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商店如何推广app代运营 - 用户最多的方式

福鼎茶山风景如画。(福鼎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中新网宁德 12 月 3 日电报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年 82 岁的福鼎白茶世家“梅山派”第三代传人梅相靖表示:“在有生之年,能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福鼎茶山风景如画。(福鼎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中新网宁德 12 月 3 日电报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年 82 岁的福鼎白茶世家“梅山派”第三代传人梅相靖表示:“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也列入名录,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白茶是中国六大传统茶类之一,起源于唐宋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因其成茶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福建宁德福鼎市享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美誉,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核心产区和出口基地。福鼎白茶已连续 13 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振传在制茶。(福鼎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中国白茶第一村”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古街、老厝与翠绿茶园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景色迷人。在一家“白茶作坊”里,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梅相靖依然坚持采用古法制茶,他认为:“匠人要有匠心精神,所以我一直坚持古法制茶,传统制茶技艺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

福鼎茶人正在采茶。(郑镇 摄)

“利用日晒进行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文火足干,沿用古法加工能较好地保留茶叶最天然的形态和丰富的活性酶、多酚类物质,使白茶具有素雅清幽的口味。”白茶制作七分靠晒、三分靠焙,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梅相靖说,通过手摸、眼观、鼻闻、口尝四道工序,才能制得一杯好茶。

为了推动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梅相靖自 2012 年起每年定期举办福鼎白茶技艺传承班,将古老的制茶技艺传授给后辈们。他坚信白茶产业会越来越好。

12 月 1 日,“世界白茶发源地”授牌仪式在福鼎市举行。(林榕生 摄)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刚刚成功申遗,以“绿色发展,白茶有福,世界共享”为主题的 2022 国际白茶论坛就在福鼎举行,共同探讨国际白茶产业的发展。同时,“世界白茶发源地”“世界白茶中心”也落户福鼎。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斯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有助于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将白茶文化推向世界。

此次成功申遗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还包括宁德福安市的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创制于清朝末年,1915 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如今,坦洋工夫茶已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茶山满目翠绿。(福安市社口镇供图)

“焙干后的毛茶还要经过抖筛、撩筛、扬簸、拣剔、拼配、复焙等各项精制工序,才能成为成品。”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培明熟练掌握坦洋工夫茶手工制作技艺,深刻领悟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各个工序中茶性的变化。

在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坦洋工夫”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仍在传承。(郑健雄 摄)

“红茶制作从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到精制加工,最后拼配出成品,这一流程虽然有一定的操作规范,但有些制茶过程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的,只能靠实践经验去摸索、去体会。”郑培明的儿子郑国“子承父业”,研习并挖掘各种茶的制作与品鉴,在传承中独创“养和醒”制茶工艺。

对此,郑国解释道:“养”茶能凸显其清鲜,“醒”茶能使其汤色明亮、香气清幽、味道醇厚,这就是强调传统经验与合理创新相结合,并回归自然,让茶讲述山水的故事。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村民正在采茶。(蒲允静 摄)

“坦洋工夫茶不仅有历史,还有繁复精细的劳动智慧。”毕业于商业设计与市场营销专业的“90 后”陈晓,参加坦洋工夫非遗技艺班学习,对坦洋工夫茶外包装进行优化设计。她以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的百年廊桥为设计元素,寓意传承与连接;将产品命名为“有福同安”,寄托美好与吉祥。她希望能为年轻人呈现一个多彩、有趣的茶世界,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茶。

在匠心传承中,“福鼎白茶”“坦洋工夫”等中国茶续写着新茶事。此间知名茶文化研究学者夏良玉认为,申遗成功将有助于中国茶文化的守正创新,推动茶产业在技艺精髓的传承保护和工艺流程的合理利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