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民出海潮:泡沫之后的求生路!
(本文深度,共4000字,共三节:1.生存需求、2.
方式和选择、3.红利行业,欢迎 点赞
、评论、转发、 收藏,
读完定有收获!)
年末了,很多朋友都很关心2025年的市场趋势?我个人认为,在当下国内市场体系下,体内通胀,体外通缩,国有经济继续做大做强等现象或将进一步加速,但如果外部因素不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的出口市场依然值得期待。
毕竟,自2023年开始的新锐出海潮,已经让我们从过去简单卖货的生意逻辑,逐渐变为了重在品牌输出的商业模式。
从报表上看也是如此,
2024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23.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进口16.75万亿元,同比增长2.4%。在这期间,实现外贸顺差规模达到6.3万亿元,已超2023全年外贸顺差总额。
而从产品构成上看, 机电类
产品出口额9.72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9.1%,包括智能汽车、光伏及风力设备等绿色新能源产品。此外,生物医药、 游戏潮玩等文化产品,
在海外表现十分突出。
这一点与日本90年代“长萧条”时期的“出海潮”在周期与特征上高度一致。
如果对日本这期间经济特点有感兴趣,请看上期我们聊的《日本通缩启示录:什么问题要治几十年?》。
今天,我们来谈谈日本为什么会在通缩之下出现出海潮,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
一.泡沫不在:出海潮之下相似的生存需求
当时间来到2021年,随着我们供需结构的微妙变化及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直面“内卷”的同时,开始关注起了出海的机会。要么公司出去,要么人出去,产业出海求生的需求变的越发强烈。
恰巧,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盘前后,也出现了与我们高度相似的产业出海周期, 从而掀起 了长达20年的“全民出海潮”
。
中日CPI对比趋势(数据来源:快易)
彼时的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直线上升,伴随着 通缩信号:返乡就业潮的兴起,
国内消费和投资持续走低,企业面临增长瓶颈,经济陷入通缩漩涡。
不巧的是,
此时的日本还承受着自80年代末开始的与 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
以及《广场协议》后汇率的波动。
为此,日本决定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前日银总裁
前川春雄发表了著名的 《前川报告》
同时,报告指出,
日本须将经济结构由过去的 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导向型
,以此适应未来“经济再平衡”的现实需要。
此外,报告还认为,
日本之所以屡屡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其根本原因是 日本产业结构与外国产业结构的摩擦
,为此,如果日本不想成为世界的孤儿,就必须主动调整结构以适应国际分工的需要,但这一过程会非常痛苦。
但此时日本的经济学界,普遍不愿承担
产业结构调整的痛苦。于是明面上扯着“前川结构调整的大旗”,实际上日本财政和央行,却选择执行 “通货再膨胀”
策略,其通过人为压低利率,实施信用扩张,超发货币去刺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涨,以此塑造 周期预期向好
的假象,并试图掩盖出口不畅,利润下降的 结构性事实
。
所以,日本当年“扩大内需”的本质是从 结构调整转向总需求扩张
,但我们知道,结构调整属于中长期政策,总需求扩张则是短期政策, 用周期的办法治结构,经济学的激素莫过于此。
从日本的经验看,也佐证了这个观点:若以货币刺激资本市场上涨,来人为编织上涨预期,继而拉动内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案可能并不靠谱,这或将导致市场出现 “不缺钱但缺资产”
的基本面脱钩现象,尤其是在外部因素不配合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更严重的二次衰退。
事实也确实如此,1992年的日本经济失去了增长惯性,以近90度的角度向下俯冲,开始正式进入“长萧条”。
就这样3年后,当时间来到1995年,伴随
着冷战后世界供应链体系重建,亚洲地区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韩国等市场的红利开始大规模释放,这些新兴市场缺乏资本、技术,但充裕的人力,旺盛的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且,其原有经济结构中的 生产力水平,远跟不上民众消费的真实需求
。
于是, 在“内卷”中艰苦度日,死拼“服务上限”的日本企业
,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纷纷将未来增长的希望转到了亚洲新兴市场,并通过庞大的日元投资及持续的技术转移,形成了 “再造海外新日本”
从日本的各种经济数据上看,也能反映这一进程。例如: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重,从1990年的6.5%,迅速提升到了2023年的49.4%,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从海外净资产看,
1990年日本的海外净资产约为32.94万亿日元,2023年的数字则是471.3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4.3倍。 而从海外净资产占GDP的比例分析,
这一数据则从1990年的10.3%增长至2023年的71.43%。
在数字之后的是日本各大财团的年度经营报表,占据少数人力成本的海外地区的利润贡献开始全面超越本土市场。
这种通过发展GNP来缓解GDP增长停滞的方式,为日元货币与债务信用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日本的“全民出海潮”,本质上就是由于国内市场长期通缩,以及经济刺激方案失效,造成的产业出海求生现象。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官房厅
二.泡沫不在:出海潮时期相似的方法和选择!
