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丝路源头:历史悠久的周村丝绸
李庆洪
大染坊丝绸
历史悠久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出现的丝织中心,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左右,即春秋时代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齐国给献素缯帛,飞龙凤皇相追逐”,反映了当时丝绸生产水平之高。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精细丝织品,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采布帛”,能够充分自给,而且还大量输出,畅销各地,以致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即《史记》,《汉书》所称道的齐“冠带衣履天下”。秦汉时期,齐国仍是全国的丝织中心之一。西汉时在临淄设有三服官,每年用精美的丝织品制作皇室宫廷所用的春、夏、冬三季的服装,“三服官主作天子之服。”也正是由于齐地的丝织品品种多,质量高,赢得皇室宫廷及官府的赞誉,使齐地的丝织品作为中原的骄傲走上了丝绸之路,或成为对外赠予的礼品。山东临淄的提花丝织物已尤为精巧,同时栽桑、养蚕、制丝、丝织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波斯、土尔其等地,使丝绸产品远销欧亚各国。
1934年,中华民国贸易部专门委派官员赵占元到周村进行调查研究,写了一篇题为《周村丝麻织业调查》的长篇调查报告,发表在当年9月份的贸易部经济专业刊物《工商半月刊》上。文章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考证了周村丝绸贸易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当时周村缫丝、丝织、印染和丝绸贸易各业的详细情况。他最后的结论是:战国以来齐地的丝绸业以於陵为冠,於陵即今日山东长山县之周村镇。周村东临渤海,西近运河,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品集散地。这样,从事丝绸贸易的西域和阿拉伯地区的客商被吸引而来就成为可能。当年车水马龙,来自东北、西北、南方以及国外的客商摩肩接踵。丝绸从这里出发,经陆路运往开封、洛阳和长安,并辗转到甘肃、新疆,越过葱岭,延绵4000多公里,运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各国。周村现存唐代摩尼教碑刻,记录了古代中国与波斯的文化交往;从水路通过登州、芝罘等海港,运往朝鲜和日本。至今,那些虽经岁月洗涤但仍保留着千余年来丝绸印记的地名和许多以蚕丝为素材图案的建筑装饰,无不形象地向世人传诵着一个个有关丝绸历史的美丽传说和曾经的辉煌。
淄博丝绸历经沧桑,几兴几衰。明中叶以来,由于历史的机缘,淄博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中心逐渐转移至周村。这个原来只有数千余户居民的村镇,到了明末,已发展成以丝绸生产和贸易远近闻名的经贸中心大镇。到了清初,以周村为中心的丝绸生产印染技术大大提高,加之山东境内所产蚕茧和丝的质量占绝对优势,朝廷减免了周村荒地税和市税。周村迅速成为中国北方商业重镇,开启了延绵数百年的鼎盛时期。“济南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周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旱码头”,这与丝绸业强劲带动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成为以周村为中心,辐射山东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奇观。
民国时期周村缫丝厂
丝业兴盛
民国初期,淄博桑园发展到了数万亩,淄博全境养蚕户达3.6万余家,最盛时年产茧达265万斤,成为全省重要的产茧地区之一。仅周村附近就有5000多亩,年产茧超百万斤。南至王村,北至长山,西至邹平,东至孝妇河,最适宜植桑养蚕。这一地区,特别是孝妇河沿岸,桑树叶质较厚,生产的黄色茧丝量丰实。用黄色茧所缫之丝,在上海出口市场,称为“鲁黄”,信誉颇高。1907年,周村生丝出口额160万两白银,茧丝出口额500万两白银。
