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张永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走出去”,他经历了什么?
编者按: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他们,生于 1949 年,与新中国同龄,被称为“共和国同龄人”。
他们,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光辉历程的亲历者,更是新中国发展的奋斗者、建设者和见证者。
在文化繁荣、交通变化、工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各个领域,7 位重庆的“共和国同龄人”,奉献了青春,挥洒了汗水。他们的故事,也是新中国的成长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 75 岁的张永奎讲述他的故事。
人物:张永奎
见证:对外开放
简介:1949 年 11 月出生,服役于南海舰队 17 年。1985 年进入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现重庆市商务委)工作,见证了重庆对外贸易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走出去”。
祝福语: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国泰民安,衷心祝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在重庆团结村车站,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繁忙穿梭,将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产品运往欧洲和全球各地。
张永奎,一位 75 岁的老人,曾在外贸进出口领域奋斗多年,他见证了重庆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世纪 80 年代,重庆的对外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张永奎和同事们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没有进出口权,重庆的产品只能通过国家下达的外贸收购调拨计划组织收购货源,然后调往沿海通商口岸出口。这种模式不仅限制了重庆的发展,也让企业和农民难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张永奎和同事们开始探索发展创汇农业。他们牵头联合农民办生产基地,通过政府给予补贴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他们还对标国际标准,严把卫生关口,将卫生间远离加工区,工人换上统一的工作服,规范操作流程。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为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创汇农业的发展,重庆的对外贸易开始逐渐走上正轨。张永奎和同事们开始带着企业参加专业展销会,设立展位,亮出产品,布展迎客。在展位上帮助企业吆喝,成为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他们饿了就啃个面包,喝点水,接着喊,热情高涨。
通过参加展销会,重庆的企业和产品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也让他们了解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同时,张永奎和同事们也将这些信息传递回后端生产环节,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在张永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重庆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越来越多的重庆产品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张永奎说,看到一件件货物飞向世界各地,他心里很自豪。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重庆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张永奎说,他相信,在未来,重庆的对外贸易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他也将继续为重庆的对外开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