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功出海的关键:战略布局、本地化运营与品牌塑造
尽管国际市场前景广阔,但出海之路仍充满挑战。从东南亚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各国市场需求各异,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等,都是企业出海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1.全球产业生态布局
中国出口型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挑战。通过建立海外制造与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周边地区建设工厂,企业可以规避高额的反补贴与反倾销税,赢得更大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灯塔社《中国企业全球化深度洞察报告》
东南亚等国家因地理优势、人口较多消费市场潜力大,且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产业外移的重点区域。随着中国的电动汽车不断拓展欧洲市场,电动汽车、电池及相关供应链企业纷纷在匈牙利、德国等国设厂,满足当地消费市场需求,规避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缩短供应链并实现成本的最优化。墨西哥和巴西等拉美新兴市场,这些市场人口众多,消费群体规模大,同时辐射到北美和南美更多国家,许多出口拉美的中国企业从供应链和运输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决定到拉美设厂。
已有二十五年全球化经验的TCL,近日对全球化战略再次升级:一是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从输出产品转变为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二是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全球产业生态;三是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构建多元融合、兼容并包的文化与全球化管理体系。总结25年全球化发展经验,TCL 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认为,中国企业要提升全球化的运营能力,在全球范围加强产能和供应链的布局,突破全球化发展的“天花板”,真正实现跨国经营。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核心关键词是本土化,中国企业应积极融入当地,扎下根来,赋能当地产业链,为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本地化的必要性
在制造业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对于出海企业来说,更加贴近本地市场、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并强化品牌传播变得尤为关键。2023年,海信集团营收突破2000亿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42.6%,全球化进程不断提速。在海外业务的拓展中,海信总结出的思路和模式也为更多中国企业推进全球化提供了参考。海信倡导“Local for Local”的理念,就是为当地服务,和当地的民众、政府、工会、社会组织有效地融为一体,得到民众的信任。对此,海信集团控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少谦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的时候,面临的压力都会很大,要想走得好,就应该很好地融入当地。第一要不排斥,第二要积极地引导,第三要有很好的管理和经营成果被当地接纳,第四要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发展。中国智慧、中国管理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国际市场的洗礼后,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很好的做法。我们今后只要按照“天下一家”的理念去认真地实践,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能取得很好的进步。”
3.品牌建设,赢得国际消费者的关键
过去,中国企业常常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但随着全球消费者对品质、服务以及品牌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转变思路。中国企业出海由最开始的OEM(原始生产制造商),逐渐变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现在俨然成为OBM(原始品牌制造商),从传统的生产组装,发展为有技术专利和品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数字化转型网企业出海将关注品牌出海,全球化战略,合规与风控,供应链管理,数据保护与隐私安全,知识产权,税务,海外团队建设,海外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等企业出海、全球化相关全产业链相关环节。欢迎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