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骨花香,为何物?益者三友,是哪三友?
随着夏至的到来,我们迎来了南方的夏至。在这个时节,室外温度高达 32 摄氏度,对于南方来说,这已经算是比较温和的了。
夏至过后便是三伏天,这让我不禁倒吸一口热气。在南方,哪里有凉气可言呢?不过,我们也无需过于沮丧,因为还有茶,还有花茶。
我国产量最大的茉莉花茶,就以茉莉花为例来说花茶。在炎炎夏日里,一杯茉莉花茶,既能清心提神,又能让香气深入骨髓,可谓是“人间第一香”。
【茉莉花】
宋·姜夔
灵种传闻出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
他年若我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
茉莉花茶,南方开花北方香。
在北方地区,一些讲究的人清晨起床后,会先泡上一壶茉莉花茶,饮上一壶,才能精神饱满地享用早餐。很多老北京人在人群聚散处,听戏观鸟时,也一定会泡上一壶茉莉花茶,这已经成为了那代北方人的风雅记忆。
那么,谁是饮花茶的第一人呢?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如果诗中所记为真,那么屈原可能就是有记载的中华饮花茶第一人。在诸多宋诗宋词中,都有对茉莉花的吟诵,这表明在宋朝时期,茉莉花已经在我国广泛种植和传播。
明太祖废除了团茶,炒青散茶得以兴起。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为了躲避皇室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一心钻研风雅之事。他所著的《茶谱》是现存明代最早的茶书,其中记载了“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由此可见,在明代,茉莉花茶的制法已经出现。
为何说南方开花北方香呢?这主要与花茶的发展契机有关。
第一个契机来自北方。康熙年间,皇室流行用玫瑰、茉莉花熏制鼻烟;而北方地区的水质不佳,略显苦涩。受此启发,咸丰年间的天津茶商前往福建收茶,尝试批量熏制茉莉花茶销往北方,结果大受欢迎。这种在平津地区广受欢迎的“香片”,便是由此而来。此后,福建福州周边开始大规模熏制茉莉花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窨花工艺。
第二个契机则与福州开埠有关。福州的茉莉花茶出口欧美,因为其能够克服长途海运带来的杂味,所以深受欢迎。
茉莉花茶窨制的工序一般包括:茶与花拼和、窨花吸香、通花、起花、复活、提花、匀堆装箱。茶坯易得,好花难求。一款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其茶坯以鲜爽醇和的烘青绿茶为最佳,茶坯的含水率最好控制在 10%左右。
茶坯需要在炎热的三伏天等待它的“另一半”——“伏花”,即三伏天采摘的新鲜茉莉花。之所以说“好花难求”,是因为三伏天所采之茉莉花,均为人工采摘,炎炎夏日下,花农们的脊背被火烤着,每一朵花都是他们无数汗水的结晶。此外,三伏天所采之茉莉花,早晨不采,雨天不采,全开的不采,偏偏要在午后两三点采,而且只采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窨制茉莉花茶是一场与时间的竞速赛跑。午后采花,晚上吐香,因此必须当天晚上进行窨制,否则一旦茉莉花全开,香味就会飘散殆尽,此时窨制出的茉莉花茶是没有香味的。
窨制茉莉花茶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耐力比拼。一般的茉莉花茶需要窨制三次,约耗时三天。而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则要窨制六七次,单算窨制的时间就需耗时 20 余天。这种费时费力的程度,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由于人工成本高昂,市场上茉莉花茶的价格大都低于普通绿茶,其中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款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外观条索紧实细密,墨绿带光泽,只闻花香不见花瓣;口感鲜灵浓醇,既有绿茶的茶骨韵,又有茉莉花香,二者相得益彰。
茉莉花茶之所以能够如此美味,是因为茶和花之间的损益得当。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此处,孔子既教人交友,也教人为人。其所交之友正直、诚信、见闻广博,其为人亦如此;反之,其所交之友,伪饰其貌、阿谀奉承、花言巧语,其人亦相差无几。
故应遇益友而交之学之,遇损友则远之。一款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正是两者相益的结果。
茶坯利用茶叶中的高分子棕榈酸和萜烯类化合物具有的吸收异味特性,吸收茉莉花的香气,使茶骨中有花香。
茉莉花茶也深知,绿茶茶坯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滋味鲜爽清醇,香气高扬,且具有清热消暑的功效。故愿意附身于它,借其骨,散其香。
上乘的绿茶茶坯,三伏天所采之茉莉鲜花,此为一对益友。
相对于多次窨制的茉莉花茶,还有一种叫做拌花茶。拌花茶,用低级茶坯与低级茉莉干花,未经窨花、提花,只是简单地把茶坯与茉莉干花拌制而成。外观伪饰其貌以充茉莉花茶,滋味只有苦涩茶味而无花香,花言巧语以骗茶客,只要头泡过后,便丑态尽显。
低级的茶坯与香气锐减的茉莉干花,此为一对损友。
做茶与为人,是相通的。做得一款好茶的茶人,也必能做得一个好人。
参考资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屠幼英《茶学入门》,屠幼英、何普明《茶与健康》,《生活月刊》所著之《茶之路》,静清和《茶与健康》,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