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山怀旧贴【聊聊红茶鼻祖的那点事】
作者:三红七绿
发帖日期:2017/09/18 16:50:10
“作为世界茶产业的主流茶类,红茶,它的产生和发展,制作工艺,品质特征……这些,或许都得从红茶鼻祖“正山小种”说起。
前面很多朋友谈到,也有说失传云云。作为一个从茶园到品牌包装过程亲历者,我感觉有必要讲讲所见所闻。是传统的“松烟香桂圆味”正山小种,不是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其它东西。
由于是连续5年的亲历,中间难免带有一点私货,还请大家海涵。朋友们的兴趣,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
这可能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款茶叶。它辉煌过,也没落过,直到现在,真正的“松烟香桂圆味”也略显孤独,甚至被人误解。
正山小种红茶在近400年的历史中,其名称不断演变。
在它出现之初,当地是以“乌茶(black tea)” 名之,传至国外则由于各国按中国对茶的发音称“CHA”。后则称小种茶,小种红茶名称的出现依《清代通史》的记载当在1640年传入英国之前。1689年英国人首次直接从厦门港进口小种红茶,开始依厦门口音称茶为TEA,然后称产之于武夷山的小种红茶为BOHEA TEA。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名词起源于1692年。
18世纪初,在安溪出现仿制的武夷红茶,武夷山当地也出现邵武、江西广信等地仿制桐木乌茶的江西乌茶。为区别正宗的乌茶和仿制的江西乌茶,开始有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和外山小种红茶之称。然而这些仿制的红茶和武夷山及武夷山周边生产的红茶均以“武夷红茶”之名出口,因此在18世纪的武夷红茶,实际上成了福建省外销的红茶的代称。由于除福建省以外,其它省在18世纪尚未出现红茶,武夷红茶在18世纪甚至成了中国红茶的总称。
19世纪初,由于国外对红茶的需求急剧扩大,全福建生产的红茶也难以满足外销的需要,清道光年间以后外省如江西、湖南、湖北、继而安徽等等红茶产区纷纷出现,武夷红茶在中国红茶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地位不断滑落,逐步又回到为区域性红茶的名称。19世纪60年代,闽东工夫红茶出现,又改变了全省唯有武夷红茶的局面,武夷红茶名称在外销中渐渐不再使用,桐木产的红茶则单独称“正山小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