出海走向IP立体式出海。多位海外网络创作者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接触中国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动漫作品后对原著产生兴趣,最终从网络文学读者转变为创作者。由此可见,IP改编的协同出海有助于中国网络文学实现更广泛的国际传播。
我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完善国际交流平台,设立网络文学及其改编作品出海的相关奖项,激励IP出海持续升级扩容,加速构建IP立体化出海格局。一方面,继续组织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等行业活动,以此为平台颁发文字类作品的出海奖项,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翻译出海。
另一方面,在动漫游戏博览会、电视节、电影节等下游产业的国际交流活动上,考虑增设网络文学IP专区、专项或专馆,并向优秀作品颁发专业奖项,以此向海外机构推介优秀的中国网络文学及其改编作品,促成海外发行甚至共同开发等国际合作,以奖促建、促融、促进,为IP出海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开放新窗口、搭建新桥梁。
南方周末:你建议设立专业奖项,此前网络文学激励方面做得如何?
吴义勤:现在民间对网络文学的一些激励和措施都是有的。我觉得在国家层面,可以设置一些统一的、高规格的、标志性的,关于网络文学出海的一些激励措施,可能会更有号召力。
现有的各种平台都会有对网络文学出海的支持。但是像电影节、游戏节庆、动漫节庆的时候,其实对网络文学IP板块可以更重视。在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上,对于网络文学IP有一些设置,可能会更加丰富。
语言壁垒与版权保护难题
南方周末:目前网络文学出海面临怎样的挑战?
吴义勤:语言是网络文学出海的首要障碍。传统翻译速度慢、成本高,难以满足海量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需求。
网络文学的优点是它可以天马行空,不需要考虑篇幅,可以把想写的东西都展示得很充分。但这带来的缺点就是太长了,一个短篇是50万字左右,中篇200万字左右,长篇小说达到500万至800万字,翻译的要求就很高。汉语对外翻译本来就比较困难,需要靠人力,而翻译量这么大,翻译一部长篇小说更为困难。
翻译的质量也是一个问题。全世界真正精通汉语的翻译家数量很少,翻译人才缺乏。这是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的很大问题。
南方周末: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
吴义勤:现在我觉得AI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当前,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高速发展,为网络文学出海翻译带来创新增量。有报告显示,借助AI,网文的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已经支持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翻译。
但是AI需要进行语种训练。AI的英语翻译做得很好,准确率很高,小语种就不行。此外,AI翻译仍然面临翻译标准不统一、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小语种语料储备不足等诸多挑战。
我们需要对AI翻译进行产学研的研究推动,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一键出海。
我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推进AI翻译的产学研合作。一是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二是整合资源统一标准,通过建立网络文学多语种语料库,增强AI对多语种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保障作品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本地化适应性,以此提升整体内容的翻译质量,从而让不同母语的海外用户能通过阅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南方周末:在此之前,能快速生成写作文本的ChatGPT引发热议,在你看来,新技术是否会对网络文学领域造成冲击?
吴义勤:ChatGPT大家讨论了很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双刃剑。这种技术对文学,包括对我们的生活,都会发生很大的冲击。但是它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会比较漫长的,需要经历一个慢慢碰撞的过程,才能够有对它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对于新技术,我的态度首先是我们要积极地拥抱它。比如刚刚提到的翻译,在过去我们觉得语言的翻译有着高度的障碍,但是现在技术得到发展之后,AI翻译其实解决了很多的文化交流、语言交流的问题。
但是我觉得ChatGPT运用到创作中,对于知识的产权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ChatGPT的语言训练材料都是人类自古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如果它用这些来进行创作,在今天把这些语料重新组合,如何判断是否侵权?其实都是新课题。我觉得其实没必要恐惧它,但还是要认真对待。
另一方面,大家可能会认为技术缺乏人文性、情感性的内容,在这个方面它永远没法达到。我觉得现在的技术发展到最后,也许它情感性的东西也会增强,也是有可能的。
南方周末:除了语言壁垒,网络文学出海还面临什么问题?
吴义勤:另外一个问题是,网络文学有版权保护难题。版权保护是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基石。没有严格的版权保护机制,权利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网络文学的海外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市场的版权侵权问题频发,给创作者和出海机构造成巨大损失。
在国内出版或者网站发表,都要求要登记,管理比较规范。在国外,有时候私人的网站、出版社随时都可以复制,版权保护就更困难。这也需要探索一个跟海外合作的机制,找到各种渠道的版权保护方法。
南方周末:你去年的提案提到要巩固网络文学盗版治理成果,此前的盗版现象在海外市场严重吗?
吴义勤:版权保护其实在国内也是一个老问题,现在也在逐步探索一些办法和规范。在我们去年提了提案之后,国内有关部门都很重视,都在联合探讨很多办法,包括维权方法、异地管辖的问题,都有很正面的回答。但是在国外就需要有外交部门跟有关国家进行对接。有时候国内国外的法律还不一样,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跟对方签订相关协议。
南方周末:你对于加强版权保护有何建议?
吴义勤:建议相关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指导与协调作用,持续完善跨国版权保护机制。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推动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签署双边或多边版权保护协议,提升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版权保护力度;行业协会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收集和分析国际版权侵权案例,提醒会员单位注意防范,并在必要时提供专业的版权维权服务。
建立网络海外组织平台,将侵权现象进行信息的交流汇总,这也是有好处的。因为海外版权首先需要知道的信息,就是谁侵了你的权,侵了什么权。有时候版权方都不知道自己被人侵权,这个信息交流平台就很重要。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实习生 梁栋
责编 何海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