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哪个产区的最好?你一定不知道答案!
红酒看酒庄,白茶看产区,在白茶的世界里也有等级之分。
福鼎虽小,但产白茶的乡镇众多,因此白茶爱好者中也存在一定的鄙视链。要对福鼎白茶进行小产区划分,需要比较各地的历史、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品种特色以及风格指南。
历史悠久,却低调内敛
谈到白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太姥山,作为白茶的发源地,其声名远扬,实力毋庸置疑。然而,在福鼎当地人心中,磻溪的地位更为重要。
磻溪之所以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早期交通不便,磻溪远离市区,其茶香也被局限在深巷中,知名度不如靠近市区的白琳镇和点头镇。此外,早期磻溪的茶叶大多被冠以太姥山及其他茶山的名号在市场上流通。
实际上,磻溪的茶叶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279 年。这里山高路远,茶园多为当地居民祖辈种植,由于交通不便,茶叶通常被运到外地作为原料,因此其历史虽悠久,但名声不显。
不过,随着交通的改善、宣传和推广,磻溪镇的白茶逐渐为人所知,其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磻溪镇制茶历史悠久,传统技艺精湛。
天然环境,位置优越
福鼎地势总体呈现东北、西北、西南向中部和东南沿海波状倾斜的态势。除港湾地带存在冲积小平原外,其余均为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形。山丘地占陆地总面积的 91.03%,盆谷平原占陆地总面积的 8.97%。
福鼎的最高峰是西部的青龙山,位于磻溪产区境内;南部的最高峰是太姥山主峰覆鼎峰,也在太姥山产区境内。
高山白茶的产区有:西南的磻溪镇、东北的太姥山镇、西北的管阳镇。
平地白茶的产区有:点头镇、白琳镇、福鼎市区。
磻溪镇的茶园大多位于深山之中,远离污染,高山云雾孕育出了真正的好茶。
可以概括为:优越的天然位置为磻溪提供了优质的高山白茶基础。
茶品优劣,气候是关键
福鼎濒临东海,太姥山屹立于东海之滨,具有显著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平地茶区,如点头镇和白琳镇,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来了丰富的水、光、热资源,看似为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
茶树喜光而耐阴,忌强光直射。山涧中漫射光多,湿度大,更适合茶叶的优质生长。就像我们对武夷岩茶三坑两涧的追求,正是因为其小气候条件无法复制。
对于茶叶来说,“高山出好茶”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有个不成文的说法,称点头镇为“潜山系”,管阳镇为“高山系”,磻溪镇为“深山系”。
磻溪是真正的深山白茶产区,几乎没有工业污染,也远离海洋,不受咸湿海风的影响!
深山是磻溪白茶优质品质的必要条件。
高山云雾,出好茶
磻溪境内拥有福鼎的最高峰青龙山,还有 7 座千米以上的高山:鸡母尖、目海尖、大尖顶、牛桐坡、葫芦门冈头、流米仔等,可谓是“福鼎屋脊”。
磻溪的总体海拔在 600 米至 1200 米之间,具有明显的高山云雾特征。
正如我们所知,“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非常大。
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 度,高山上气温较低,湿度大。这种温湿度在无形中调节着白茶体内的各种生物代谢(促进氮代谢,抑制碳代谢)。此外,昼夜温差也较大,非常有利于白茶的生长和养分积累,从而形成高甜回甘的品质。
磻溪从卫星云图上看是福鼎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超过 80%,山上常年云雾缭绕;空气和水文条件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土壤以黄红砾壤为主,有机质和矿物含量丰富。这些都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有力证明。
综上所述,磻溪高山所产的白茶通常更甜,回甘更好。
五大产区,各具特色
太姥山是福鼎白茶的原始发源地,因此在福鼎众多产区中具有最高的知名度,但由于其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茶叶品质并不十分出色。
白琳镇自清朝以来就是著名的茶叶出口基地;点头镇则拥有闽东最大的茶花交易市场,并且在茶园面积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然而,由于海拔的限制,茶叶积累的营养物质较少,香气较淡,味道单一且不耐泡。
因此,这两个镇产出的白茶品质大打折扣。但这两个产区的特色不在于生产优质白茶,而在于其庞大的茶叶交易市场,类似于普洱市作为茶叶集散地的作用。
管阳镇是一个不错的高山区,但显著特点是产区内降水丰富。
这乍一听是一个优点,但管阳镇丰富的降水已经影响到了光照,使得白茶生长在降水丰富但光照稀少的环境中。
受此影响,管阳白茶虽然叶片肥厚,但口感不够醇厚,香气也不够持久,总体上不耐泡。
磻溪镇地处偏僻的山野,人烟稀少,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
这里被誉为福鼎的“肺脏”,森林覆盖率高达 80%,植被丰富多样。
这里的海拔足够高,茶叶积累了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等营养成分,茶叶生长得饱满肥厚。
此外,这里的茶园多由当地居民祖辈种植,后期疏于管理,茶树龄长,人工干预少,无意间形成了高品质的茶青!
可以说,磻溪是福鼎生态环境最好的白茶产区之一!
白茶的制作过程不炒不揉,只有萎凋和烘干两道工序。由于制茶工艺相对简单,因此茶叶本身的品质优劣在杯中一目了然。
磻溪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到土壤质地等方面,都为茶叶提供了极佳的先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