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搜索引擎SEO推广.Ahrefs - 安心的达人

去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达 6 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也实现增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在 3 月 1 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来看,外贸基本

今年外贸增长压力重重,中国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增长?

去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达 6 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也实现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在 3 月 1 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来看,外贸基本实现了“开门稳”。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企业的订单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出口仍将延续去年高增长态势,实现“开门红”。

2021 年 12 月 7 日,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大量装满货物的集装箱等待装船远航。图/IC photo

今年前两个月外贸实现“开门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中指出,要多措并举稳定外贸。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要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要积极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要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要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助力外贸降本增效。

王受文在 3 月 1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进出口规模连续跨过 5 万亿、6 万亿两个台阶,达到 6.05 万亿美元,增速达 30%,创 2010 年以来新高。今年在如此高的基数上实现增长,压力很大。

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看,外贸实现了“开门稳”。王受文介绍,今年将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2 月 6 日,在山东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一艘货轮靠泊在码头进行装卸作业。图/IC photo

一是做好稳外贸政策的落实和储备。要把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实到位,把金融保险等惠企举措用足用好,把贸易便利化措施抓实抓细,全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保订单、稳预期、拓市场。同时,要密切跟踪外需以及外贸形势,加强监测和预警,做好政策储备。

二是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商务部将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加工贸易稳定发展,培育新一批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试点,深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培育贸易双循环企业。

三是持续推进外贸创新发展。上个月,国务院批准新设 27 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3 月 1 日,新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已正式实施,清单商品进一步增加,类别更加丰富。商务部还将加大力度支持海外仓发展,建设完善海外仓网络,推进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离岸贸易中心城市(地区),发展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当前是外贸企业大接订单的好时机

魏建国介绍,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省份,无论是民企还是外企,普遍反映年初订单高速增长。

这些订单有三个特点,一是地区分布广。订单不仅来自欧美日韩,还来自东盟、拉美及非洲。二是与疫情前后相比,长订单、大订单较多。三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特别是跨境贸易极端火爆,目前来看跨境电商的订单增长趋势明显,估计未来会超过前两者。

2021 年 3 月 19 日,重庆,中欧班列(渝新欧)开行十周年纪念专列从重庆发车到德国杜伊斯堡。图/IC photo

他认为,今年前两个月订单火爆的情况在历史上少有,说明在全球疫情依然肆虐的情况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这种大订单、长订单背后是全球对中国防疫成果的认可,更看好疫情过后本国的市场需求和中国外贸的紧密关系。

同时,中国外贸企业克服了去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海运费大幅上涨的重重困难,已把重点从满足供货转向服务,中国企业已经加强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科技含量提升,以及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与此同时,全球市场对中国产品的产业链、供应链越来越认可,加之中国鼓励并支持企业在海外加速建设海外仓,更使得跨境电商如虎添翼、发展迅猛。

而 RCEP 的实施带动了东南亚国家向欧美出口,将进一步激活 RCEP 所涉及区域间的贸易往来,订单也会随着 RCEP 的实施纷至沓来。

他表示,当前正是企业大接订单的好时机。尽管目前还存在全球海运费用上涨、俄乌局势导致能源供应毫无保障、国内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用工困难等局面,但作为外贸企业不应回避以上困难,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加以解决,比如针对大订单可以采取“一厂总接、多厂安排”的办法;对长订单可以变长为短、化整为零,按期交货,各自核算等。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军

今年外贸增长压力重重,中国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