民族制丝企业始建于周村,而且直至解放前夕,除博山有个福春恒丝厂外,都集中在周村。1894年,发明于日本的新法脚蹬织带机进入周村,劳动效率提高二三倍。20世纪初,小纩丝技术由南方传入,因为技术先进,丝的质量提高,有丰厚利润可图,因而一些丝绸商、银钱商、杂货商纷纷向丝织业投资,原有的机坊也增加设备或成立分厂。至1911年,周村的缫丝业有人力机100台,工人200名。1909年,李敬义与徐芳洲、马紫封合资4万两白银建立裕厚堂义记丝厂。1917年,牟平人孙子山投资4万两白银建立恒兴德丝厂,有人力机30台。1919年, 章丘人张相南、孟希文、李华锋又合资10万元创办同丰公司缫丝厂,有人力机100台。 后来,永聚公、文盛祥、庆兴、义新、太来、广诚等此小型丝厂又相继建立。在人力机缫丝业迅速发展和同时,有地厂家为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开始使用蒸汽机缫丝。裕厚堂率先添设意大利产缫丝机100台,国产卧式锅炉 1部,小型煤油发电机1台,进行机器生产。其后,同丰、恒兴德等缫丝厂也都使用了蒸汽机。1920年,同丰电气缫丝公司购置了60千瓦交流发电机1套,用于缫丝,使缫丝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1924年,邹平人张敬斋(一说张敏斋)投资1万元又创办源丰丝厂。以上4个大型缫丝厂相继都用机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使周村的丝业达到极盛时期,最高年产丝20万斤,其中机器缫丝占一半。1916年-1919年期间,全业年缫丝量平均达1500担,合15万斤。
裕厚堂是周村第一个近代化企业和山东第一个民族资本的缫丝企业。为此,裕厚堂的开拓者李敬义,作为商人被宣统皇帝破格授予奎文阁典籍和例授文林郎的封号,连他的夫人丁氏也被破例封为儒人,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殊荣。民国初年,中华民民国农商部给裕厚堂的评价是“关心试办,毅力经营”。为表彰它为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的功勋,民国大总统颁发七等嘉禾奖章。在同一时代,周村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开发丝绸生产工艺的同利公司,在中国北方率先建立了栽培优质桑树,选育优良蚕茧品种,改进缫丝加工工艺的专门机构,并开办了第一个丝绸技术专门学校,使周村形成了丝绸生产、科研、贸易的完整体系。
凯利丝绸织造车间
机杼声声
随着缫丝业的发展,促使丝织业提速发展。到1916年,周村就有丝织机1500余台,有技工、学徒达七八千人。有些大丝绸商和银钱商,每家还设立三四个至七八个机坊,这就形成了若干小集团。较大的有庆和永麻葛庄(庆字号)、广盛永丝绸庄(广字号)、丰字号丝绸庄(丰字号)等16个小集团,总计有600余台机。散布在附近农村的个体手工业者也发展到300余台机。
据赵占元1934年写的《周村丝织业调查》所载: “周村附近从事此项工人,计有4000余人,在同业公会机坊工人,盖占4822人。”
1920年,合记机坊从天津引进铁木提花机,取代了原木制提花机。同年裕丰、宝丰机坊聘用天津聚义提花工厂工人高子和为技师,试制和安装铁木提花机,指导传授提花技术。1924年,高子和等人在周村创办了一家提花纹制工厂,专为各机坊设计品种花样,砸制提花板。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增加了品种,提高了质量,加快了丝织业的发展速度。1925年,周村丝织业人力提花机增加到6000余台,工人3万余人,年产丝绸100万匹,合2500万米。1926年,周村丝织业全部应用铁木提花机,并将原来的线绳提综改为机械转动的纹针提综。改造后的织机比原本机提高效率35%以上,品种与质量均有增加与提高。1925~1930年,周村周围有丝场、作坊织机达1.4万台,职工近5万人,年产丝绸300万匹(每匹25米),品种30余个,主要品种有:加重花丝葛、线春、縠绉、轻花丝葛、轻线春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香港、南洋等地。1930年,顺兴成机坊从天津购买4台电力丝织机,电力开始应用于丝织工序。20世纪30年代,周村丝绸产品年产值580万银元,当时山东丝绸产值651.3万银元,周村就占到89%,产品覆盖大半个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丝绸之路”源头。1939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
大染坊布景
染坊崛起
周村丝绸印染业与丝织业同兴衰,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电视剧《大染坊》原型之一的东元盛染坊,创立于1898年,就是从经营染丝线开始的,经理人张启垣。1904年周村开埠后,印染业发展到染坊30余户,浆坊10余户。1926年,为适应人造丝织品的大量生产,印染业迅速发展到60余家。1929年后,先后出现了华鑫、新民、人和、东和、瑞有成、东合益等机器染坊。1931年后,印染业进入兴盛时期,全业最高年产量达1530万米。“七七”事变后,全业迅速衰落。1950年,周村尚有印染作坊23家。1951年10月,由公和、茂记、志诚、义成、鑫鑫染坊联营成立周村建业印染厂。1953年又有复兴、信成、成大、同心诚、兴记染坊并入。1956年1月,建业印染厂实行公私合营,又联合了11家作坊。合营时全部资金4.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3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共有从业人员216人,其中职工166人,资本家50人。1966年,公私合营周村建业印染厂改为国营淄博丝绸印染厂。通过行政合并、破产重组等多种形式,与原山东淄博丝织一厂、淄博丝绸复制品厂、淄博丝绸批发站等四家老国有企业被组合到一起,成立山东天力丝绸有限公司。2007年7月1日,组建成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山东唯一一家集织、练、染、印、丝绸复制品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企业。是全国宽幅真丝家纺面料的龙头企业,面料织造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是江北规模及产能最大的丝绸印染生产企业;是全国唯一的具有缫丝、织造、练印染、筒丝染色、长车轧染、家纺制品、丝绸工艺品、国内外贸易完整产业链的丝绸生产企业。
