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谷歌seo海外推广运营笔记.globalso - 超牛的专家

事实上,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一直与日俱增。在位于非洲南部国家的首都和一些大城市里,你向任何一个非洲黑人问时间,他们的腕表可能基本都是中国货。其实,还有许多你根本想不到的中国商品,它们虽然在国内并不起眼,但在非洲却几乎成了标配和硬通货~图/知乎

让非洲老铁欲罢不能的“中国货”

事实上,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一直与日俱增。

在位于非洲南部国家的首都和一些大城市里,

你向任何一个非洲黑人问时间,他们的腕表可能基本都是中国货。

其实,还有许多你根本想不到的中国商品,

它们虽然在国内并不起眼,但在非洲却几乎成了标配和硬通货~

图/知乎

【清凉油】

在一众非洲热销国货中,清凉油永远排在第一位

图/百度知道

事实上,非洲及中东地区的兄弟热爱清凉油的传闻,由来已久。

对于清凉油所带来的魔幻体验,基本可以归纳为“吸一口上头,吸两口无欲无求”

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清凉力量,已成为非洲人民最追捧的“东方魔药”

图/B站

之前有报道称,非洲市场的清凉油价格及竟然达到了1美元1盒的高价,

而在国内,一盒清凉油仅7-8毛左右——翻了7倍多。

所以一旦你升起想去非洲旅游的心,

网上一众非洲游记攻略都会跟你说:在非洲遇到警察讹你,送风油精;遇到小贩不打折,送风油精;遇到有人为难你,送风油精;就算买肉的时候给摊主两盒风油精,也能获得优先挑肉权。

如何快速融入非洲的唯一办法,就是送清凉油

图/微博

甚至不止非洲,在Twitter上一些国外网友的彩虹屁,

就足以知道,清凉油在走出国门后有多受老外的欢迎。

图/推特

传说在埃及,还有个行家才懂得奥秘:

清凉油必须要经过中国人的手才最有效。

图/微博

【二手衣服】

有数据显示,

中国平均每年被丢弃的衣服约有2600万-2800万吨。

这些数量巨大的旧衣服,都被收去哪儿了呢?

答案就是——

非洲。

在中国的旧衣二手市场中,

有近乎一半的衣服,都穿到非洲兄弟的身上。

图/微博

位于肯尼亚最大的二手交易市场里,

每天都有刚飘洋过海的中国二手衣服,在这里被批发售卖。

图/小龙闯世界

印有“汉字”的各类T恤,在非洲成了抢手货。

图/微博

虽然非洲老铁们并不懂上面汉字的含义,但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知道,

胸前规整的汉字,就代表着时髦。

图/微博

对于二手销售商来说,

国内一斤6毛钱收购的二手衣服,只需要出个国门就能完成价值蜕变,

利润噌噌噌地往上翻了十几倍不止。

图/旧衣服网

对于

非洲兄弟

来说,

各种五颜六色的文化衫为黑色的躯干增添一道缤纷色彩。

“穿上之后,我似乎成为整条街最靓的仔。”

图/微博

【蚊帐】

身为中国人,或多或少都用过一款传统防蚊利器,那就是蚊帐。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蚊帐出口大国。

在2016年,就有超5000万顶的蚊帐走出国门,据说还被西班牙当成了“国宝”

图/ 非正式会谈

图/非正式会谈

在中非的关系渐渐密切之后,

因非洲气候燥热,蚊虫滋生,备受疟疾这种容易因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困扰。

于是当中国的蚊帐被卖到非洲后大受欢迎。

随着中国蚊帐的普及,非洲人民有效减少了非洲疟疾、登革热的发生,远比医疗服务更有用

只不过比较离谱的是,

或许是因为质量太好,蚊帐在非洲还被当地人拿去捕小鱼……

图/搜狐网

【老干妈】

都说辣椒酱香,那吃辣椒酱,是吃里面的辣,还是里面的香?

对嗜辣者而言,或许也无法正确地形容出来,最终都归结到一个词:下饭。

但唯有享誉国内外,被无数老外追捧甚至直至非洲的老干妈辣椒酱,

最能给人一种这样直观的感受:

在辣到怀疑人生的时候,味蕾又隐隐飘出一股的香味,香得就是这么具体。

老干妈这种与众不同的香味,把“下饭”这个词推升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运用了菜油、牛肉、鸡肉、豆豉以及博大精深的烹调艺术,

老干妈以「香得销魂」的辣酱迅速走红非洲。

图/微博

而且,他们还衍生出一种极为独特的吃辣手法,即——

不拌饭也不拌其它东西,吃完猛干一口饮料。

这种辣辣甜甜的初恋感,让非洲人爱不释手。

图/百度百科

不过在非洲,一瓶老干妈要

卖15美元左右,约120元人民币

,属于高端食材,

直播干吃老干妈

,则成为非洲最流行的

极致炫富手段

之一。

图/网易新闻

除此之外,还

在曾在90年代风靡全国的

两面针牙膏

占有非洲市场的

35%的份额

,占绝对统治地位。

图/非洲华侨周报

在非洲焕发新春的上海

凤凰牌自行车。

图/非洲华侨周报

以及,曾一年创下140万台销售量的

蝴蝶牌缝纫机。

图/非洲华侨周报

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Made in China”产品,已在非洲这片神秘的大地上,悄然而迅猛的“生长”。

让非洲老铁欲罢不能的“中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