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考古突破:科技让宋代瓷器"开口说话" 揭秘海上丝路微观贸易
想象一艘南宋时期的巨型商船,静静地沉睡在南海海底,船身深埋着无数瓷器。八百多年过去,潮水翻涌,海底微生物爬过船板,锚链早已朽坏,唯有那些精致的瓷器仍闪烁着微光,诉说着古老的贸易传奇。
这艘名为"南海Ⅰ号"的沉船,是我们探索宋元时期繁盛海上贸易的绝佳线索,也是一座等待"唤醒"的时光宝库。
1987年,"南海Ⅰ号"沉船在偶然间被发现,自此,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缓缓拉开帷幕。历经数十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学者们从泥沙中拂出16万余件精美瓷器,为后续的研究与揣测埋下伏笔。
2021年9月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对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展开调查,确认了"南海Ⅰ号"与佛山南海区之间的关联。科技分析表明,宋代南海诸窑址生产的酱釉大罐曾经大量向广州输送,是当时广州公使酒库或私人酿酒作坊用来装酒的容器,又通过地方官府馈赠或贸易出口国外。
德化瓷器的生产与贸易模式研究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牵头的研究团队,对"南海Ⅰ号"沉船中德化瓷器的生产与贸易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国际顶级考古期刊Antiquity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无损分析与机器学习模型的运用,将"南海Ⅰ号"沉船中172件德化风格瓷器的产地细分至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研究亮点:
- 采用便携式无损分析手段,避免文物破坏
- 通过精细化产地分析,揭示瓷器具体来源
- 运用机器学习模型,精准判断瓷器产地
- 发现德化窑内部存在两个生产亚区域
瓷器如何"开口说话"?
研究人员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以无损地检测瓷器胎釉的化学成分数据。通过化学成分分析,能够识别不同窑场的"基因"特征。
研究发现,宋元时期德化窑分为盖德镇和龙浔-三班镇两个生产亚区域。这两个区域的瓷器胎釉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原料来源的不同和生产技术的差异化。
在"南海Ⅰ号"沉船的瓷器分析中,研究人员利用这些"基因"特征进行比对,精确辨别出每件瓷器的生产区域。结果显示,不同器型瓷器的来源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了当时德化内部的差异化生产或竞争策略。
墨书标记揭示贸易网络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部分德化窑瓷器底部有墨书标记,这些墨书通常为姓氏或姓氏加花押款。这些标记并非在瓷器生产时由窑工添加,而是在贸易过程中由商人或中间人书写,主要用于标识货物的归属。
研究发现,同一姓氏的标记往往集中于某一区域的产品。例如,带有"蔡"字墨书的大盘全部来自盖德区域的窑场。这种集中性分布表明,某些商人与特定窑场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这些墨书标记不仅是简单的货物归属记录,更成为解读宋代外销瓷贸易网络的重要线索,勾勒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外销瓷贸易的动态景象。
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这项研究的发现,未来"南海Ⅰ号"及相关沉船研究将关注以下领域:
- 继续跟进广东南海窑风格陶瓷器研究
- 深入研究龙泉瓷器、景德镇瓷器等其他风格瓷器
- 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上其他相关沉船材料的对比研究
- 重构船上社会生活和海上国际贸易网络
这项研究不仅为"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网络与社会互动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让瓷器"开口说话",我们得以一窥八百年前繁荣的海上贸易景象,感受宋代海洋文明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