原淄博丝绸印染厂丝绸展销部
商贸繁荣
周村工业的兴盛,也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特别是胶济铁路开通以后,周村逐渐成了山东内地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周村的商业向以钱业、丝业、粮业、布业、杂货业五大行为主。商会在册商号就有1700余家。钱业是商业的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1912年至1915年,周村银钱业发展到80余家,到1921年鼎盛期达到108家,资本总额约600万两银子。丝业是周村的主要经济优势, 19世纪20年代,丝业繁荣,丝店亦兴旺,如恒和丝店于1915年成立,年营业额9000元;同和丝店于1923年建立,年营业额7500元;永和丝店于1926年成立,年营业额2万元。因此, 全国各地的商人都纷纷到周村购买丝绸。同时,周村的商人也派人到全国各地去销售,全国各地的丝绸都来司村交流贸易,从而使周村的丝绸经营一度成为全国之冠。
1925年,帝国主义国家人造丝进入中国市场。1931年后,日本人造丝大量走私进入周村。丝织业更加迅猛地发展起来,年产绸缎达300万匹,合6000万米。周村丝绸一度垄断江南市场。这时,除东北为日本所控制,销路断绝外。周村丝绸商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东南以上海、丹阳为据点,由当地商人再销至广东及南洋等地;在西南,以长沙、汉口为据点再销至西南等地。1937年,日军侵占周村,民生凋敝,蚕业破产,丝织业受到严重打击,丝绸商业也一蹶不振。许多商号将活动中心移至长江南北,或将资金移至西南地区。仅徐州的“山东帮”即有72家,垄断了陇海路东段的丝绸市场。因德国、日本等列强的不断入侵、掠夺及连年战乱,山东的经济到了近乎崩溃的边缘,号称“旱码头”的周村也衰败到历史的最低点。1945年日本投降时,全业开工者不过六七百台织机。至1948年3月,周村解放时,全业只剩机坊25家,织机50台。
淄博制丝厂缫丝车间
获得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周村丝绸重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48年织户发展到436家,织机增至643台,两年间增长到1000余台,品种增加到30余个。1953年9月1日,全国第一家政府投资建设的现代国营缫丝厂——山东人民制丝厂在周村建成投产;1956年,丝绸行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组建了三个全市最大的丝织厂和一个丝绸印染厂,还有三个丝织合作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古老的丝绸注入了新的活力。1981年4月,淄博市丝绸公司成立,统一协调管理全市的茧、丝、绸生产和贸易,淄博丝绸业快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为淄博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全市桑园面积达2000亩,零星植桑105万株。全业(不含乡镇企业)有缫丝机530台,8808绪;绢纺精纺2800锭,丝480锭;丝织机1368台,生产品种80余个;年产桑丝292.87吨,比1978年增长63.37%;丝织品1601.61万米,比1978年增长74.13%;印染丝织品1094.67万米,比1978年增长23.41%。周村已成为全国12个丝绸主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形成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服装制品加工、内外贸易、机械设备制造、科研、检验、教育等较完整的行业体系,在全国区县一级城市是独一无二的。山东省丝绸研究所、山东省生丝检验所、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均在周村。周村的丝绸工业总产值、桑蚕丝及丝织品产量、出口创汇、商品流通额等,都占到了全省丝绸行业的三分之一。1986年,周村生产丝织品1704.03万米,比1978年增长了近1倍,其中真丝提花产量占全省同类产品产量的一半以上。周村丝绸品种有100多个,出口品种达20多个,年出口量800万米,创汇2150万美元。周村已被列为全国12个丝绸生产基地之一。1978年以来,周村丝绸有36项(次)产品分别获国优、部优、省优产品称号。周村生产的双宫丝、双宫绸独具风格,双宫绸被称为“山东绸”,享誉海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