如果把当年日本对我们的日元投资,与今天我们对东南亚的人民币投资对比起来看,我们发现双方又出现了高度一致的画面。
日本当年的企业,之所以要掀起出海潮, 核心是获得生存所需的利润空间
第一.拓宽品牌海外影响;第二.重塑全球分工体系;第三.利用资本和技术换取市场;第四.寻求低成本的青壮劳动力。
而其实现的途径则是经典的 “产业三角循环”
首先,通过投资和技术赋能新兴市场;再换取其红利优势及市场空间;最后,将获得的超额利润,用于成熟经济体亟需的技术创新,并从资本市场获得更高的溢价,从而再次推动循环的开始。
同时,为了保证上述循环的可持续性,从策略上, 日企会组成财团,对市场进行统一投资
, 统一决策
,用多元化品牌矩阵,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供应链,进行自上到下的全链开发,这种模式不仅拯救了国内的产业链,也刺激了被投资国的产业发展。
其特点是依据财团中各成员的不同特点,将不同国家定义成不同的分工体系,实行 “大雁体系”
, 优化“国际分工”
当年的日本和我们现在一样,都是选择以制造业出海为先导,通过汽车与装备作为切入点,由大型企业率先出海,选择周边人口众多但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与出海先驱,一旦供应链领头羊企业开始深度的本土化运营,产业链上各中小企业必然出现跟随效应,从而在上下游释放出海量产业出海需求,由此就形成了完整的 “波浪式出海潮”
值得一提的是,从过程上看,谁先完成海外体系化部署,谁就能更早的吃到完整的产能转移红利。
日本当年,就是靠着这套模式实现了从追赶型经济体向被追赶型经济体的转变,由“日本制造”转向了“日本质造”,我们70后,80后记忆中那些过往极具性价比的日系产品,就是90年代日本“内卷环境下”锻炼出来的品牌“卷向世界”的杰作。
说完模式,我们再来看具体出海商品的构成,1994至2004年是日本制造业出海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标志信号,就是高端制造为代表的品牌长期占据出海的主力,如东芝、夏普、丰田等,而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则是2005年,在那一年日本服务业出海投资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留给 制造业的“黄金出海期”,仅仅十年!而随后,这一趋势就从产业变成了文化出海!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通过这类商品的出口,日本虽然深度参与了投资目的地国的市场建设,但在这一过程里,本土供应链也充分学习了日本的技术及经验,从而开始将其全面替代。
数据来源:Trading Economics
对此,日本企业也严格遵循了从成本导向到品牌导向的投资逻辑,在上述制造业的黄金期内,培养了日系制造的品质心智,从而为未来的文化出口铺平了道路。
日本其实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产业转文化的必然性,因此其在1996年提出 文化立国
这一点恰如我们的今天,2023年,泡泡玛特的海外收入已经达到其整体收入的50%,而其海外员工人数仅占其总员工数的17%。
从过程上看,日本当年的文化爆发很好的遵循了先产业后文化,先认识后认知的经典规律,这是因为文化是需要融合的,而产品只要替代就可以。
但有趣的是, 我们今天的文化出海明显快于当年日本
此外, 在产业和文化出海的过渡期内,会存在一个文科生就业先难后易的现象 因此文化出海的这轮红利,从日本经验看,文科群体就会是最大的收益者。
但相比过去,当下最大的变量就是AI和机器人。
综上所述,2024年很有可能就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元年,未来十年亦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全民出海潮。我们今天其实就在走和当年日本相似的一条出海之路。
资料来源CEIC
三.泡沫不在:出海潮时期有哪些红利行业?
当一个国家,由消费型社会转为储蓄型社会时,就会出现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全民现象。日本当年就是这样,自1992年开始,日本储蓄额每年增长达到5%,但CPI则是节节下滑,陷入了“储蓄型衰退”。
在严重内卷的背景下,全日本企业利润从1989年二季度开始下滑,最终在1993年三季度触底,三年间总利润下滑63%。
在这样的天崩开局下,2000年,日本企业利润重新回到1989年高位,2007年,全日本企业利润是泡沫经济前的1.5倍。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全民出海”,
那么当下的我们呢?2023年,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海外总利润约为
6680亿元,约占总利润的11.69%,这表明,如果我们参考日本经验,未来的出海利润空间至少还有6倍。
要弄清这其中的路径,我们就要回顾 日本1994年推出的国策:新技术利国战略。
即:第一步围绕优势产业抱团出海,扩散国家影响力;第二步利用优势产业带动全产业出海,在海外再造日本;第三步打造品牌文化壁垒,提升产品溢价。
这三步走战略,除了第一步利好龙头企业及大资本企业外,后续的两步则是普惠式利好,尤其是在就业市场, 出现了90年代末日本就业冰河期中的出海暖流现象。
日本在完成第一步优势企业出海后,第二步的全产业出海与第三步品牌出海,主要遵循了两个方向,第一是加大研发和营销的力度,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培育与保护中小企业;第二是从制造业扩散至非制造业,增加软性文化输出。
在这过程里, 日本除了大企业外能做大的企业只有三类
这里要提一句:泡沫前庞大而高贵的金融行业,在泡沫期后可以说成了困难户,超43%的从业者失业,这里面又有63%的人在失业后再也没能继续回到金融岗位。
受出海潮影响,日本中小企业破产潮得以抑制,海外订单开始回流反哺中小企业
而当时,日本最强的三大产业分别是 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装备,
因此,为了保住剩下的支柱,东芝、丰田、索尼等头部企业开始组成 产业联盟
他们将国内的产业链集中式搬迁到不同国家,把低端产品的产能转移到海外廉价劳动力市场,国内保留相对高端的高利润产能,并在海外各国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日本产业联盟,通过产业联盟兼企业协同合作,尽可能地用海外订单反哺日本本土供应商,之后再将这些反哺的供应商出海,从而形成一个海外订单反哺到再出海的正循环。
A股多元金融营收企业前十(资料来源:智研咨询)
#经济##金融##普通人如何应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你怎样看待日本#
#股市还会好起来么##品牌出海那些事##海外投资[超话]##为啥现在很能赚钱的公司都是国企#
汪文灏Roy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