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订单回流 2000 亿,这是“昙花一现”还是“产业转移新起点”?
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供应链危机为中国纺织业带来了大量回流订单。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服装出口额增加近 3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099 亿元)至 1702.6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此之前,由于纺织产业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中国服装出口已连续多年下降。然而,疫情带来的产能回归可能难以持续。安永咨询服务合伙人周亮对第一财经表示,一味依赖过去的低附加值发展模式,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中国应回归正轨,向服装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升级。
在外需恢复和疫情导致的订单回流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服装出口时隔五年再次突破 1700 亿美元大关。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 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 3154.7 亿美元(该口径不含褥垫、睡袋及其他寝具),同比增长 8.4%,创历史新高。其中,服装全年出口额为 1702.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为近十年来的最大增幅。
中国目前仍是世界第一大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随着国内成本的上升和国际采购趋势的转移,中国服装出口额在 2014 年达到 1862.8 亿美元的峰值后,逐年下降。2020 年,受疫情影响,出口额一度降至 1373.8 亿美元,回到 10 年前的水平。
近十年的服装出口数据显示,2021 年的增长率曲线尤为突出,呈现出陡峭的逆势增长。在 2021 年,对外服装订单回流超过两千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 1 月至 11 月,服装行业产量达 213 亿件,同比增长 8.5%,这意味着对外服装订单一年增加了约 17 亿件。
周亮对第一财经表示,由于中国在疫情期间较早且较好地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产业链基本恢复,相比之下,东南亚等地因疫情反复而影响生产,使得欧美日和东南亚采购商将订单直接或间接转移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服装产能的回归。
具体到出口国,2021 年中国服装对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 36.7%、21.9%和 6.3%,对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 22.9%和 29.5%。
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大纺织服装出口市场的地位依然稳固。2021 年,中国对美服装出口额首次突破 400 亿美元,达到 411.3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一方面,在美国财政货币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市场需求出现了补偿性爆发,美国服装零售屡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尽管中美经贸摩擦不断,但拥有高效、稳定产业链的中国仍然是采购商最理性的选择,美国对中国服装产业仍有依赖。
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竞争优势明显,不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还拥有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在疫情期间,中国作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中心,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综合优势,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央视此前曾报道,受疫情影响,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无法保证正常交货,欧美零售商为确保持续供货,将大批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广东佛山市力高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生曾表示,2021 年年中工厂的订单就已经排到了年底,来自澳大利亚的订单甚至排到了 2022 年。
然而,疫情减缓了纺织产业向东南亚等国家的转移。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纺织服装制造将继续加速转移到东南亚等地。浙江纺织品服装企业健盛集团在 2021 年的半年报中指出,“向要素成本更低、关税争端扰动更少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中低端产能仍是大势所趋。”
国内一件 T 恤的制造成本是东南亚的 5 倍。一位服装行业人士表示:“一件孟加拉生产的纯棉 T 恤,当地原料加人工成本不到 1 美元,到欧美终端市场折扣店卖 5-8 美元,而在广东生产同样原料的一件 T 恤,人工成本超过 5 美元,市场价格得翻倍。”
“以前中国劳动力便宜,所以欧洲成衣商都愿意来中国拿货,现在印度、孟加拉、土耳其取代了这种优势。”上述行业人士表示。
中国在各大进口国的市场份额正逐年下降。2021 年 1-11 月,根据进口国(地区)统计,中国占美国、日本进口服装份额分别为 30.6%和 56.9%,较 2020 年的高点分别下降 8.5 和 1.8 个百分点,即便相较于疫情前的 2019 年,美国市场的份额也下降了 2.6 个百分点。而在 2009 年,美、日两大市场进口的中国服装份额占比分别达 36.6%和 82.9%。
随着东南亚等地复工复产速度的加快,订单再次从国内流出,中国服装在发达国家市场的份额恐将持续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周亮认为,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东南亚转移,形成区域产业链,是未来的大趋势,而对于中国来说,这类出口减少不一定是坏事。
尽管拥有逾 1700 亿美元的服装出口额,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 年出口服装行业的营业利润率不到 5%,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近年整体利润水平还在持续下降。
一位行业人士直言,中国纺织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今后应加大产业升级力度,追求适度利润。
纺织服装价值链包括原料生产、面料生产、产品设计和纺织服装制造等,其中纺织服装制造是服装价值链中利润率较低、竞争最为激烈的环节,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
周亮认为,如果一味沉浸于过去的发展模式,发展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国际贸易中代加工的订单对中国经济没有什么好处。”他表示,“GDP 和就业上去了,但利润附加值没有留在中国,被上游全拿走了,而牺牲的是我们的环境和能源。”
致景科技联合创始人陈钟浩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提到,曾有政府表示,国家在电力能源上对企业进行用电补贴,但部分企业生产一些毛利仅 3-5 个点的产品卖出,甚至还赚不回能源的消耗。“无论是国家还是行业,都希望对产业整体的结构进行重构和升级,对低端的产品进行逐步淘汰。”
在服装产业链中,面料生产、产品设计是实现价值链增值和高附加值的环节。服装的面料工艺与高科技密切相关,属于技术密集型环节,而产品设计则需要经济和文化的共同支持,属于智力密集型的环节。
“疫情迟早要过去,中国得往产业链的高端环境去发展,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科技型的产业。”周亮认为。
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日本等纺织大国走过的路,其转型经验或许可供参考。全球纺织业共经历五轮大迁移,从英国到美国,美国到日本,日本到韩台港到中国大陆,再从现在中国部分迁移到东南亚。
纺织工业对日本经济的振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上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提升等因素影响,日本纺织品出口大幅下滑。此后日本政府加大了对高端化纤材料和纺织机械的研发投入、注重培养高端服装设计人才,并将低端制造环节移往国外,国内集中资源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流行成衣、服饰用品等。
目前,日本拥有三宅一生、KENZO、优衣库等世界知名服饰品牌,并有着仅次于美国的顶尖化纤技术,日本东丽公司是“新材料之王”碳纤维的全球最大制造厂商,拥有全球超过 30%的碳纤维市场份额。目前我国的碳纤维材料仍严重依赖国外进口,2019 年约 20%的进口来源于日本。
尽管有疫情带来的制造产能回归,但中国还是要回到产业升级的正轨上,如日本等国曾经历过的,剥离低端制造环节,投入纺织服装产业高附加值的环节。
中国不仅拥有雄厚的服装产业基础,更有着新的人口红利——广大的中产消费人群,成为纺织服装工业强国只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