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出海:中国宠物产业的四大航道与品牌征途
追溯宠物视频产业的出海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宠物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角色转变。
这些转变背后,蕴含了何种深刻的意义?
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宠物食品产业的四种出海模式,以期为读者揭示这一领域内的市场动态、发展趋势及成功要素。
一、宠物产业四种出海模式
追溯我国及欧美国家宠物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归纳出国内宠物行业的四种出海模式。
称之为“模式”而非“阶段”,意在强调这些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存在状态,而是一个多元化并进的状态——以产品出海为主导,同时资本出海与渠道出海亦在稳步前行。
以代工模式起家,利用成本优势赢得份额
欧美及日本作为全球宠物消费的主力军,特别是美国,其宠物食品市场规模多年持续增长。
而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凭借对外开放机遇,承接了大量宠物产品代工订单,推动国内宠物食品行业产能迅速扩张;
同时, 益于中国在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的优势,出口品类以宠物零食为主。
尽管中国宠物食品产业在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主要代工客户仍集中在欧美的宠物品牌商及连锁零售商手中。
由于国内宠物食品行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偏低,且高度依赖海外代工订单,因此在对下游欧美大型客户的议价能力上显得较为薄弱,在全球宠物食品产业链中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面对日益严峻的贸易壁垒,国内宠物企业开启了资本出海的探索之路
2013年的抗生素事件导致中国宠物食品出口大幅下降,随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关税成本剧增,迫使国内宠物企业寻求海外建厂和收购境外品牌等策略以加快出海步伐。
除了海外建厂,收购已有品牌相较培育新品牌是进入当地市场更为快速且稳妥的途径。
然而,资本出海之路并非坦途,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面临着文化、供应链管理、产品品控等多方面的挑战。
因此,扎实的经营管理成为走通该模式的关键,对公司整体运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整体来看,相较于代工业务,采用资本出海模式的宠物企业数量偏低,主要集中在行业传统头部代工企业。
跨境电商助力宠物用品出海
宠物用品作为第二大品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相较于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在审查清关以及认证资质等方面的门槛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宠物用品品牌能够更轻松地进入国际市场。
然而,这也带来了出口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中国宠物用品品牌开始注重产品的设计感和科技感,例如,自动喂食器、智能厕所等智能化、设计感强的宠物用品,正逐渐成为出海的新增长点。
跨境电商和独立站等出海模式的成熟,为中国宠物用品品牌提供了更广阔的出海渠道。
此外,随着Tiktok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中国宠物用品品牌也开始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这为品牌提供了更多的出海机会和可能性。
品牌崛起,产品为王
参考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研究,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达到 3000-8000 美元水平,宠物产业就会快速发展。
放眼海外,东南亚宠物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据预测,2030年东南亚宠物市场规模将达250亿美元。
我国宠物食品品牌已大量出口至东南亚,尤其是低价宠物食品,满足当地初级喂养需求。
2023年,印尼、菲律宾成为我国宠物食品主要出口国。
然而,我国宠物食品品牌出海仍处于萌芽阶段,品牌效应尚未建成。
二、我国宠物食品品牌出海的重重挑战与大势所趋
通过透视宠物食品出海市场的历史脉络,我们得以窥见品牌出海的某些恒定法则,并将其归纳为我国宠物品牌出海的两大特质:挑战重重与大势所趋。
挑战重重:我国宠物食品品牌出海为何步履维艰?
我国宠物食品品牌出海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有五:
一是外部市场的严苛标准与渠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品牌难以立足;
二是国内宠物行业起步较晚,尚未孕育出绝对的龙头品牌与领先产品;
三是产品力不足,难以在海外进行差异化竞争或消费者教育;
四是营销宣传乏力,投入不足且经验欠缺;
五是国内外流行趋势的不匹配,导致难以打造爆款主粮产品。
大势所趋:为何我国宠物产业未来必将孕育品牌出海?
展望未来,我国宠物品牌出海之路必将渐宽。
首先,历史经验表明,出海是企业与品牌寻求增长的必由之路;
其次,成熟市场的品牌在全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足以支撑其开拓新市场,我国宠物品牌亦将如此;
再者,经过前期模式的铺垫,我国宠物产业已具备与欧美品牌直接竞争的实力。
综上所述,我国宠物食品品牌出海之路虽挑战重重,但亦充满机遇。
随着国内宠物产业的不断精进与产品力提升,叠加资本出海模式下的海外产能基础,我国宠物品牌未来必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