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为何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新亮点?
事件:根据相关数据,2022 年 7 月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同比增长 18.0%,进口同比增长 2.3%,贸易顺差达到 1012.7 亿美元。
从产品结构和国别来看,7 月中国出口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机电产品对中国出口的拉动进一步上扬。汽车、汽车底盘、汽车零部件等产品仍是机电产品出口中的重要拉动力量,而手机、家电、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等电子产品出口金额同比负增长,对中国出口形成了一定的拖累。
2. 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仍然保持高位。箱包、鞋靴、塑料制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均超过 20%,这可能是由于今年 4 月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以延续。
3. 东盟、欧盟对中国出口的拉动提升。今年以来,东盟在中国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东盟贸易关系的深化不仅有助于中国抵御欧美发达地区外需回落的冲击,也使中国能够更深层次地融入亚太区域一体化。
4. 美国对中国出口拉动减弱,这可能与美国国内生产能力的恢复及供应链紧张状况缓解有关。7 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远超市场预期,制造业 PMI 供应商交付分项环比继续回落,均指向这一点。
7 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但中国进口增速却有所反弹,这或许表明价格回落对上游行业的需求有所提振。对进口同比拖累最大的产品主要包括铁矿砂及其精矿、液晶显示面板、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汽车零件等。其中,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金额的回落主要源于价格下跌,而实际进口数量同比反而有所增长;液晶显示面板、集成电路等消费电子相关产品继续对中国进口形成拖累,反映出下游消费需求仍然疲弱。对进口同比拉动最大的产品主要包括原油、农产品、天然气、煤及褐煤、肥料、医药材及药品等。虽然 7 月国际能源商品价格出现调整,但原油、天然气、煤及褐煤等能源产品对中国进口的拉动并未明显减弱,主要原因在于价格回落后需求得到提振:7 月中国原油、天然气、煤及褐煤进口数量同比跌幅均有所收窄,并与价格下跌形成对冲。
7 月中国出口能够保持较高增速,一方面源于整体外需仍然表现出韧性。尽管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需求趋于减弱、生产能力也逐步恢复,但东盟等发展中经济体广阔的市场空间仍为中国出口的增长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加强也是支撑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两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相关产品在出口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往后看,在货币政策收紧、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地缘政治因素发酵的影响下,中国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前景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但中国可借助东盟及周边地区区域一体化的红利,更好地发挥 RCEP 的作用,让东盟成为中国出口新的“增长极”。
(作者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