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企业如何避免“低价螺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叶晓丹 编辑:董兴生
“莫让电商低价‘卷死’中小企业。”
2024 年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监管机构开始反思低价、“内卷式”竞争对整个制造业以及营商生态的系统性影响。跨境电商以及出海企业亦不例外。
泡面、瓶装水、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产品,在过去一年都在进行价格战。
然而,低价酣战和产业链“内卷”的后果在许多行业已经显现。与此同时,部分国家的关税已经提高或正在提高,“低价螺旋”策略在海外是否还能奏效?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韵 摄
近日,某造车新势力迎来了“闪崩”的结局。即便有巨头加持,也难以逃脱“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爆雷困境。由此可见,对于多数企业而言,没有足够的基本盘,低价螺旋的竞争策略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并非长久之计。
所谓低价螺旋,是指通过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商品不断吸引消费者,促使竞争对手也降低价格,从而形成价格下行的循环。
早年,国内电商平台兴起时,许多商家采用“打爆款”的运营策略,即通过压低某一款产品的价格来吸引平台流量,推动成交,并间接为店铺其他商品引流。
然而,从笔者的调研来看,“内卷式”的低价竞争不仅挤压了中间渠道的生存空间,对终端制造企业生态也产生了影响。
在这种内卷式竞争下,头部企业也并非轻松自在。
电视剧《繁花》中,胡歌饰演的宝总提到外贸“三来一补”的模式,许多出海民营企业最初都是从海外代工起家,逐步积累,最终成为海外客户的大供应商。笔者发现,在发展过程中,这些代工企业出现了路径分化,一些企业持续从事代工业务,但代工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而另一些企业则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一些以代工起家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笔者注意到,代工虽然毛利率不高,但业务规模较大,企业赚取的是稳定的利润;而如果自己创立品牌并找到良好的销售渠道,则毛利率可能会有大幅提升。例如,某上市公司近两年布局跨境电商业务,增长迅速,但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广告营销投入成本高,未必是一门好生意。
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品牌出海并非易事。
实际上,不仅笔者注意到国内企业出海面临的这些痛点,许多跨境电商平台也已经挖掘到这些痛点背后的商机,并推出了全托管和半托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造企业的供应问题。然而,也有跨境电商全托管工厂的老板抱怨,平台压价过低,工厂利润微薄。以前是为国外客户代工,现在全托管后,品牌和工厂几乎沦为跨境电商平台的代工。
今年以来,笔者注意到不少国家开始对跨境电商征收小额包裹税,甚至有些国家叫停了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可见跨境电商的低价策略正面临新的考验。
特朗普 2.0 时代即将开启,延续低价策略出海,再加上关税的影响,可能不再是中国制造的优势。此前,有出海非洲的企业与笔者分享了一个观点,在注重价格优势的非洲市场,中国制造正面临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低价竞争。
许多对“内卷式”低价竞争有深刻洞察的出海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破局之道。一些企业选择聚焦高利润产品,以效率对冲成本压力;一些企业会在产品优化和销量增值的基础上适度提价;还有一些企业开始多元化布局,以降低关税带来的冲击,分散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